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嘉庚學院學子探訪武夷山乾盛源茶行的兩岸茶故事

8月17日,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攜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耀海絲實踐隊學子一行,走進福建南平武夷山赤石村探訪百年老茶行——乾盛源茶行,古茶行始建於清順治年間,迄今已300多年。
老茶行房主袁秀華如數家珍,向來賓介紹古茶行的茶葉交易收銀台、茶葉收單處、古早制茶設備、茶葉貯存處……歷經歲月滄桑的處處舊跡,讓人恍若穿越回到古時老茶行,聆聽了一段曲折起伏的赤石村茶業史與老茶行崛起的故事。

堅守初心 還原百年老茶行
赤石村地處武夷山崇陽溪、梅溪、黃柏溪三溪交匯之處,水路運輸極為便利,而成為「萬里茶道」的重要茶葉集散地。鼎盛時期,這裡大小茶莊數百家,商賈雲集,熱鬧非凡。如今,村中仍存30多家茶企茶廠,其中乾盛源是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家。
袁秀華家的茶行見證了赤石村茶貿易300多年來的滄桑變化。「茶行是從爺爺那一輩開始經營的,印象中,每年茶季,家裡總是飄著茶香。」袁秀華說,後來,遇上「統購統銷」時期,私家作坊在武夷山也全部消失,家族也不得已中斷茶技。


袁秀華告訴記者,他之所以要振興這座老茶行,是源於他爺爺臨終的遺願。在他爺爺最後的日子裡,曾傳給他一張張壓箱底的字據和手稿,這都是輝映著袁家老茶行曾經的底蘊印記和制茶秘技,爺爺期望他有朝一日能重新收拾家中的茶行,傳承祖傳古法制茶技藝,恢復百年前家中茶行的榮光。
「這麼多年在外拚搏創業,我始終未敢忘記爺爺的遺願,也一直想著,還願兒時家中制茶的情景和茶韻」從青澀到成熟,袁秀華十多年來,走南闖北拚搏創業,始終不曾放棄制茶執念。終於,在2009年,也是他的而立之年,他回到赤石村,掛起了「乾盛源古茶行」招牌,從一枝一葉開始,做開啟了他的築夢征途。

傳承茶行 講好武夷茶文化
做茶,其實做的是文化。袁秀華拾起家族品牌「乾盛源」的同時,他也開始修葺老屋,還原老茶行的原貌,讓人們通過老茶行的縮影,看到武夷茶貿易繁華景象。「不僅僅是修繕,我要繼續還原老茶行的各項功能,更好地將武夷茶文化傳播給世人。」
2016年,袁秀華帶著爺爺傳下來的青弧,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我有傳家寶》節目,在節目中袁秀華說,爺爺傳下來的不僅僅是制茶工具,還有他為人低調、做事嚴謹的家風家訓。在那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到訪袁秀華的茶行,「現在,常有來自國內外的茶客來茶行參觀,每天多則四五十人,少則三五人。」對於到訪的茶客,袁秀華總是溫上一杯熱茶,熱情招呼,在茶香氤氳中,孜孜不倦的將老茶行和赤石村茶業史一遍又一遍的講述給茶商遊客。


功不唐捐,玉汝於成。2019年,乾盛源茶行成為萬里茶道首批入駐企業;2021年8月,袁秀華受邀參加第八屆中蒙俄萬里茶道城市合作會議,這也讓袁秀華開拓了茶貿的版圖和交流茶文化的視野。他告訴記者,他的夢想就是把這間百年茶行老屋打造成一個沉浸式體驗的茶文化博物館,讓每一個來這裡喝茶的客人,都可以喝到正宗的武夷岩茶,瞭解到最完整的閩茶文化,讓每一個客人在喝茶之後,帶著「文化回甘」,將岩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以茶會友 增進兩岸茶交流
台灣茶源自中國大陸,台灣茶文化承襲了中華傳統文化。近年來,台灣制茶大師周仁智、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賴賢宗等專家學者先後到訪乾盛源茶行,交流茶文化。


袁秀華說,「1947年赴台的中國茶葉大師、農學家吳振鐸教授(1918年-2000年) ,當年曾在赤石製茶,與我爺爺結識並成為好友。吳振鐸先生曾在1990年返回赤石尋訪故友,然而我爺爺剛於前近一年過世了。沒能再與故友一同制茶,成為吳振鐸先生一生的遺憾。吳振鐸先生在臨終前,曾交待他的學生周仁智要到武夷山尋訪袁家後人,希望能夠重續前緣,共同制茶。」
2023年,周仁智終於來到赤石村乾盛源茶行找到袁秀華,恰好袁秀華也仍在從事茶行業。「我們現在合作製作『兩岸一家親』茶,完成兩位先人的遺願」(鄭松波 鄭訓焓 何松鎂)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