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4日,農曆正月初七,一年一度的「人日」祭拜詩聖儀式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舉行。
「人日」遊草堂拜杜甫的淵源,始於高適、杜甫的「人日」唱和。自清代何紹基題聯肇始,每年「人日」在草堂憑弔詩聖,賞梅祈福,成為成都市民過春節的習俗。
浣花溪畔,柳色染新,寒梅壓枝,人群熙攘。從草堂南門沿著成都詠梅地圖、百梅書畫長卷行至祭拜主場地大雅堂,入目皆是深紅淺紅。
10時,古樸肅穆的樂聲響起,完成淨手、奠帛後,擔任主祭人的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王兆鵬誦讀祭文,在唱禮聲中率眾人向杜甫像拜禮。
「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致敬杜甫,但群體在一個特殊的節日、特殊的場所通過特殊的儀式致敬杜甫,那種感受是不同的。」王兆鵬說,光陰百代過,人們年復一年在「人日」謁草堂拜杜甫,是中國人與刻在血脈裡的家國情懷、詩性基因對話。
寓居草堂的歲月,杜甫為世界留下了《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240餘首不朽詩篇。2025年,全球「杜迷」回以杜甫近萬封三行情書。春節期間,這些情書被懸掛在草堂春夜喜雨園,詩祭杜甫。
這一千年唱和的作者,有魯迅文學獎得主周嘯天、「外賣詩人」王計兵,有剛剛提筆的孩童,也有海外的中文愛好者。
「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今人為杜甫作詩的同時,也與詩聖在情感、精神上產生聯通和共鳴。」在工部祠為杜甫獻上一枝紅梅,北京語言大學學生王麗麗說,中國人從小就讀杜詩,每個人都能在杜詩中找到和自己心意相通之處。(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