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唱歌」的公路、換上「新裝」的舊場館、穿著花棉襖的機器狗「電纜巡查員」……當下,哈爾濱亞冬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而賽場內外的科技元素也吸引人們目光。
從開幕式到比賽現場,從場館建設到賽事保障,哈爾濱亞冬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也成為展現科技與冰雪運動融合的舞台。
科技賦能冰雪藝術美
作為本屆亞冬會重頭戲之一,7日晚的開幕式亮點紛呈,為觀眾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冰雪盛宴,科技賦能藝術是一大亮點。藉助AI、AR等技術,開幕式將室內空間轉化為遼闊的冰雪世界。120萬個發光片構成「雪花穹頂」,每一朵雪花都不相同,營造出夢幻般的冰雪蒼穹,展現了冰雪運動的唯美與浪漫。
前沿技術的輔助讓冰雪的「極寒」得以完美呈現,也將藝術的「極美」演繹得淋漓盡致。國際奧委會官網發文稱,本場開幕式不僅是一場體育盛宴,更是一場文化與科技交融的視覺盛宴。

為了迎接中外運動員及遊客,當地還打造了一條音樂公路——「亞雪公路」,這是通往本屆亞冬會雪上競技比賽場地的主要交通道路。因為會「唱歌」,這條道路最近成了「網紅」。當車輛勻速行駛在「亞雪公路」上,輪胎與路面就會「碰撞」出本屆亞冬會會歌《爾濱的雪》的歡快旋律。
參與建設「亞雪公路」的趙亮說,可將音樂公路視為一個留聲機,路面就像留聲機的唱盤,而車輛輪胎是唱針。當「唱針」劃過「唱盤」時,公路便可以播放出預設的音樂。
科技打造冰雪運動未來感
據悉,本屆亞冬會冰上項目賽場全部利用原有場館及設施,並在製冷、照明、採暖等功能方面進行了改造升級。場館「舊貌換新顏」,節能環保,簡約卻不失未來感。
比如,自1996年之後,位於黑龍江冰上訓練中心的速度滑冰館再次承擔亞冬會賽事。經過多年使用,場館保溫效果不如從前,為保障賽事,場館被改造一新,棚頂2000多平方米的玻璃採光帶被更換為保溫的新型鋁鎂錳材質,玻璃採光帶面積縮減到400多平方米,老場館又煥發新活力。
場館內裡同樣科技含量十足。據瞭解,本次亞冬會實現歷史上首次比賽場館及配套設施改造建設、測試賽及正賽期間100%綠電供應;為了將冰雪運動的魅力更好地傳遞給觀眾,亞冬會還大規模應用5G毫米波技術,在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等項目中採用8K超高清轉播。

高校科研為冰雪賽事添彩
此次亞冬會,多所高校的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為賽事舉辦提供有力支持,也為冰雪運動的科技化發展增添助力。
場館外,哈爾濱師範大學與東北林業大學的科研團隊首次利用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製成植物彩色冰,讓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更加色彩繽紛。
場館內,北京郵電大學鄧中亮教授團隊研發的「5G+北斗」廣域無縫融合定位技術,實現從室外到室內的無縫導航,可便捷地引導觀眾找到座位。
賽場上,針對有「冰上尖刀」之稱的短道速滑項目,哈爾濱體育學院單保海教授團隊提供自主研發的計圈設備和錄像回放設備,輔助裁判員準確判罰,幫助教練和運動員更好地掌握比賽節奏。
多領域科技成果的應用不僅提升了亞冬會賽事的安全性、觀賞性,也展現了科技與冰雪運動的完美融合。(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