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鼎 茶鄉勁吹智造風

春節是茶葉熱銷季。新春伊始,記者在「白茶之鄉」福建省福鼎市走訪時看到,不少制茶企業已開工復產,開足馬力投入生產。
節後第一個工作日,福建品品香茶業有限公司9個車間均在生產狀態。走進該公司工廠的全自動精製車間,機聲隆隆,毛茶篩分、風選、色選、靜電除雜、降塵勻堆、烘乾、包裝等工序,幾乎不需要人工參與。
品品香公司總經理、福鼎白茶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邵克平介紹,色選機搭載有高清紅外攝像頭,通過紅外光識別蠟葉、老葉、老梗等雜質,自動篩分並剔除。靜電除雜工序則利用靜電吸附絲、毛等較為細小柔軟的雜質。
這些「累眼睛」的工序用機器替代,大大降低了人工目視揀剔的勞動量。「一條生產線只需配備2名工人,是原來的十分之一。」邵克平說,茶葉精製完成後,包裝、稱重、貼標、噴碼、裝箱、碼垛都由機器完成。
「數字技術與科技的應用,使茶葉生產實現標準化,每位消費者都能喝到產品質量穩定、標準可控的好茶。」邵克平舉例說,曾經白茶製作的關鍵步驟「萎凋」受天氣影響很大,導致茶葉品質不穩定,很難跟上產量。如今,LED光源控溫萎凋技術大面積應用,解決了傳統自然晾曬對天氣的依賴,萎凋不再「看天吃飯」,白茶的品質也不再「開盲盒」。
在品品香LED光源萎凋車間,黃、藍、白光經過一定比例的調配、計算後,形成標準參數,模擬「陽光明媚,通風透涼,濕度低的北風天」。萎凋生產線兩邊的送風口,根據萎凋時間和進度,自動調節風速和風力大小。
在民間,白茶素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如何更好地儲存白茶?位於福建福鼎的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建起白茶智慧茶窖,遍佈茶窖的傳感器,實時監控環境數據。後台控制系統確保茶窖內空氣潔淨,恆溫恆濕。
公司行政總監潘孝星介紹,公司借鑒歐洲酒莊窖藏思路,創造實時通風、乾燥陰涼避光的儲存條件,形成茶葉存儲的最優環境指標。茶窖內地下還鋪有木炭、海砂等,以便吸濕。公司現有窖藏面積約5萬平方米,可窖藏白茶1萬多噸。
福鼎市茶產業發展中心的大屏幕上,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系統記錄了全市茶青採摘、交易和茶葉生產、銷售數據。中心數字信息股負責人方祖淳介紹,輕掃茶餅上的溯源碼,茶葉類別、克數、年份等「身份」信息一目瞭然,「每一片茶葉都有據可查」。
福鼎是大陸白茶的發源地和主產區,當地約三分之二人口從事與茶相關的工作。數據顯示,福鼎白茶產量約佔全國白茶產量四分之一,年綜合產值超150億元。白茶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後,離不開茶科技的有力支撐。從茶園到茶廠,從一片葉到一杯茶,「智造」已深度嵌入萎凋、精製、包裝、倉儲等白茶生產流通各環節,成為白茶產業持續走強的新動力。(新華社)

圖為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的白茶智慧茶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