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鳳凰舞佘村 遊人旺鄉村興

2月1日晚,夜幕下的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甘棠鄉巴地村的廣場上,篝火熊熊燃起,身著民族服飾的佘族村民與遊客們手拉手圍著篝火載歌載舞,歡笑聲、吶喊聲不斷。
巴地村黨支部書記藍雲旺告訴中新社記者,結合「火鳳凰」表演,該村推出了佘族特色表演,竹竿舞、篝火舞體驗,進一步提昇觀賞性和參與性。
夜色漸深,村民們將篝火撲滅,用竹竿將火炭打碎成炭屑後,裝進鋪滿稻草的火籠裡,再放入事前搭建好的「火鳳凰」裝置頂部。鳴鑼聲中,舞火鳳者大力轉動麻竹竿,掛於麻竹尾部的火籠由低起飛至高空懸停,隨即火籠裡的火焰被燃起。
隨著旋轉速度加快,火籠中的火焰上下舞動,四射的火星酷似鳳尾、羽翼,飛舞出一隻若隱若現的「火鳳凰」,引得現場村民及遊客陣陣驚嘆。
「『火鳳凰』象徵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佘族火鳳凰習俗」傳承人藍長波表示,巴地古村建築以土木結構為主,為避免引發火災,巴地佘族先祖認為,舉行「舞火鳳」儀式,寓示著火已經燃過,來年可消除火患。
巴地村是屏南縣唯一的佘族居住的行政村,總人口600多人,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鳳凰是佘族的圖騰,而舞「火鳳凰」,是巴地佘家傳承至今的特色民俗活動。
然而,「火鳳凰」這一習俗曾中斷了五十多年。幾年前,村民藍長波、藍振源、藍宗卓等人開始通過父輩及村中老人的記憶和口述,挖掘和恢復「火鳳凰」習俗,並將「舞火龍」項目(原習俗名稱)進行改造,命名為「佘族火鳳凰」。
「技藝從原先的左右搖擺,改良到現在的旋轉,整體視覺效果更好了。」藍長波說,以前祗聽父輩說很精彩,但都沒見過;恢復後,每年農曆正月初四、正月十五都會表演。
藍長波說,現在村裡會舞「火鳳凰」的約有30人,希望持續改善技藝、提昇道具,讓「鳳凰」更好地呈現於大家面前。
近年來,巴地村深入挖掘佘族文化內涵,不斷傳承佘族歌舞與民俗,大力打造產業鮮明、風情獨特的佘族特色村寨,促進當地旅遊產業發展。
2024年,為豐富夜遊業態,巴地村聚力打造「火鳳凰夜遊經濟項目」,將「火鳳凰」表演變成每週一次的常態化表演。2024年7月至今,巴地村共舉辦了25場「火鳳凰」演藝,吸引遊客15000餘人次。(中新社)

2月1日晚,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甘棠鄉巴地村上演特色民俗「佘族火鳳凰」。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