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閩江入海口南岸的長樂區是築陂建設木蘭溪的錢四娘的家鄉,也是媽祖信仰最早傳播地之一。
10月16日由湄洲日報社、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和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聯合舉辦的「天下看媽祖–全國大型主題採訪」活動開啟第十二站,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和福州日報記者前往長樂區潼港街道仙岐村,探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顯應宮。
顯應宮,位於福州長樂國際機場附近,根據《長樂縣志》的記載,始建於1138年。這座歷史悠久的宮廟,卻在清朝光緒年間神秘地消失了。
顯應宮管委會副主任鄭依德今年73歲,已在宮廟工作了近30年。他介紹,顯應宮始建時俗稱大王宮,因祀有媽祖神像,又稱天妃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顯應宮還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葺。然而,到了清光緒年間,一場巨大的風沙災害,造成顯應宮被掩埋,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直到1992年6月,長樂國際機場啟建才讓這座宮殿重見天日。當地村民在挖沙時偶然發現一塊古碑,引起了當地政府和考古專家關注。隨後,遺址開始發掘,並對外開放展示。因出土時,眾多蝴蝶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人們又稱之為「蝴蝶廟」「蝴蝶宮」。
經福建博物院和福州市考古隊的搶救性發掘,沙丘中出土了44尊彩塑像,包括媽祖像及4尊陪侍神女等。媽祖坐像,神情慈祥,戴著一頂金色的冠冕,身披圓領對襟長袍。她的雙手呈作揖姿勢,腰部繫著一條玉帶。整座塑像裝飾主要使用金色、紅色和黑色,還點綴了一些綠色。經專家鑒定,此媽祖像為清康熙帝封媽祖為天妃封號前的塑像,這也是目前已知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好、藝術形象最為親切的媽祖泥塑像。媽祖泥塑像和其他43尊彩塑神像是福建省迄今為止發現的數量最多、年代最為久遠的泥塑神像群,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了媽祖信仰的早期傳播和鄭和下西洋的輝煌歷史。
顯應宮因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於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遺址中還出土了一塊由清嘉慶皇帝親筆題寫的「願愈應」匾額。
明弘治三年(1490年),縣令潘府將顯應宮後殿闢為「鳳岐書院」,請當地著名學者鄭孔明授課,培養了許多讀書人,其中還有兩人考中進士。
記者看到,現在的顯應宮分為地面新宮和地下古宮兩個部分。新宮佈局嚴謹,以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牌坊、山門、觀音閣、天后殿、大王殿等。
天后殿供奉著媽祖,大王殿左邊壁上還保留有出土時飛臨的彩蝶標本。
沿著鐘樓裡面的通道,走進地下古宮,一時間好像穿越時空,來到一個神秘而莊重的古代世界。
「地下古宮保留了原有的石牆和神台,按原標高、原序列置放眾多的出土彩塑神像,供大家參觀研究。」林真說,這些神像雖然經歷了百餘年的湮沒,但色彩依舊亮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