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非遺版」春節 新風舊俗共「燴」濃濃年味

甲辰年尾,「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乙巳新年,作為成功申遺後的首個春節,年俗依然精彩。
民眾門前的福字、春聯和大紅燈籠,映照出一派喜慶;熱氣蒸騰中,剛出籠屜的花饃有金元寶、大壽桃、寶葫蘆等各種花樣,令人愛不釋手;南北家庭的年夜飯上,或餃子或湯圓或年糕,有魚有雞象徵「年年有餘」「大吉大利」;門外的五彩花燈流光溢彩、璀璨如海,古鎮上的打鐵花表演打出一片「火樹銀花不夜天」。穿新衣、賀新年、送祝福,中國大地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氛圍。

1月27日,在株洲西開往上海虹橋的G1348次列車上,一場移動列車春晚主題活動熱鬧上演。圖為乘務員與旅客在車廂內合影。 (中新社)

在福建蟳埔村,遊客頭戴簪花、身著特色服飾,體驗當地古老民俗「簪花圍」;在廣東佛山,震天鼓聲中的醒獅表演吸引眾多觀眾,「無醒獅,不春節」的廣府特色生機勃發;在浙江烏鎮,機器人帶來的拜年錶演,則讓遊人們的春節體驗進入賽博時代;在天津古文化街,八方遊客穿梭於青石板舖就的老街,看民俗、品美食、聽相聲,體驗「津味兒」年俗;在北京,地壇廟會上重現仿清祭地表演,演員們在悠揚古樂的伴奏下,依照清乾隆年間史書所載程序,依次舉行祭地儀式,端莊肅穆。

1月25日,四川阿壩州首屆「村晚」在理縣桃坪村啟幕。(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

湖南,2025年全國春節「村晚」主場活動臘月二十三亮相岳陽張谷英村,灘裡水龍燈、楚鼓舞、岳陽花鼓戲聯唱等精彩節目接連上演。張谷英村將演出與美食結合,遊客們一邊觀看接地氣的鄉村節目,一邊品嚐地道的鄉村美食。以此為始,小年「村晚」接力直播,吉林、河南、貴州、寧夏等地30場充滿鄉土氣息與文化韻味的「村晚」在國家公共文化雲輪番上演。
在河南,商丘柘城縣馬莊村村民馬春風從2023年起,年年春節期間在自家小院辦「村晚」並在平台同步直播,讓這個遠近聞名的嗩吶村重新響起嗩吶聲,他主理的賬號「嗩吶村的事」現已有90多萬粉絲。馬春風的心願是「讓鄉親們每年春節都能一起樂呵,都能不忘祖傳的手藝」。
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白雪華介紹,全國「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已連續舉辦5年,網絡參與人次超8億,「村晚」逐漸成為新時代鄉村文化新風尚、鄉村過節新民俗。
春節申遺成功帶火「非遺過大年」,因應這一趨勢,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在蛇年春節前夕發佈了北京市「古道拾遺」非遺體驗之旅、吉林省郭爾羅斯非遺特色之旅等31條全國非遺特色旅遊線路。相關數據顯示,今年春運不僅迎來回鄉過年的潮流,還湧現出「反向團圓」和「旅行過春節」的新趨勢,冰雪遊和避寒遊也備受青睞。春運路上,川劇變臉、膠東版畫、鄂倫春族口絃琴和讚達仁民歌等非遺元素的節目在列車中輪番上演,引發旅客陣陣讚嘆。
「春節是我們的節日,廣義而言,每個中國人都是春節的傳承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羅微表示,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著力讓春節更有「年味」。
在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蕭放看來,春聯、年畫、鞭炮、龍燈、獅舞、團年飯、拜年、廟會、社火、壓歲錢等年俗細節,共同營造了年節的祥和氛圍。同時也要積極將現代社會生活的新內容融進傳統之中,如看春晚、網絡拜年,或者自編自導自演「村晚」,這些都促成了春節習俗跨地域、跨文化的傳播與分享。「我們要在守正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讓非遺更好與時代同步伐。」(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