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建】區域協調 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初冬時節,福建武夷山層林盡染,美不勝收。.jpg)
這是武夷山市吳屯鄉的銀杏樹(2018年11月28日攝)。初冬時節,福建武夷山層林盡染,美不勝收。
【本報綜合報導】大力推進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是福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統籌協調,突出項目建設,創新協作機制,大力推進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在新的起點上加快一體化進程。
當前,福建山海、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如何把協調作為發展的內生動力,積極推進區域協調、城鄉統籌、山海聯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兩會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紛紛表示,要圍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關聯產業配套協作、公共資源共建共享,加速形成雙輪驅動、南北互動、協調推進、統籌發展的良好態勢,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重磅!福建投資百億新建這條高速公路!連接兩個機場!造福數百萬福建人!」連日來,這條消息在閩北小夥伴的朋友圈中刷屏。武沙高速將成為連接武夷山和沙縣兩個機場、京台和福銀兩條高速、合福和向莆兩條高鐵、武夷新區和三明兩個中心城市的最便捷通道,造福沙縣、將樂、武夷山、建陽、順昌、邵武等縣(市),形成閩北山區連接沿海發達地區的快速通道。
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正成為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的有力支撐。據悉,福建建立了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重大項目台賬,共梳理出149個項目,總投資約1.45萬億元。同時,建立項目滾動推進機制,推動策劃生成一批人民群眾所盼、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重大協作項目,協作項目「謀劃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增資一批」,滾動發展。
今年兩會,龍岩市、三明市的不少代表、委員第一次坐動車沿南三龍鐵路到福州,都特別興奮。他們紛紛表示,要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打好基礎。
「龍廈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之一廈長渝高鐵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加快規劃建設,打通福廈漳沿海高鐵聯繫閩西革命老區的最後一公里。」省人大代表、龍岩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澤亮呼籲。
陳澤亮說,南三龍鐵路已建成通車,雙龍鐵路也有望於今年上半年開工。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東西部經濟協作交流的擴大,現有龍廈鐵路、贛瑞龍鐵路運量將在「十三五」後期快速增長,能力將飽和,無法適應中長期客貨運需求。同時,現有龍廈鐵路、贛瑞龍鐵路設計時速為200公里,將影響廈長渝高鐵通道的整體效能。為此,福建規劃建設贛龍廈高鐵,擬按龍岩至廈門、贛州至龍岩分段分期實施,以提升廈長渝高鐵通道的整體效能和效益。「該項目建成後,龍岩到廈漳泉地區僅需半個小時,閩西南地區真正實現『同城化』發展。這是閩西南協同發展交通基礎設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項目,一定要加快規劃建設。」
關聯產業配套協作
泉州晉江國際陸地港,裝載集裝箱的火車忙碌進出,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在此集散。以這個全國第二大內陸港為依托,泉州陸續與省內其他外貿集裝箱海港碼頭建立物流信息聯網共享,與福州、廈門、泉州、廣州、上海等多個國際空港口岸實現無縫銜接。
立體交通網絡的逐步完善,暢通了「海陸空鐵郵」多式聯運物流通道,加速了區域間物流、人流、資金流的往來。代表、委員們認為,要將港口建設作為引領兩個協同發展區建設的突破口,推動更多產業大項目落地。
省人大代表、盛輝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劉用輝建議,加快提升物流通道運輸能力,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閩東北協同發展區要著手啟動福建沿海貨運鐵路項目建設,徹底改變福州港江陰港區等重點港區只能利用客運專線深夜「窗口時間」集疏運的尷尬境地;推動寧德上汽集團生產基地鐵路專用線、寧德漳灣鐵路專用線建設;加快疏港通道項目建設,推動陸地港的建設,吸引轉運貨物回流,實現陸海統籌,有效帶動協作區腹地經濟發展。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招商也應加大區域協作。」省人大代表、福汽集團雲度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心文表示,目前省內相關企業在協同合作上還有提高的空間,要梳理區域產業的情況,聯合針對省內缺乏的產業進行精準招商。同時,在體制機制上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推動區域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南三龍鐵路開通運營,全省快速鐵路實現環線貫通,主要城市形成「一體化」生活圈,為產業分工協作、區域協同創新帶來新的契機。
「山區不缺旅遊資源,缺的是旅遊頂層設計、資金以及人才,可通過山海合作協同發展,引進沿海優秀人才,攜手共贏。」省政協委員、三明市工商聯副主席陳登輝認為,三明要主動參與閩西南協同發展區規劃,找準協同發展的重點區域、關鍵領域,特別是加強與廈門、泉州等地的聯動,在產業發展上全面跟進、全面對接、全面升級。
福州、三明、南平和寧德四市在生態保護共同推進的過程中,還應整合旅遊資源要素,共同做好旅遊這篇大文章。
省人大代表、屏南縣古峰鎮佳洋社區居委會主任陸盛彪認為,加快推進福建全域旅遊建設,體制機制建設是保障。要以整合社會經濟和民生需求的方方面面為要素,形成統籌機制和發展合力。要突破各種思想障礙,加強規劃控制和引導,把全省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促進旅遊業的科學有序發展。
公共資源共建共享
福州兒童醫院牽頭組建的福建「閩東北兒科聯盟」,76家醫院在學科建設、科研合作、人才培養、遠程醫療、技術交流、科室管理、雙向轉診、精準康復等領域進行深層合作,該聯盟已接收2000名危重患兒,培訓講座60場,危重病例查房150餘次。
在省人大代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血液科教授王少元看來,當前,福建高端醫療設備、人才主要集中在福州和廈門,推進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有利於改變目前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狀況。
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要加快推進教育、醫療衛生和文體資源共享,推進社會保障、城市治理、人口管理等公共管理事務一體化,完善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推進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聯治。
省人大代表、將樂縣縣長溫毅建議,要加快補齊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短板,由省裡統一部署建立互聯互通的醫療健康大數據平台,將醫院、醫保、社保、養老、教育、人口、保險等各個方面都升級納入平台並聯網,形成省級醫療健康數據最強「大腦」。
省政協委員、福建師範大學光電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李暉提出,要完善生態鏈,推動環境共建共擔。一是樹立生態環境保護共擔意識。推動各地區協同維護區域生態環境,加強生態環境的聯防聯治。二是加快制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全面啟動兩大協同發展區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加快制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明確各個地區在生態環境保護、污染物排放控制、環境風險防控、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三是不斷拓展生態環境合作領域。推動簽訂生態環境合作協議,建立閩東北、閩西南內部的環境長期合作機制,加強在環境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生態環保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的合作。


。2018年,福建突出綠色發展,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jpg)
新福建·新顏值
【本報綜合報導】1月14日上午,福建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省長唐登傑在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建設邁出新步伐。」
回顧2018年,福建的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資源越來越「活」,風景越來越美。
2018年已經漸行漸遠,讓我們回顧過去,期待未來,再出發。
。作為第六屆福建省菊花展的分展區之一,泉州展區于2018年11月8日開展。.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