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造船木工到船模製作者,60歲的楊良盾與“船”打了45年的“交道”。2011年,他成為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自那時起,除了製作船模,他也開始了宣傳推廣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的傳承之路。
15歲做學徒 師從“古鎮船王”
15歲那年,楊良盾到後山船廠當學徒,師從陳芳財學習造船的基本功。陳芳財是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人稱“古鎮船王”。
楊良盾記得,初到船廠,師傅就讓他先練斧頭,“木工的功夫精細與否,全看這斧頭。”楊良盾說,一斧頭下去,削下的木料厚薄、弧度,都是有要求的。“一開始,要麼削錯地方,要麼太薄要麼太厚,木料常常被削得細細碎碎的。”那時,為了練斧頭功,楊良盾整個手都起了水泡,疼得筷子都拿不穩。但這並不是學造船最難的,“最難的是畫圖,學會畫圖意味著可以出師了。”楊良盾說,造船前要先畫圖,這是個精細的活,每個結構的尺寸都有嚴格的要求,稍有偏差,後期造船就會出問題。“最少要學習三年半的時間才能出師。出師了就可以參與造船或者修補漁船的工作。”
楊良盾出師後跟著師傅造船,也為鎮上的漁民修補船體。他掌握了水密隔艙福船的船體建造、結構、選料和外觀塗裝等技藝及建造過程中的種種民俗儀式,能夠設計繪製常用的漁船船型圖紙,建造過無數的福船、木船,如貨船、花排、牽繒、燈捕和單拖等各種木船。
2007年,無動力木制福船——“太平公主號”,成功橫渡太平洋,讓世界為之驚歎。“太平公主號”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艘依靠風帆推進完成跨太平洋航行到達美洲的大陸造中式帆船。而它,正是由陳芳財、楊良盾等人設計建造的。“這艘船,有13個水密隔艙,是完全按泉州灣宋代沉船的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製作的。”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製作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艙數有13個的,也有8個的。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楊良盾全程參與了“太平公主號”的設計和建造,“單是畫圖做準備就用了八個月的時間。”為了尋找合適的木料,楊良盾和師傅特意到張家港的木料基地尋找。八個月的準備,一年的建造,當“太平公主號”駛向浩瀚的大海時,楊良盾內心無比激動和驕傲,畢竟隨著現代社會造船技術的進步,木船漸漸被鐵皮船所替代,手工製作的真正越洋的木船已經沒有了。
仿製泉州灣宋代海船模型
“太平公主號”的出海,讓楊良盾開心的同時,心裡也湧起了對於水密隔艙這項古老的造船工藝傳承的擔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鐵皮船就漸漸替代了木船,雖然鐵皮船內部的木結構還是要由木工來建造,但如何才能完整地保留水密隔艙的造船工藝呢?
彼時,閩台緣、深滬文化中心古船館需要船模做展示,楊良盾和他的師傅,以及同行們一起製作了多艘古船船模。而後,2017年8月,楊良盾和同伴陳著純牽頭設計、建造了一艘仿古木質帆船,長21米、寬5.7米,重達30多噸,作為深滬海絲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安放在煙墩山腳下的水域裡。“從生產用工具到展示品,讓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以船模的形式展示出來也是很好的一個方式。既可以保留完整的技術,也能讓更多人認識這項技術。”發現了做船模的好處後,楊良盾開始沉心於製作船模。
楊良盾在廣州活動現場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講述水密隔艙福船的故事。
在楊良盾家中玄關處,放置著一艘古色古香的船模。“這個船模也是仿製泉州灣宋代海船製作的,那艘船龍骨長17米多,船長24米多。要製作這個船模,資料比例要縮小35倍。”楊良盾說,由於縮小比例,復原仿製的難度變大很多,“越小就越難。13個隔艙板,一個也不能少。每個隔艙板按比例縮小下來,厚度不到8毫米,不僅需要更多的時間,也需要更精心細緻的製作。”為了完整保留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的每一個環節和零件,楊良盾花了半年的時間,才將這個長98釐米的船模做好,單是畫圖就畫了半個多月。“你看這一邊是做完整的,一邊做成開放的坡面。這個坡面主要就是展示裡面的水密隔艙,讓參觀者看得到裡面是怎麼做的。”
楊良盾做的這個船模,被邀請至國家藝術基金“中國古代船模作品巡展”展出,這是近年涉及地區最廣、展品種類最多的一次中國古代及傳統船模的專項展覽。在展出現場,這個仿製泉州灣宋代海船的模型引起了各界的關注,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古老造船技藝讓人們驚歎不已。
研發文創作品 傳承古船技藝
這些年,楊良盾陸續又做了幾個福船模型,都被博物館、民俗館等收藏走了。這樣的模型,一年下來,他只能做2個。無論是造船還是做船模,都是一項枯燥、乏味的事情,但他仍然樂此不疲。“做的人不煩,看的人都煩了。”楊良盾笑說,因為做船模進度緩慢,每天都是在畫圖削板,一坐就是一整天。但在外人看來,今天模型長這樣,再過一個月來看還是這樣,來看的人都覺得無趣。”
隨著年紀漸長,楊良盾每天做船模的時間越來越短,“做這個活,不僅傷眼睛更傷腰,現在年紀大了不能久坐了。”現在,他每天最多工作六七個小時,其他時間都用於想著如何讓更多人瞭解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2019年6月8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在廣州舉辦。其間,中國40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專案齊聚羊城,通過展覽、展演、座談、論壇等系列活動,展現中國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作為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良盾受邀參加了活動,不僅帶去了船模展示,還作為主講人,帶去了一堂水密隔艙福船體驗課。
楊良盾和陳春來研發的福船文創產品。
現在,楊良盾和陳芳財的兒子陳春來一起開發設計出一款水密隔艙福船的文創產品。“光是講課,聽眾是無法體驗水密隔艙福船的結構是怎樣的。這個產品把水密隔艙福船各個部分變成拼圖一樣的零件,可以自己動手拼裝,在拼裝的過程中,就能學習到一些關於水密隔艙福船的知識,還可以收藏留念。”
如今,楊良盾和陳春來一起致力於水密隔艙這項古老的造船技藝的傳承,他們舉辦研學活動,開辦水密隔艙福船體驗課,希望以水密隔艙福船為載體,通過教學、研學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更多人瞭解並推廣這門傳統技藝。
作者 黄海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