伴隨著開市鼓敲響,西城區什剎海岸邊的荷花市場重開市,第二十三屆什剎海文化旅遊節也正式開幕。
至金秋十月,文旅節圍繞「中軸海畔·荷你相約」主題,全民體驗、文旅消費、國際交流、創意推介四大板塊近百場文商旅融合型主題活動,以及千餘場精彩演出將陸續推出。
剛剛完成整體改造升級的荷花市場,巨型非遺龍燈貫穿南北,美不勝收。
漫步改造後的荷花市場,每家餐飲店舖都獨具特色。走進Bracket咖啡店,來一杯荔枝荷花特飲;到老吉堂,品味米其林餐廳的正宗上海本幫菜;在吉六,感受北京小食與茶飲酒品的創意結合……只需一口,便足以點亮心情。
穿過店舖,走過灰色的石板路,來到荷花市場牌樓附近,觀復博物館「夏季文物展」正在進行。本次展覽集中展出各類金銅造像文物100尊,與什剎海眾多古剎穿越時空遙相呼應;「華夏衣冠」漢服體驗店內,漢服租賃、傳統妝造、跟拍攝影等服務,讓古風女孩流連忘返;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下屬的「國文煊」文物藝術品商店,設計了以三星堆等各類文物為主題的文創產品、益智玩具等,寓教於樂;由薊城山水集團下屬三海投資公司開設的「什剎海文創店」,也推出了一系列深植於什剎海文化元素的創意產品,絲巾、簪花、冰箱貼、茶具等都充滿巧思。
荷花市場周邊5個遊船碼頭,已完成數字化智慧運營系統升級,實現各碼頭空閒遊船數量共享、遊船啟停智能控制、應急救援流程自動化等功能,遊客可一鍵查空位訂票。
隨著天氣逐步轉熱,什剎海遊船也將不斷延長夜航時間,並適時啟動船上餐飲服務。
西城區演藝資源豐富,文旅節期間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全國小劇場京劇群英會、第八屆老捨戲劇節、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天橋音樂劇盛典等好戲連台。遇見中軸——西城區2024年民族音樂普及推廣活動也將啟動,屆時將在中軸線沿線選取點位舉辦音樂會,推出大型民族管絃樂組曲《中軸》。
文旅節期間,2024北京·西城百姓戲劇展演活動、2024年西城區非遺演出季京津冀專場等活動將輪番登場。(李洋/文 和冠欣 文旅/攝)
西城發佈南北兩條詩旅路線
西城區「致敬巨匠 百年詩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詩會系列活動日前正式開幕,詩歌愛好者們在花香襲人的季節,會聚法源寺,共同賞花、讀詩。活動中,西城區發佈了兩條詩旅路線,囊括法源寺、報國寺、陶然亭、什剎海等多個西城文化地標。
西城區因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歷來深受文人墨客喜愛。法源寺、琉璃廠、報國寺、北海、什剎海、陶然亭等地都曾多次被詩人題詩讚頌。因此,形成了諸多自然、人文相融合的點位。
此次發佈的詩旅線路分為南線和北線。其中,南線以「詩心報國訪宣南」為主題,串聯起陶然亭公園、福州新館、法源寺、報國寺和宣南博物館五個點位,帶領人們領略宣南地區的文化底蘊。
「五個點位都是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交融的典型代表,讓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深沉的愛國情懷和詩詞魅力。」靳真說。
北線聚焦北京中軸線文化,以「詠詩探秘北中軸」為主題,彙集了白塔晴雲、瓊島春陰、景山松雪、湖心賞月、銀錠觀山、柳堤春曉等著名景點,並串聯相關詩句。一路行來,可觀賞「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的壯麗景象;感受「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的清涼愜意;遐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冬日盛景。(張驁 杜穎/文 方非/攝)
華天老字號一季度「開門紅」
2024年一季度,京城餐飲業開局良好。北京華天集團直屬餐飲板塊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06%,利潤增長10.08%。其中,同和居飯店營收同比增長23.76%、利潤增長35.63%。集團一季度實現「開門紅」。
春節假期期間,集團直屬老字號餐館日均銷售額較2023年春節同期增長幅度超過37%。春節後的3個月,是歷來的餐飲淡季。一季度,各家老字號順應「不時不食」的飲食傳統,根據節氣時令選取應季食材,舉辦「春之味」美食節,延續了春節期間的良好表現。青豌豆炒蝦仁、春筍鮮蝦餃子成為進店必點的應季春鮮。
老字號美食節帶動堂食消費火熱,線上訂單也不斷攀升,線上線下多渠道持續融合,成為老字號餐飲消費的另一個亮點。2024年一季度,集團成立「黃鸝主播團」,通過直播方式為飯店引流。
該主播團成員由來自各家飯店善於運用社交媒體的餐服人員組建而成,鼓樓馬凱餐廳首席主播王延雪就是其中之一。據介紹,她們店裡每週直播一次,春筍湘西臘肉是一直是「明星單品」,每場直播都能賣出近百份。
此外,集團還通過「彩虹計劃」提升餐飲服務品質。「口味沒變、價格沒變,但改造後的環境真是時尚明亮!」位於西四南大街23號的二友居西四包子鋪,改造升級後的門店更加明亮寬敞,造型燈和金屬質感的吧檯時尚感十足,得到不少老主顧的稱讚。
在年輕用戶聚集的社交平台,這家店也被不少網友稱為「最地道的老北京包子打卡地」,每逢節假日,都有不少外地遊客拉著行李箱到店「打卡」。數據顯示,一季度二友居西四包子鋪營收同比增長超過40%,二友居宮門口店、黃城根店等多家門店均實現超過20%的營收增長。(北客端/文 西公/攝)
舊書捐贈煥新生 閱享書香好時光
新街口街道成立「舊書新生」聯盟
西城區新街口街道日前成立「舊書新生」聯盟,現場50多名青少年通過舊書找到了新朋友,為舊書賦予了新意義。
「舊書新生」聯盟以舊書捐贈、舊書閱讀、舊書漂流、舊書置換等活動為載體,開展「舊書新知」系列活動。「我最喜歡的就是《家門口的秘密》《植物百科》這類科學科普類圖書。」一位小學生拿著剛淘到的書高興地說。
目前,「舊書新生」聯盟已為結對共建地區青少年募集書籍230餘冊。街道還組織轄區青少年成立「舊書漂流小隊」,開展10餘場讀書活動,提升轄區青少年讀書興趣。
當天,現場組織開展了舊書公益市集、「舊書換綠植」活動,來自新街口街道的20餘名青少年將家中閒置舊書拿到現場,開展義賣。通過「舊書換綠植」攤位收取的書籍將進行統一存放,與「舊書新生」聯盟成員捐贈的書籍一同寄往共建地區。活動結束後,小朋友們紛紛將一部分售賣款項放到「小小心願池」募捐箱內,用於「舊書漂流角」牌子製作。(李瑤 張驁 李碩)
西城區「父母食堂」達305家
為解決居家老年人「吃飯難」問題,西城區創建「父母食堂」養老助餐點,目前已達305家,服務量突破每週6萬單。
位於廣外街道的幸福食光老年配餐中心,到了中午飯點總是座無虛席。冬瓜鴨塊、肉末燒三鮮、炒合菜……香噴噴的飯菜,讓不少老年人成了這裡的常客。據統計,這裡每週服務老年人達4000多人次,在西城區305家「父母食堂」中排第一。「我們這裡主打小碗菜,每份菜250克左右,量小、花樣多,老年人花十來塊錢就能吃好。」老年配餐中心負責人說,飯菜的口味都是根據老年人的特點量身打造的。
據介紹,西城區「父母食堂」點位已從最開始的70家增長到目前的305家。其中,養老服務機構點位91家,老年配餐中心9家,企事業單位食堂7家,社會餐飲企業161家,社區助餐點34家,集中配送中心3家。西城區對納入「父母食堂」的養老助餐點實行統一化、標準化管理,確保服務質量水平。
除了堂食,「父母食堂」提供網上預訂、電話預訂、送餐上門等訂餐方式,並有小碗餐、自助餐、稱重餐等多種選擇。支付方式上,既支持刷老年助殘卡,也支持銀行卡、手機支付,並嘗試人臉支付試點,方便老年人支付。目前,全區「父母食堂」服務量從最初的每週3000單,增長到每週6萬單以上。
下一步,西城區將按每千名老人建設一家養老助餐點的標準,累計建成不少於320家「父母食堂」。(王琪鵬/文 西公/攝)
西單樂高標桿店 用積木展現京韻
遛鳥老爺爺人仔模型、北京五環地圖、鼓樓西大街路牌……北京首家樂高品牌標桿店日前在西單大悅城亮相,用積木呈現出獨具北京特色的場景,為「樂迷」們提供了又一處玩樂打卡地。
這家店位於西單大悅城二層,是通過北側戶外連廊進入商場的第一站,此前是H&M服裝店。隨著樂高入駐,戶外加裝了一片動態櫥窗,展示著小人仔騎行京城的場景。走進店內,皇城宮殿、摩登街景、老北京胡同等京味兒場景映入眼簾。工作人員介紹,這家店以「京韻漫遊」為主題,通過樂高積木元素的創意組合,呈現出獨具北京特色的場景。
為展現北京的市井生活,門店還以老中青三代人不同視角為靈感,設計出全國獨家的3D人仔模型:「遛鳥老爺爺」身穿白色T恤、手提鳥籠,彷彿在和人嘮家常;「胡同手藝人」左手持畫筆、右手拿糖人,講述著代代傳承的手藝;「糖葫蘆小朋友」裹著糖漿,與糖葫蘆融為了一體;「騎行女孩」身著潮流服飾,展現北京的騎行文化。
除了打卡各類場景、挑選心儀的積木,顧客還可以在小人仔工廠個性化定制屬於自己的小人仔。設備中特別植入了長城、天壇、糖葫蘆等各種北京元素的圖案,消費者選擇心儀的圖案後,也可加入自己的手繪設計,打造出定制小人仔。此外,店內還設有可自由組合式遊戲桌和充滿京味的自由拼搭牆,為「樂迷」提供互動的機會。
樂高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家全新的品牌標桿店將最大程度地把大家喜愛的京味兒元素融入到門店設計中,部分場景還會根據不同季節變換風格,將創意玩樂的力量傳遞給更多消費者。(馬婧/文 北客端/攝)
先農壇270餘歲神倉建築群開放
「天下第一倉」首揭面紗
位於先農壇的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開放面積擴大——神倉建築群經過騰退修繕首次開放,270餘歲「天下第一倉」日前首揭面紗。同時,「神倉歷史文化展」開幕,講述「天下第一倉」的前世今生。
先農壇是北京中軸線上重要的文化遺產,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見證。神倉建築群位於太歲殿建築群東側,始建於明嘉靖十年。清乾隆十八年,該建築群位置發生細微變化,之後270餘年沒再挪地兒。隨著北京中軸線保護工作的推進,神倉建築群於2021年12月完成騰退,並陸續完成了非文物建築拆除、文物本體修繕、彩畫保護、環境整治等工程,院落的歷史風貌已經完整恢復。
走進神倉院落,山門、收谷亭、圓廩(l?n)、祭器庫等建築由南至北依次坐落。古建館館長薛儉揭秘,歷史上,神倉的主要功能是儲存皇帝親耕耤田收穫的穀物,為皇家各種祭祀活動提供糧食祭品等,承載著禮儀功能,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院落中央的圓廩更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倉」,為先農壇獨有。
院子裡,東西兩側的碾房和倉房被改造成展廳,「神倉歷史文化展」以原狀陳列配合互動展覽的方式,詳細解讀神倉的歷史功能和文化內涵。很多展覽內容是首秀,比如此輪修繕神倉時發現的谷粒、可以起到防霉防潮作用的懸山頂天窗結構等。觀眾還可以細品古建築上的雄黃玉旋子彩畫。這在古建築中極為少見,部分彩畫年代可以追溯到清中期。
展覽還開設了碾房和倉房體驗區,公眾可以參與多個互動展示項目,體驗耤田收穫五穀「入倉」過程,認識古代農業工具和量器的變化,感受古人智慧。
「神倉的開放不僅完善了先農壇歷史文化展示體系,還補充了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展示體系。我們會繼續推進文物古建的活化利用,講好北京中軸線的故事,傳承好中國傳統文化。」薛儉說,將合理利用文物建築空間,為公眾提供更多文化休閒場所。先農壇內還有更多的驚喜靜待揭曉。未來,一些區域恢復歷史風貌後計劃逐步開放。(李祺瑤/文 武亦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