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非遺共潮音  當天津葛沽寶輦遇見廣東潮陽英歌

「齊了嗎?齊了!著肩……」13日,在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隨著嘹亮的口令,各架輦、亭在喧天的鼓樂聲中有序起駕。

圖為寶攆入場。 中新社

乙巳蛇年正月十六,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媽祖祭典(葛沽寶輦會)啟幕。這個傳承600餘年的民俗盛會,今年迎來特殊的「客人」——來自嶺南地區的龍井忠精英歌隊參與助演,南、北非遺相聚天津葛沽寶輦會。
葛沽為退海之地,有近千年歷史。「葛沽寶輦會」融合了農耕文化、漕運文化、京畿文化、鹽文化等於一體,是葛沽人民在長期漁鹽勞作和漕運影響下,孕育形成的獨特地域文化。

2月13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媽祖祭典(葛沽寶輦會)在天津啟幕。圖為藝人在活動中展演高蹺。中新社

「葛沽寶輦會」以「座樂會」與「耍樂會」為兩大核心,匯聚高蹺、竹馬、旱船、龍燈等20餘道傳統花會,每年吸引數萬人前來觀看,已經成為當地民眾慶賀祈福的重要文化活動。
今年,這場古老盛會更添新意:新打造的「永明燈亭」首次亮相,作為「葛沽寶輦會」接駕活動中首會的「門幡老會」經過翻新製作重新復會。高蹺演員們踏著靈巧穩健的步伐各展絕技,大撲蝶、小撲蝶、逗花鼓、逗鑼鼓……節目輪番上演,引得觀眾連連叫好。
「咚咚鏘,咚咚鏘……」隨著激昂的鑼鼓聲,廣東汕頭的「潮陽英歌」亮相,舞者面繪梁山好漢臉譜,雙槌擊打如驟雨,英武的身姿、嫻熟的棍法迎觀眾喝彩。「這趟跨越2000多公里的『文化走親』,讓我們真切觸摸到非遺傳承的共同基因。」今年26歲的鄭光延是廣東汕頭潮陽區龍井忠精英歌隊的骨幹,他以「宋江」扮相立於隊伍前列。

2月13日,葛沽寶輦會在天津啟幕,來自嶺南地區的龍井忠精英歌隊參與助演。中國南、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首次相聚天津葛沽寶輦會。中新社

鄭光延告訴記者,儘管表現形式迥異,但無論是英歌舞者的臉譜,還是高蹺藝人臉上的油彩,都沿襲著華夏民俗藝術的「符號密碼」。「這種技藝傳承中的默契,或許就是文化血脈的共振。」
「像這樣的民俗活動讓我很震撼也意想不到,尤其今年還有英歌舞表演,帶動了南北文化的互相融入,而且也把整個寶輦會帶入了另外一個熱鬧的高潮。」來自台灣的攝影師王文賢深有感觸。
天津城市作家徐鳳文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後,來自潮汕地區的海船北上天津,構成了元代以來媽祖文化在天津的第二次傳播高潮,也帶動了當時葛沽等海下地區船運業的興盛。葛沽寶輦會與潮陽英歌相遇,彰顯了天津河海津韻深厚的文化內涵與魅力。(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