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跨界融合傳遞千年社火文化

「臉譜繪製是社火表演中最為神秘的環節,過去都是各家祖祖輩輩傳下的絕活,也讓寶雞社火表演更顯豐富多彩。」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社火臉譜繪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星說,從「秘不示人」到「跨界融合」「飄洋過海」,歷史悠久的社火文化將以更多樣的形式傳遞出去,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
社火臉譜是從古代「假面」「塗臉」發展而來,堪稱中國最古老的臉譜之一。而寶雞作為周秦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社火文化歷史悠久、藝術表現力強,社火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樸明快,紋飾講究嚴格,比如以日月紋、火紋、漩渦紋等紋飾表現人物性格;以黑色、黃色、紅色等色彩辨識人物的忠、奸、善、惡等。
從七八歲開始在社火表演裡「打雜」,到後來辭職專攻社火臉譜繪製技藝,如今已年近六旬的張星坦言,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單是學習社火臉譜繪製,就因「傳兒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老規矩,讓他數次碰壁。早些年作品銷量不好,也會有生計之困。
「苦練手藝,敢於突破,方能闖出一條路。」張星介紹,當社火臉譜「邂逅」馬勺後,煥發了新的魅力。此外,他還改用丙烯顏料上色,保證作品色彩的鮮艷度;借鑒古代建築中使用的瀝粉勾金工藝,突出作品的立體感;鑲嵌南紅、瑪瑙、珍珠等,貼近現代人審美取向;增加烤漆工藝,確保成品的色彩飽和度和光潔度。一系列嘗試讓張星的作品有了自己的特色並大受歡迎,也堅定了他的創新之路。
「從一截木頭變成馬勺形狀,要經過砍、挖、鑿等多個步驟,一般需要500多次。」張星說,成形的馬勺還要經過打磨、上色、瀝粉勾金等多個步驟,相當繁瑣,但他至今仍堅持純手工製作,「我認為手工作品多了一份靈性,也能更好地表達匠人們的情感。」

近日,張星在繪製馬勺社火臉譜。中新社

半人高的馬勺社火臉譜裝飾、繪有社火臉譜的寶雞擀麵皮包裝袋、小巧精緻的鑰匙扣……記者看到,當社火臉譜元素出現在不同物品上時,經過巧思的「跨界融合」,既顯新穎,又不失特色,其中有不少產品遠銷海外。
「絢麗的色彩、神秘的紋樣讓作品充滿了東方文化魅力,我覺得這也是作品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張星說,他曾赴日本、美國、新加坡、德國等多個國家展銷,帶去的作品供不應求,不少外國人也會被作品背後的社火文化所吸引。近年來,也有一些外國人慕名到寶雞來找他,參觀求購之餘也求知慾「爆棚」。
當社火臉譜元素通過融入背包、水杯、服飾、馬勺等物品「出海」時,張星認為,這些物品的熱銷也說明中國文化充滿魅力,而如何讓千年社火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如今,門戶之見早已不復存在,我們都願意傾囊相授,為技藝傳承注入新鮮血液。」張星表示,他還收集整理了800餘份社火臉譜粉本,部分已成書出版,後續計劃不斷整理公佈,讓千年社火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