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產的薺菜、草頭,浙江產的春筍,廣東產的春韭,貴州產的紅菜薹,甚至從雲南遠道而來的蠶豆、紅香椿、板藍根青菜……眼下,在上海多家生鮮門店,來自中國各地的春菜琳琅滿目,佔據C位。
有商家打出招牌「春菜搶先食,吃定春鮮,品味春天」,還有商家把「春天的味道」做進預制菜,香椿頭炒蛋、馬蘭頭拌香乾等「懶人配菜」,吸引不少顧客嚐鮮。
「今年的時令春菜上市更早,產地更加廣泛。隨著冷鏈、配送等物流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過去祗在局部地區售賣的小眾春菜,逐漸進入上海民眾的菜籃子,且銷量不錯。」上海一家生鮮門店工作人員陳樂表示,隨著氣溫回暖,春菜的選擇會更加多樣,價格也將更加實惠。
「雨前香椿嫩如絲,雨後椿芽生木質」,香椿頭講究吃早、吃鮮、吃嫩。作為春菜中的「貴族」,雲南紅香椿當前每斤售價高達84元(人民幣,下同),但不乏嚐鮮客。正在挑選紅香椿的上海市民王曉紅說:「香椿的季節性很強,雖然價格有些貴,但祗有春天才能吃到最新鮮的香椿,我準備買回家燒給孩子嚐嚐鮮。」

薺菜堪稱春菜中的「上品」,詩人陸游曾說「春來薺美忽忘歸」,鄭板橋稱讚「三春薺菜饒有味」。「雖然一年四季都能買到薺菜,但春天的薺菜最鮮美,食過方知春之味。」上海市民李麗麗說。
剛過去的週末,一場春雨過後,天氣轉晴,「85後」青年邵菲菲和姐姐相約來到上海郊區田園挖薺菜。「踩著春天的節奏,地裡的野菜都開始萌發了。一下午時間,我們就挖了滿滿一袋薺菜,準備回家包薺菜餛飩,享受『舌尖上的春天』。」
「春到人間草木知,品春菜是專屬這個時節的浪漫和儀式感。」上海「00後」青年陳梓涵最喜歡薺菜春筍炒年糕,軟糯卻不粘牙的年糕,裹上鮮甜的薺菜,口口春意飽滿。
中國人飲食講究「不時不食」,人們認為吃時令蔬菜利於養生。例如,香椿古稱「大椿」,被視為長壽的象徵。相傳漢代時,中國人就開始食用香椿。唐宋時,香椿頭和荔枝成為深受達官顯貴喜愛的南北兩大貢品。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香椿的保健醫藥功效。
記者走訪發現,今年滬上多家餐廳也早早更新「春日菜單」,如色香味俱全的上海名菜「草頭圈子」,便是由深受上海人喜愛的春菜草頭與紅燒豬腸搭配而成。蠶豆有春天「第一豆」之稱,上海人喜愛蔥油蠶豆,濃郁的蔥油香氣與清新鮮甜的蠶豆完美融合,每一口都迸發出令人陶醉的香氣。
筍是備受上海人喜愛的「山珍」之一,清香脆嫩的春筍鮮味最為濃厚。「清脆的萵筍、香甜的春筍、濃郁的鹹肉,再加上軟糯爽彈的豬蹄,吊出一鍋鮮。」在陳梓涵的記憶中,每到春筍上市,姆媽總要端出一碗饞得人直流口水的醃篤鮮來。
正如作家蕭復興在《吃東西有學問》中指出,「不時不食」其背後是每一種食物和季節聯繫在一起的風俗與民風,是漫長農業時代的一種文化的積澱,更是中華民族滲透進腸胃和血液裡的隱性密碼,表達著先輩對於大地的樸素的敬重情感,依此維繫著代代相傳的胃的感覺和心的依託。(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