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故里】從16家「國字號」看媽祖千年風華  解碼文物包漿裡的塵封往事

媽祖走天下,天下看媽祖。
記者獨家調查發現,在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竟有16家媽祖宮廟,分佈在10個省(直轄市)。從「天下」視角,研究、闡析、解讀千年媽祖文化跨越時空的傳播圖譜,無疑,這16家「國字號」,是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存、最值得關注的「權威樣本」。

▲明代鄭和撰文並刊立的《天妃靈應之記》碑。
▲天津天妃宮遺址。這裡是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誌。

為此,4個多月來,報社組織16組記者,開展大型採訪活動,先後輾轉2.84萬公里。從東南沿海到津沽大地、中部地區、西南邊陲、東北平原,現場探訪、深度挖掘、實物考證、專家研討,完成對16家媽祖宮廟的全景聚焦,為海峽兩岸首次。力圖通過讓16家「國字號」集體亮相,使沉寂的文物詮釋媽祖傳奇,從國家層面,印證媽祖尊崇的歷史地位和獨特的時代價值。

▲江蘇太倉瀏河天妃宮內立有《通番事跡之記》石碑,俗稱「鄭和碑」,記載鄭和七次下西洋經過。
▲莆田湄洲媽祖石雕像。

媽祖,莆田人。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宋雍熙四年(987年)因救助海難,獻出生命。傳說她出生時不啼不哭,故名林默。人如其名,她短暫一生沒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典籍,卻用積德行善,為中國古代聖賢不朽的「立德、立功、立言」注入新意涵,綻放著千年風華。

▲留存於泉州天后宮大殿裡的《敕封天上聖母圖》壁畫。
▲浙江寧波慶安會館展示了浙東地區最精湛的手工藝,圖為戲台上的朱金漆木雕。

2009年9月,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全球媽祖信眾超過3億人。其中,台灣地區媽祖信眾超過1600萬人,占當地人口2/3。去年9月1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發佈,其中,「媽祖故里」「媽祖等民間信仰」「媽祖宮廟」「媽祖信俗」「媽祖文化」,5處疊加,分外醒目,備受矚目。

▲莆田平海天后宮的珍貴文物「師泉井」和《師泉井記》碑。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家媽祖宮廟分佈不同地域,歷史貫穿宋元明清。從最北端的遼寧錦州天后宮到最南端的福建泉州天后宮,從最東端的浙江寧波慶安會館到最西端的雲南曲靖會澤會館(福建會館),媽祖文化沿江河湖海主線傳播路徑,十分明晰可循,而在不臨海不傍水內陸地區,其延伸的軌跡頗不平凡,充滿神奇。

▲莆田湄洲媽祖祖廟留存的宋代媽祖金身。媽祖金身曾巡遊台灣,轟動一時。

莆田湄洲媽祖祖廟,歷史最為久遠。「宋雍熙四年(987年),鄉民感念媽祖恩德,在湄洲島上立廟祭祀,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贊介紹,湄洲媽祖祖廟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媽祖宮殿群,祖廟寢殿內奉祀的是宋代媽祖金身。

▲湖南芷江天后宮門坊上的青石浮雕,人物形態萬千、栩栩如生。

莆田平海天后宮始建於宋鹹平二年(999年),山東煙台蓬萊閣天后宮始建於宋崇寧年間,江蘇太倉市瀏河天妃宮始建於宋宣和五年(1123年),福建長樂仙岐顯應宮始建於宋紹興八年(1138年),福建泉州天后宮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天津天妃宮建於元至元年間……通過時間梳理發現,媽祖文化率先沿海洋、大運河等傳播。這些媽祖宮廟裡的文物,正是當時漕運興盛、海運發達、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實證。

▲天津天后宮裡,清嘉慶皇帝御賜的「垂佑瀛堧」匾額和媽祖寶印。

遼寧錦州天后宮由閩商等捐建;山西太谷天後聖母廟因晉商而建;山東煙台蓬萊閣天后宮地處舟楫往來的黃渤海交界處;福建龍岩西陂天后宮所在地,古時外出經商的村民眾多,出遠門多乘船走水路,對媽祖特別崇敬;潕陽河是長江支流沅水的支流,發源於貴州,入湖南後被稱為潕水河,沿河分佈著貴州鎮遠天后宮、湖南芷江天后宮,反映了當時水運的發達……一座座媽祖宮廟,勾勒出了古代商貿流通與文化流傳的生動脈絡。

▲山東煙台天後行宮帶有濃郁的福建建築風格,雕刻精美。

媽祖文化對城市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是備受關注的熱點。「天津流傳著『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的說法」「煙台是『因廟興城』」……採訪中,當地專家學者如數家珍。
這些媽祖宮廟內留存了許多文物珍寶,斑駁的包漿裡,藏著媽祖昭昭功德。在天津天后宮,山門門額上寫著「敕建天后宮」五個大字。天津天后宮負責人、天津民俗博物館館長劉靜介紹,該宮是元泰定三年(1326年)由元代皇帝頒旨建造的,還有清嘉慶皇帝御賜的「垂佑瀛堧」匾額和媽祖寶印。在莆田湄洲媽祖祖廟,掛著清雍正皇帝親書的「神昭海表」匾額。在福建泉州天后宮,保存著清道光年間繪製的《敕封天上聖母圖》壁畫。
記者瞭解到,從宋代至清代,媽祖共36次受到朝廷褒封,是歷代受封次數最多的女神。封號逐步提升,由「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後」。
這16家媽祖宮廟建築各具風采,有的融合當地特色,有的保留福建傳統。山東煙台天後行宮可謂是「海上運來的媽祖宮廟」,其木石構件先在福建采制,再用船運至煙台組裝,耗時22年,具有原汁原味的閩地風格。雲南曲靖會澤會館(福建會館)的翼角、山牆、樑脊等,帶有濃郁的福建建築風貌。浙江寧波慶安會館則展示了浙東最精湛的手工藝,其前後雙戲台的設計在國內罕見。湖南芷江天后宮的門坊上有95幅青石浮雕故事,融合了福建沿海文化與湖湘文化,人物形態萬千、栩栩如生。
不少媽祖宮廟見證了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清代施琅收復台灣等重大歷史事件。記者在江蘇太倉瀏河天妃宮、福建長樂採訪期間,分別見到了《通番事跡之記》碑、《天妃靈應之記》碑,它們是公認的研究鄭和下西洋的珍貴文物。在福建泉州天后宮,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時所立碑石至今尚存。
在福建莆田平海天后宮,「師泉井」和《師泉井記》碑保存完好。施琅所撰《師泉井記》454字,記述了在收復台灣中媽祖濟師和助戰的傳奇。「這些文物與祖國統一息息相關。」秀嶼區文管辦主任陳東鑾介紹,施琅收復台灣後,將媽祖像供奉在台南大天后宮。
解碼文物包漿裡的塵封往事,從歷史深處揭開神秘面紗,一件件文物、一樁樁往事,鮮活、豐盈、多彩。媽祖風華,默默承載著過去,也連接著未來。

來源: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報 全媒體採訪組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