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夕,一輛載著25名馬來西亞僑胞的大巴駛入華亭鎮園頭村。他們是昔日「下南洋」的園頭鄉親的後代,多是首次回鄉。
「過去沒有橋,出入園頭村只能乘船……」祖地尋根,「90後」華人華僑新生代聽著村裡90歲老人介紹擺渡往事,深被吸引。
園頭村曾家是村裡渡工專業戶,接續三代運送村民出村入村,跨越百年時光。如今,渡口不復存在,但擺渡人的過往,一直未被遺忘。
76歲的曾元傑是曾家最後一代擺渡人,他收藏著兩件擺渡物證:一支老船槳,一本渡工證。
三代擺渡人,見證了園頭村的渡口興衰,見證了莆田「母親河」木蘭溪滄桑之變。
(一)
園頭,木蘭溪畔的小村莊。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一場颱風暴雨引發了木蘭溪特大洪水。洪水湧入園頭村,「撕」開了一條新的溪道,與原有的木蘭溪道一起將村莊環繞,園頭成為木蘭溪流域唯一的溪心島。
曾元傑的祖父曾阿榮原是木蘭溪上的漁民,園頭村變成島村後,他兼任渡工,划船載著村民進出。
長年「水上漂」,他深諳擺渡門道,「平流撐竹篙,湍流划船槳」,留下「祖傳秘籍」。
記者採訪時,曾元傑手持爺爺留下的老船槳說,擺渡人的功力盡在划槳之間。每當颱風暴雨來臨,木蘭溪水位上漲,擺渡不僅需要強勁的臂力,更需要精準的角度計算,才能確保安全。
溪上顛簸數十載,風吹日曬,雨裡浪裡,曾阿榮老了,曾元傑的父親曾秀子接過船槳,成為園頭村的第二代擺渡人。
新中國成立前,這個方圓僅1平方公里的島村,居住著500多戶人家,2800多人口,可耕地僅有300畝,人均不足一分地。頻繁的木蘭溪水患,限制了農業的發展,村民們不得不想方設法維持生計:有的在溪邊蘆葦地開荒種植甘蔗、地瓜;有的乘船到對岸山下栽種龍眼和雜糧;有的製作線面販賣。
辛勤勞作,可許多村民仍然吃不飽、穿不暖,只好背井離鄉,「下南洋」是謀生的重要出路。「下南洋」的鄉親在當地割橡膠、修自行車,篳路藍縷,許多人創下了豐厚的家業。
對於另一些村民而言,用知識改變命運,是另一條「出路」。作家曾元滄告訴記者:「1962年,我就是乘坐曾秀子的渡船過木蘭溪,前往上海求學的。」他就讀於復旦大學,曾是《新民晚報》高級編輯。
園頭村人陳思娟說起童年最難忘一幕:「我們兄妹出島讀書,週末回島。每次奶奶都站在渡口,看著我們上船下船,生怕出事。」
曾元傑回憶父親擺渡的情形:「剛送一批學生到對岸,回來時渡口又聚集了幾十人。遇到上游溪水暴漲的時候,必須緊緊握住船槳,保持高度警惕,萬分小心。每到這時,父親總是憂心忡忡。」
一條小小的渡船,載滿離愁、鄉愁,卻怎麼也載不動擺渡人因風雨無常而時時擔驚受怕的心愁。
(二)
1964年,曾元傑子承父業,成為第三代擺渡人。
他接過那把斑駁的老船槳,這不僅是一件傳家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它陪伴著曾元傑,日復一日地擺渡村民進出島村。
「記得有一次下大雨,木蘭溪水湍急異常,一名孕婦臨產,必須緊急過溪送往外面的醫院。」提起這次經歷,曾元傑至今仍心有餘悸。「我和兩位村民分別在船頭、船中和船尾齊心協力划槳,總算平安地將孕婦送出村」。
有一個時期,在南洋發家致富的僑胞紛紛返鄉蓋房,並帶著園頭村的特產桂圓、線面外出,預約擺渡的人絡繹不絕。為了運輸建材入村和土特產出村,曾元傑應接不暇,不堪重負。
一人一船一槳,運送的速度顯然無法滿足需求。「如果能修建一座通往外界的橋,變水路為陸路就好了。」這是他和全村人共同的心聲。
1985年,上級政府撥款12.8萬元人民幣,加上園頭村89位僑胞和62位村民的捐資,大橋建設項目啟動。施工期間,溪水幾度上漲,增加了工程的難度。曾元傑說,那時他常常一邊在渡船上划槳,一邊默默期盼著大橋早日完工。終於,在1987年12月,橫跨木蘭溪、長156米、寬5.5米、三墩四孔的園頭大橋建成了。從此以後,出入村莊不再依靠擺渡了。
曾元傑「失業」了,但他很開心。
(三)
路通了,可水患的威脅仍在。每當颱風暴雨來襲,洪水就會淹沒橋面,園頭村又會變成「島村」。村民們對此真是一籌莫展,何時家門口才有長遠的「出路」?
木蘭溪干流總長105公里,為全省八大河流之一。作為莆田「母親河」,千百年來,木蘭溪治理,是歷代最得民心的工程,也哺育造就了享譽遐邇的「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一方人文。可是,全流域標本兼治水患,談何容易?
1999年10月,第14號超強颱風在莆田引發了歷史罕見的暴雨洪水。災情牽動了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的心。他指出:「是考慮徹底根治木蘭溪水患的時候了!」
從此,改變了包括園頭在內的木蘭溪沿岸受災村的命運。
同年12月27日,木蘭溪治理工程正式開工。如今,曾元傑仍清晰記得電視播出習近平同志接受記者採訪時那擲地有聲的話:「使木蘭溪今後變害為利、造福人民。」
「當時聽到這樣的話,我一下子眼眶濕潤。」撫今追昔,曾元傑很是感慨,「一晃25年了」。
據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技術科科長鄭日敏介紹,乘勢而為,此後園頭村建設了長2315米的堤防,將防洪標準從不足5年一遇,提升到了20年一遇。
如今,矗立在堤頂路的園頭水閘已是村裡的地標。不遠處,除原有的園頭大橋外,還新建了萬阪大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飛彪告訴記者,再過不久,還有木蘭大道建成通行,村裡又將多一條連接外界的大通道!
(四)
木蘭溪治理後,園頭村面積擴展至4.85平方公里。鞏固了堤壩、消除了水患,彰顯了生態、活化了資源,暢通了道路、引來了商機。
園頭華麗轉身,成為溪畔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源頭」:入選第一批全國村莊規劃示範名單;躋身木蘭溪流域鄉村振興桂圓產業重點片區,名冠莆田的特產桂圓暢銷上海市場;龍頭企業利農集團落戶,大批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同時,當年乘坐渡船外出求學的學子中,湧現出100多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作家、藝術家等在內的高層次人才。家鄉變樣,回鄉便利,激發他們故土情,紛紛獻智賦能,園頭村也有了木蘭溪上的「文化綠洲」之稱。
曾家三代擺渡生涯,已成歷史。然而,往事並不如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元傑特地找出那支船槳和那本《福建省渡船渡工證書》,當作「傳家寶」,深情描述。談起船槳、渡工證「荒廢」後,迎來了越來越好的新生活,搬入了新居,欣慰之情溢於言表。
木蘭溪治理25週年了,他說也要留個「紀念」。於是,抱起老船槳,找到一條清理溪面雜物的小船,划動船槳。溪上,體驗水清岸綠、白鷺蹁躚、清風拂面,和美家園更加可愛。他說,這是第一次「自駕游」啊,為自己,也為父親、為祖父。
三代擺渡人,百年歲月的共同見證。
(來源: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凌燕 卓晉萍/文 蔡昊/圖)
木蘭溪入海口興化灣濕地 又見「V99」黑臉琵鷺
觀鳥愛好者近年來第3次在同一地點發現
觀鳥記錄顯示,南下越冬的黑臉琵鷺已連續20年來此「打卡」。與去年相比,今年觀測到的數量多了4倍。
「看到老朋友了!」,莆田市資深觀鳥愛好者黃志泉在木蘭溪入海口興化灣濕地再次觀測到一隻戴著腳環「V99」的黑臉琵鷺。這是他分別於2021年2月14日、2024年1月11日觀測到這只黑臉琵鷺後,第3次在同一地點發現。
「90後」黃志泉研究鳥類已有12年,木蘭溪入海口興化灣濕地是他常去觀測的地點。他告訴記者,根據環志顯示,這只黑臉琵鷺是2019年在韓國上的腳環。
入冬以來,黑臉琵鷺陸續在木蘭溪入海口興化灣濕地棲息。記者蹲守1個多小時,通過觀鳥愛好者的專業設備,共看到44只。
黑臉琵鷺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等級,對棲息地環境有極高要求。我市觀鳥記錄顯示,南下越冬的黑臉琵鷺已連續20年來此「打卡」。與去年同時段比,今年在這裡觀測到的數量多了4倍。
當日下午,在尋訪、蹲守中,記者還接連發現灰雁、黑鳶、褐翅鴉鵑、鳳頭鷿鷈、白腰杓鷸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其他近20種鳥類。
莆田市林業局工程師朱麗芳介紹,興化灣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是黑臉琵鷺、黑嘴鷗等珍稀瀕危候鳥的重要越冬地。據統計,這裡共記錄到65種水鳥,包括17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是福建省水鳥分佈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
目前,莆田市依托木蘭溪口濱海濕地,建設省級濕地公園,在木蘭溪流域匯聚與興化灣連結之處,打造珍稀瀕危鳥類越冬和遷徙的重要「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