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專刊】泉州海絲先行區建設加速推進

對海絲沿線國家外貿進出口大幅增長

來自泉州市發改委的消息,緊抓「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契機,泉州市加速破題新時代海絲先行區建設。今年以來,市發改委牽頭組織開展《泉州市「十四五」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專項規劃》編製工作,印發《2021年泉州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工作要點》,重點從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等方面推動泉州海絲先行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互聯互通方面,貫徹落實省、市兩級「絲路海運」實施方案,印發《泉州市「絲路海運」建設與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規定》,鼓勵新增外貿集裝箱航線,全面推進泉州晉江國際機場擴能改造工程,加快推進石湖作業區5—6號泊位和圍頭灣石井航道二期等重點工程建設,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
海絲經貿產業合作方面,僅今年前8個月對海絲沿線國家完成外貿進出口就達955.95億元,大幅增長64.4%。泉州市還積極組織參加中亞線上經貿推介會、第四屆「一帶一路」發展高層論壇等近10場專場對接交流會,助力企業克服疫情影響,借力石獅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助推石獅紡織服裝產業聯盟抱團發展。此間,福建百宏聚纖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越南年產70萬噸聚酯工程項目順利投產,國際產能合作加快推進。
文化交流方面,進一步統籌「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爭創世界遺產典範城市;聯合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製作紀錄片《重返刺桐城》,作為中宣部「影視國際聯合製作項目」在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舉辦5場APEC商務旅行卡宣傳推介會,助推企業及人員參與亞太地區經貿合作。
凝聚僑力資源方面,加快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台(二期)建設,繼續深化海外泉籍精英接引活動,推進民企、僑企項目合作,做好二、三代青年華裔工作;深化泉台港澳合作,推進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泉州產業園吸引優質項目、人才落地。目前全市共締結17對友城,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陳林森)

別出心裁的展區外觀

世遺泉州亮相2021年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

4日,以「新業態、新消費、新文旅」「數字科技賦能灣區文旅融合」為主題的2021年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在廣州廣交會展館開幕。新晉世界文化遺產的泉州,也在活動中活力亮相,展示城市文化魅力。
水密隔艙福船造型,鑲嵌著富有泉州特色的紅磚古厝元素,此次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上,泉州別出心裁的展區外觀設計,向大家展示著煙火泉州的市井風貌。走進這108平方米的展區,「非遺+」的沉浸式體驗,讓人密切了與泉州這座城市的人文互動。
為了「見人見物見生活」地呈現泉州文化魅力,展區設有泉州花燈、惠安石雕、江加走木偶頭、安溪竹籐編等六個非遺工坊,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技藝。此外,互動體驗區中,南音、木偶、惠安女服飾及蟳埔女習俗等也與大家一一「親密接觸」。
「新業態、新消費、新文旅」是此次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的聚焦點,在釋放文化產業創新創造活力中,近年來,泉州也在努力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提質升級業態更新,不斷迸發新活力,擦亮「宋元中國·海絲泉州」城市名片。「我們把這些世遺文旅資源、非遺和文創企業帶到現場,就是要在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突出泉州的文化優勢,推動文化產業、文旅產業有機融合發展。」泉州市文旅局交流合作科科長曾世彬說。
據瞭解,除了在文交會上布展,泉州還同時受邀進行「宋元中國·海絲泉州」世界遺產城市推介,通過熒屏+現場演出的形式向大家介紹泉州的自然風采和文化遺韻,展示世遺城市魅力。(莊丹丹 文/圖)

福廈客專泉州灣跨海大橋全橋貫通

夢想即將照進現實。11月30日,歷時四年多的國內首座跨海高速鐵路橋——福廈客專泉州灣跨海大橋全橋貫通了,將全面進入無砟軌道施工,進入施工的最後衝刺階段。
根據最新的施工時序,福廈客專將於2023年建成通車。泉州邁入高鐵時代,中國高鐵邁入跨海時代指日可待。屆時,福州、廈門兩地將實現「一小時生活圈」,福建南平、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6個市可實現「高鐵進京」。

施工現場

高鐵過橋只需90秒
福廈客專泉州灣跨海大橋全長20.287公里,跨越泉州灣的主橋長800米、主跨400米,為雙塔雙索面鋼混結合梁半漂浮體系斜拉橋。11月30日上午,大橋引橋113號墩至114號墩中跨最後25.4立方米混凝土合龍,「此段合龍後,整座大橋隨之貫通,當前基礎橋面工作已完成超九成。」福廈客專6標段項目商務經理兼工會主席周欣說。
藍藍泉州灣上,主體輪廓已顯的福廈客專泉州灣跨海大橋迎著朝陽,挺著貝殼形曲線橋塔,巍然屹立著。與相鄰的泉州灣大橋(高速公路橋)並駕齊驅,猶如兩條巨龍盤踞灣面,蔚為壯觀。「海上橋樑長8.96公里,通行時速為350公里/小時,屆時高鐵過橋只需90秒。」周欣說,之所以能那麼快,因為大橋採用了雙塊式無砟軌道,通航孔主橋首次採用了聚氨酯固化道床結構「固定」道砟,「底座板和軌道板的平整度就像一張白紙,非常平穩,列車經過時『風馳電掣』。」

新技術實現抗震抗腐抗風
高鐵跨海,在世界上也是一項工程學難題,因為跨海往往比跨江、跨河的跨度更長,必須做到精細化。在泉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過程中,中交二航局克服一系列挑戰。這背後,是先進的橋樑技術的支撐。
耐侯鋼材技術。和普通橋樑相比,跨海大橋海面臨另一個考驗,就是海風海水腐蝕。「泉州灣跨海高鐵工程結構的抗腐蝕標準是百年抗腐。」中交二航局福廈高鐵泉州灣大橋項目總工翁方文說,為了保證大橋的壽命長久,大橋不刷漆,其索塔鋼錨梁和支座採用了由國內自主研發的耐候 鋼新型材料,是全球首座採用免塗裝耐候鋼的大型跨海工程。
抗8級強震技術。大橋位於台灣海峽西岸地震高烈度區,施工時採用了縱向粘滯阻尼器、可剪斷的耐候雙曲面球型鋼支座、金屬阻尼器的綜合減隔震體系及技術,解決了地震高烈度區長聯高墩大跨橋樑的抗震設計難題。深水區引橋採用21聯3×70m剛構橋,在國內鐵路上首次採用無支座整體式橋樑,「縮短了海上施工作業時間,實現海上長聯引橋不設支座、適應了無砟軌道鋪設的技術條件和地震高烈度區長聯高墩跨海大橋的抗震要求。」他說。
防強風技術。大橋所在位置多風,容易產生衝擊。為此,大橋創新結構,首次採用了全聯長鋼-混結合梁,主梁採用流線箱形結構並附加導流板、減振欄杆、拉索電渦流阻尼器等有效氣動措施,減小了複雜風環境下的風致振動,避免了異常渦振發生。「這些設計,可讓列車在不設風屏障等防風措施的情況下,在8級大風中以時速350公里速度通行。」翁方文說。(吳麗嬌 陳起拓 胡曉虎 殷同 文/圖)

泉州打好「新僑牌」融通海內外
全力推動絲路新生代涵養工作

福建省黨代會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實現在福建就可以「買全球、賣全球」……實施僑資僑智僑力引進工程,開展「引僑資、聚僑力、匯僑智」行動,充分發揮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融通中外的橋樑紐帶作用。
泉州擁有950萬遍佈世界各地的泉籍華僑華人,是彌足珍貴的僑力資源,也是密切聯結世界的獨有優勢。泉州持續重視僑務工作,深耕僑力資源,吸引海外僑胞走進來,共享改革開放紅利,助力泉州走出去,加快融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拓展載體 在「海外泉州」延續親情鄉情
對在異國他鄉奮鬥拚搏的泉籍華僑華人而言,最依戀的是一份鄉情,最親切的是一縷鄉音。泉州致力搭建平台載體,拓展多維度渠道,加強與泉籍華僑華人的聯繫互動,延續親情鄉情,增進祖地情感認同。
推進和深化「泉籍精英故鄉行」活動。近年來,一大批著名海外泉籍僑商僑領組團回鄉尋根謁祖、參觀考察或參加大型涉僑活動,推動住在國與泉州在公益慈善、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在海絲沿線重要節點國家和地區,新成立30多個泉籍社團或者以泉籍人士為主的社團,既有全國性或省級社團,也有泉州市級、鄉(鎮)級、村級社團,聯誼平台橫縱拓展。同時,推進世界性同鄉聯誼組織建設,定期在國內和僑居國召開懇親大會,密切鄉情聯絡。
針對華裔新生代、新華僑華人、社團新骨幹、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泉州積極打造海內外泉籍青年聯誼互動平台。世界泉州青年聯誼會吸納了35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泉籍青年入會,相繼成立印尼、馬達加斯加、新加坡、日本等8個分會,組織了「我們都是追夢人」創新創業論壇等一系列主題活動,推進海內外泉籍青年創新創業合作、發展共贏。

以「僑」搭橋 加速融入「雙循環」格局
多年來,泉州市持續注重引進僑資僑智僑力,一大批泉籍僑胞踴躍回鄉投資,深度參與到家鄉經濟發展中。據統計,泉州批准註冊外商投資企業1.4萬多家,其中華僑、港澳同胞投資興辦的企業約占80%,投資行業主要涉及紡織服裝、金屬製造、批發銷售、文化傳媒等領域。
與此同時,發揮泉籍僑親眾多且實力雄厚的優勢,推動成立以促進商貿合作為宗旨的泉籍海外商會。以僑搭「橋」,助力泉州民營企業「走出去」,促成了南安泛家居體驗館、中菲建材城、印尼泉州工業園等一批優質項目和投資意向,湧現出天虹紡織集團、峰億輕紡投資、大創箱包、華輝玻璃等規模較大的企業。以僑搭「橋」,拓展泉州國際合作「朋友圈」,促成泉州市與菲律賓怡朗市、晉江市與菲律賓達沃市、南安市與菲律賓曼達威市等建立國際友城關係,促成晉江市與菲律賓達沃市開通直飛航班。
下一步,泉州將緊密聯絡海外泉籍社團,推動絲路新生代涵養工作,繼續在「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國家、支點城市成立世界泉州青年聯誼會分會,做大海外泉籍青年合作共贏「蛋糕」。深化「泉籍精英故鄉行」活動,聚焦海外重點家族、大財團接班人,主動加強對接,圍繞泉州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積極推動來泉投資。承辦2021年RCEP青年僑商創新創業峰會,支持石獅東南亞採購集散中心做強做大,促進青年僑商更好融入「雙循環」格局,實現發展共贏。開展華僑暖心工程,策劃華僑未來園區、國際生活社區、醫療康養中心,籌備世界僑商大會,便利華僑華人回鄉懇親、投資興業、療養休養。(陳凌鷺 林泓宇)

近200件文物再現「閩瓷雙璧」榮光
福建黑·白瓷器展 開幕

2021年12月1日—2022年2月28日,「交相輝映耀世千年——福建黑·白瓷器展」在泉州海交館伊斯蘭文化陳列館三樓展出,近200件/套文物講述福建歷代「陶瓷黑白」的雙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還將展出泉州海交館的鎮館之寶——明代何朝宗大師的瓷器傳世精品《渡海觀音》立像。


泱泱瓷國,陶冶天下。說起中國的陶瓷發展史,福建始終是不能繞過的名詞,這裡的先民匠心獨運的發明創造,成就了「一黑一白」的閩瓷,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歷久彌新。其中,以建窯為代表的「黑建」玄妙絕倫,承載了宋代人的點茶風雅;以德化窯為代表的「白建」精巧極致,蘊含了明清時期的世俗信仰和文人趣味。明清時期的德化白瓷更是中國白瓷的傑出代表,在世界瓷壇獨領風騷,被譽為「中國白」。通過海上絲路,「黑建」東渡東瀛,「白建」舶去西洋,書寫了文明交流互鑒的精彩篇章,享譽海內外。
追昔撫今,繼往開來。在「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之際,此次展覽共展出文物近200件/套,展示的是福建古代制瓷業發展的基本脈絡和黑釉瓷、白瓷的工藝技術成就及其傳承,訴說的是福建故事和中國故事,旨在通過展覽讓「閩瓷雙璧」繼續煥發時代光芒。「這次展出的200件陶瓷涵蓋了青銅時代和宋、明、清各個時期乃至現代,都是福建德化和建陽曆代出品的瓷器精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陳穎豔副館長介紹。
據介紹,展覽由福建省文物局主辦,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泉州市文旅局、泉州海交館承辦。(張素萍 段燕飛 陳穎豔 文/圖)

泉州天后宮山門

【尋找泉州世遺的中國之最】媽祖 官宣褒封次數最多的海神

泉州天后宮是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也是世界範圍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見證了媽祖信仰伴隨海洋貿易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中國古代戰爭頻仍,不少來自南方地區的軍事家都是虔誠的媽祖信徒,他們會在軍中供奉媽祖像,戰前祭媽祖,以求神靈護佑。

「廟宇範本」的泉州天后宮
泉州枕山瞰海,海岸線曲折漫長,形成眾多優良的港口,為發展海外交通提供了絕佳條件。北宋時蘇東坡曾說過:「福建一路,多以海商為業。」宋元時期,泉州海外通商極盛,各港口內「風檣鱗集」「雲帆遮天」,海舶穿梭奔忙,裝卸不停。僑居泉州城的外國商人、旅行家、傳教士、僧侶等數以萬計。在桅帆行船的時代,面對風向與波浪都變幻莫測的大海和稍有不慎就有葬身大海的危險,無助的人們往往把希望都寄託於「海神的庇佑」。媽祖信仰正是在宋代福建海外交通興盛時產生的。
媽祖,本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誕生於莆田湄洲嶼。其誕生後直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取名「默」。相傳她生前醫術高超,有預知禍福、安濟護航之能,逝後被當地人奉為「神女」。媽祖信仰興於湄洲,但論起在海內外傳播的影響力,則首推泉州天后宮。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遺產點的泉州天后宮,依然保留著16世紀之前已然形成的「前殿後寢」建築佈局,是海內外眾多天後廟宇的建築範本。

天后宮內環境清雅

據史料記載,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傳說其年,泉州海潮庵和尚覺全「夢神命作宮」,於是推舉裡人徐世昌出面倡建此宮。當時該宮廟按照宋徽宗宣和年間賜額「順濟」來命名,故最初稱為「順濟廟」(亦稱順濟宮,後稱天后宮)。天后宮山門面闊三間,為牌樓式造型,青石龍柱,雕花漆繪。大門兩側浮雕麒麟,立面嵌有青石透雕螭虎八角窗。跨過天后宮山門,拜庭前立一株蓊綠欲滴的古榕,榕樹下一方「清代重修天后宮碑記」,詳述宮廟重修的「來龍去脈」。宮內有戲臺,坐面朝北,面向正殿,為長方形狀。戲臺有巧妙的木構藻井頂蓋,雕脊畫枋,頗具泉州傳統建築工藝的風格。舊時,每逢天後誕辰,或春秋朝祭,或香客許願,均會於此奉上戲曲節目。木偶、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等,隨客所願,皆有上演,是十分熱鬧的場所。
天后宮正殿雖歷盡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依舊保存較好。殿堂挺拔壯觀,台基四面圍堵浮雕各種圖案。正殿內雕樑畫棟,殿頂作九脊重簷四坡頂的歇山式,屋頂脊中段採用琉璃瓦和彩色瓷片雕砌的雙龍戲珠,脊端和重簷間雕繪各種飛禽走獸、花卉人物,使殿頂更加華麗精美。殿中原有一尊大型天後神像,系明代聞名遐邇的雕塑大家王弼之作,可惜此像已毀。如今的金身媽祖像為現代重塑,該像鳳冠霞帔正坐神位,神態端莊、大氣雍容;殿內還供奉著諸輔神像,神龕上掛有清雍正皇帝禦書「神昭海表」橫匾、臺灣鹿港天后宮敬獻「泉鹿同源」匾額,此外還有楹聯計8對,多為泉州名家力作。

天后宮依然保留「前殿後寢」的建築佈局

媽祖的地位「水漲船高」
宋代,泉州地方長官和市舶司官員,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行「祁風、祭海」儀式,祈求風平浪靜,航海平安,以鼓勵發展對外貿易。最初祭海在晉江邊的真武廟,祈風儀式在南安縣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末年,取而代之的是順濟宮的祭儀。入元以後,泉州海外貿易益發繁盛,為發展海外貿易,朝廷倍加推崇海神信俗,泉州天后宮媽祖的信仰地位,因著泉州港地位的提升而「水漲船高」。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朝廷還派遣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師文為使者,主持敕封儀式,舉行禦祭,列為國家祭典,當時連外國使者、商人都曾參加這一祭典。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欽定春秋兩祭,此後,順濟宮春秋官祭成定例。
宋元時期,媽祖的封號已由「女神」「夫人」發展到「妃」「天妃」;到了明代,媽祖保有「聖妃」「天妃」等封號;清初,康熙便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後」。「天後」已是官封女神的最高頭銜了。據統計,歷代皇帝對媽祖的封號多達600多次,可謂創下受封的最高記錄。

正殿內供奉天后像及諸輔神像

媽祖信仰與古代商業,特別是海外貿易有密切的聯繫。在媽祖的神話傳說中,有許多就是與保護海商相關的。古代海商,特別是福建海商,不但是媽祖的信仰者,也是媽祖信仰的傳播者。他們乘船遠航,都會祈求媽祖保佑航海平安。後來,許多媽祖廟即由商人創建,一些媽祖廟也成為集市貿易的場所,還有一些媽祖廟則成為會館。
泉州向臺灣移民有史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據載,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民屯戍澎湖,編管臺灣戶籍。」到了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淵從泉州浮海到澎湖,他在《島夷志略》一書中寫道:「澎湖分三十六島,鉅細相間,坡壟相望」,其時澎湖為「泉州外府」。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澎湖建起了一座媽祖廟,稱為娘媽宮,位於澎湖本島馬公市長安裡正義街上。這是臺灣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一座媽祖廟。清代,私商貿易和向東南亞各國及臺灣的移民熱潮在泉州港進一步興起,媽祖信仰也隨著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傳播。史料記載,泉州商人「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在泉州商人每到一處,必當建造會館,並從家鄉請來媽祖祀奉。

清代石雕聖旨牌

軍事家將媽祖奉為「戰神」
據學者李玉昆《媽祖史跡研究》一書介紹,明清時許多軍事家也信奉媽祖,他們在軍中都供奉媽祖。這些軍事家之所以信奉媽祖,一來因為當時的軍隊,特別是南方水兵絕大部分都是虔誠的媽祖信徒;二則,軍事家們也將媽祖信仰視為作戰時的精神支柱。
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奉命征討海寇曾一本時,他祭拜天妃,祈求保佑,並寫下《祭天妃神文》。該祭文稱:「……今大猷等統領舟師,會合閩帥,始戰之銅山,賊已喪敗而走;再攻之柘林,尚期首從盡殲。願我神明,臨戰之際助以順風,俾此醜賊無一遺遁。爾神明之威靈斯顯,而遠近之感戴無已也……」不僅借祭拜之機向媽祖敘述戰況,而且向神明提出作戰時的「助風」具體要求,可見其真心將「神助」視為戰事籌畫的一部分了。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水師提督萬正色駐兵崇武,夜夢神妃佐風。次日果得上風北汛,開洋進兵,所向披靡。類似事件在清初屢有發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舟師攻台,舟師抵澎湖群島時,士卒在舟中「恍見神妃如在左右」,遂皆奮勇前進,說媽祖是將士信奉的「戰神」一點不為過。攻打澎湖當天,平海鄉人入天妃宮,見天妃衣袍透濕,雙手起泡,眾說是天妃前往助戰。為了報答天妃的恩德,施琅增修澎湖天妃宮,康熙特派禮部郎中雅虎等,齎禦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祭祀。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起義,清朝派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蘭廷珍統領水陸官兵前往征剿。施、蘭二人向媽祖祈禱,「感神靈效順」,利用六月水漲,從鹿耳門攻入,起義被鎮壓。後來康熙御賜「神昭海表」匾,掛臺灣、湄洲、廈門三處天后宮,並在廈門蓋一座「平臺宮」奉祀媽祖。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林爽文起義,清朝派福康安前往鎮壓。從臺灣回來時,夜達大旦門,方向不辨,據說又是媽祖顯聖指引平安渡過大旦門。
清代水師名將王得祿,臺灣嘉義人,也是一位虔誠的媽祖信徒。他曾創建了嘉義縣新港奉天宮,那是一座媽祖宮廟,展現了自己對於神明的敬畏。當在鎮壓蔡牽、朱濆起義時,王得祿曾率水師抵鼓浪嶼三和宮前修葺戰艦。三和宮內供奉的正是媽祖。王得祿遂向媽祖許願保佑,結果一上戰場屢次得勝,後「累遷至水師提督」。王得祿兌現諾言帶頭捐資,並發動商賈信眾重興了三和宮。在許願十年後的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王得祿親自撰文並在三和宮旁的岩壁上刻下《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此石刻為廈門地區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的摩崖石刻。
明清軍事家順應民眾崇拜媽祖信仰的心理,把媽祖視為「戰神」,仰求神靈庇佑,以輔人力,從而對戰爭起到正面支持的作用。這其實也是軍事家又一聰明的「策略」。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