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區專刊】磚塔胡同、楊梅竹斜街、史家胡同等 598處街巷胡同地名受保護

近日,在新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施一週年之際,「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胡同第一批)」由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正式公佈。首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包括磚塔胡同、楊梅竹斜街、史家胡同、百花深處等598處。

傳統地名空間分佈廣
首批列入保護名錄的傳統地名空間分佈廣泛,層次清晰。其中西城區310處、東城區288處。核心區32個街道辦事處轄區中,什剎海、景山、東華門、西長安街、大柵欄等街道傳統地名分佈密集。值得關注的是,中軸線及其沿線地區大量傳統地名入選首批保護名錄。位於中軸線上包括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內大街、前門大街(正陽門)、天橋南大街、永定門內大街5處;另有87處中軸線沿線傳統地名入選保護名錄。長安街軸線上的東長安街、西長安街、建國門內大街、復興門內大街、復興門外大街及沿線39處傳統地名也入選保護名單。

史家胡同博物館。(孫文文攝)

包括各時期流傳地名
從地名產生時期看,包括了元代以來各時期流傳下來的地名。其中元代有2處、明代有153處、清代有385處,其餘為民國以來形成的地名。名錄中最早的磚塔胡同、史家胡同自元代形成以來,地名傳承七百餘年,見證了歷史風雲變幻,被譽為「北京胡同之根」。門樓胡同、月牙胡同、演樂胡同等,明代《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就有收錄。不少地名出現時間被大大提前,如楊梅竹斜街,此前多認為是清末地名,此次編製過程中發現乾隆年間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已有「楊梅竹斜街」的記載,從而將這一著名街巷歷史提前到了清代中前期。大量以城門命名的道路,如宣武門內外大街、德勝門內大街、崇文門內外大街、安定門內大街等的命名也可追溯到乾隆年間。

展現海納百川文化特色
地名類型豐富多樣,充分展現了北京海納百川的文化特點。以中央衙署機構、王侯官員命名的傳統地名,如國子監街、兵部窪胡同、祿米倉胡同、廣寧伯街等,彰顯了北京作為王朝都城的特色;城門衍生街道,如崇文門內外大街及「條」「巷」等名稱,體現了老城棋盤式道路網骨架和城市空間格局;燈草胡同、炒豆胡同、煙袋斜街等記錄了尋常百姓生活;雨兒胡同、帽兒胡同、菊兒胡同等眾多帶有兒化音的地名,彰顯了北京地名的地域特色。(陳雪檸)

 

開窗見綠 出門進園
踏青賞花擁抱春天
近年來,北京城市綠色空間不斷拓展,千餘處公園散落在城鄉各地,市民「開窗見綠、出門進園」,在家門口就能欣賞春花。
春和景明,花香醉人。公園裡已經迎來了一批早春花卉的盛開,俏麗枝頭,釋放著春的氣息。3月開始,迎春、連翹、山桃、梅花、玉蘭陸續綻放,色彩紛呈拉開春季賞花大幕。北京的春色畫卷也徐徐展開,公園裡鳥語花香,呈現出富有詩情畫意的春遊踏青景致。
陶然亭公園勝春山房景區(月季園)東側種有迎春。迎春為落葉灌木,花色金黃,因其在百花之中開花較早,花後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景區內迎春花已綻放,細枝上開滿的金黃花朵,與周圍垂柳、山桃等早春觀賞植物互為映襯,營造出春意濃濃的迷人景色,成為遊客尋春、拍照的不二之選。在陶然亭公園科普小屋前,山桃花悄然開放。山桃為落葉小喬木,樹皮暗紅色並富有光澤,早春時節花朵先葉綻放,粉或白,素雅清麗,陽光灑落,玉樹瓊花,純淨透明,與科普小屋的木質結構相互映襯,別具一番風味。


西城區蓮花河城市休閒公園裡的山桃、八稜海棠、連翹、碧桃、美人梅、紫葉李等相繼綻放,到了5月,杏梅、太陽李、西府海棠開始接檔。
在東城區,明城牆遺址公園面積雖小,卻以梅花聞名,50余個品種的千餘株梅花,在3月中上旬次第開放。經過兩年改造,如今的龍潭西湖公園美不勝收,尤其在柳荷軒綠地及北岸沿湖岸線綠地形成了賞花片區,栽種梅花、玉蘭、海棠等。
在朝陽區,四得公園、北小河公園、將府公園和東壩郊野公園等一道綠隔城市公園,將形成春花海洋,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內多種春花也將持續到4月下旬。
在海澱區,海澱公園內的碧桃、榆葉梅、山杏、牡丹和芍葯等春花,將開到5月下旬,圓明園的丁香、牡丹紫荊、地黃、黃花鳶尾等春花觀賞期可持續到7月。
門頭溝濱水森林公園種植有玉蘭、碧桃、丁香、迎春、金銀木、鳶尾等,各色花卉花姿瀟灑,花團錦簇,滿園飄香。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中,河道兩側2萬多株山桃和碧桃爭相綻放。順義花博會主題公園有山桃、山杏、紅葉李、紫葉李等多種花木,顏色豐富、層次變化多樣、花期連續時間長。去大興的康莊公園賞牡丹芍葯,去昌平東小口森林公園賞鳶尾。延慶世園公園的桃花、玉蘭、鬱金香等春花從4月上旬陸續開放,呈現燦爛壯觀的白黃-紅橙色系花海。(代麗麗)

牛街清真小吃傳承人教手藝

沿著東四八條的胡同一路走來,58號的大門並不起眼,但是進到裡面卻別有洞天。這處四合院改造一新,四間屋子古樸中透露著端莊雅致。春日下午1點半,一場「北京傳統小吃體驗做」活動在這裡舉行。來自牛街的清真小吃手藝傳承人辛彩林是這場的主講人。
「老北京傳統小吃有300多種,分為清真小吃、宮廷小吃和漢族小吃,其中清真小吃就有200多種,今天我們製作的艾窩窩、驢打滾就是它們當中的代表。」桌面上,辛師傅早已準備好了豆餡、黃豆面、江米麵團等清真小吃的食材。他邊講邊示範,揉面切劑兒、壓皮包餡兒,擀皮抹餡兒、捲起切塊兒,不一會兒,空氣中就飄滿了米香、面香、豆沙香和蜜餞香,潔白香甜的艾窩窩、層次分明的驢打滾新鮮出爐。

祖輩三代都做老北京小吃的辛彩林雖已退休,但他依舊為老北京小吃文化的傳承盡自己的一份力。
辛彩林師傅出生在宣武門外,七十年來,附近的胡同、街道在變,但他對傳統的記憶與傳承沒有變。
「傳統小吃體驗做」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報名參與,親身體驗老北京傳統小吃的製作與味道。
辛彩林師傅保存著父親參加北京電視台春晚的老照片。1956年,辛師傅的父母與爺爺成為南來順飯莊的職工,他的父親也為南來順小吃的興盛立下功勞。

辛彩林是牛街小吃的老手藝人,祖輩三代都在宣南做老北京吃食。1949年前,辛師傅的爺爺在宣武門開了家「順城興小吃店」,地址是現在的宣武區宣外大街7號。1956年公私合營,「順城興」合併到菜市口南來順小吃店,後改成南來順飯莊,辛師傅的爺爺和父母都成為南來順的正式職工。辛師傅就出生在宣武門外,受家人耳濡目染也學得做老北京小吃的手藝。他在南來順工作一段時間後,1997年進入回民醫院食堂做管理員,20多年清真小吃的傳統技藝從未離手。

能有機會學習老北京小吃的製作,也讓當下的年輕人有機會瞭解到老北京的文化。
哪怕只是講解示範,辛師傅也會用質量最好的江米食材。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感受老北京小吃最傳統的味道。

「傳統小吃體驗做」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尤其是年輕人。「老手藝人做的小吃,味道和超市裡的就是不一樣。」市民冀平說:「就比如這艾窩窩,江米皮很黏很新鮮,裡面的什錦餡特別豐富,青梅、山楂、杏仁、桂花、芝麻摻在一起,又酸又甜還很香,這種傳統的味道真是久違了。」(孫雲柯 白繼開文/攝)

「團組式」管理模式 胡同「舊貌」換「新顏」

過了銀錠橋向北走幾十米,道路左手邊有一條胡同,和周圍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的街巷相比,這條胡同頗有一絲「曲徑通幽」般的淡然,這裡是什剎海街道後海社區的鴉兒胡同,胡同兩側「清風搖竹影」,上方「晴空碧勝藍」,對鴉兒胡同的原住民來講,這樣的環境可不是過去就有的,這兩年的變化著實不小。
「鴉兒胡同過去路中間坑坑窪窪的,現在你看,路邊鋪的磚都是平的,再也不擔心孩子跑跑跳跳容易摔著了。」從張大媽喜氣洋洋的臉上可以看出,背街小巷精細化治理為她的生活帶來的改變。


什剎海街巷辦負責人張向宇介紹,最開始居民不理解,搭了幾十年的棚子怎麼就成了違建?自家門口的地面為什麼不能安地鎖?面對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街道工作人員用「連治帶修」的治理理念,將服務貫徹於環境整治當中。清理路邊廢棄物的時候,順手幫百姓把院裡堆放多年的垃圾清走;拆除違建的時候,就事兒把防水也給做了;修補胡同牆面的時候,居民家裡哪兒破了,也幫著修修補補……「要想真正做到背街小巷的精細化治理,建立長效機制、確保不反彈才是關鍵。」什剎海街巷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此他們建立了三項長效機制。
首先,針對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工作,聯合社區、物業、志願者服務隊成立了專項工作組,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針對反覆出現的地鎖、殭屍車等疑難雜症,成立了巡查小組,每日巡查、多次巡查。對於日常巡查、突擊檢查出現的問題,街巷辦每週選取一條問題較多的胡同集中整治。後海社區相關負責人溫春梅表示,胡同變美了,居民臉上有了笑容,幸福感提升了。
鴉兒胡同舊貌換新顏,是西城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的一個縮影。下一步,西城區將逐步試點以街巷長為軸心,以街巷物業、小巷管家、科站隊所為主,以社區工作者、社區網格員和其他協管員力量為輔,以自治理事會為載體的街巷「團組式」管理模式,固化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提升成果。
2021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評選中,天橋街道的鷂兒胡同和椿樹街道的魏染胡同從1300余條街巷中脫穎而出成功登榜。鷂兒胡同建築修繕和景觀提升工程採取「一戶一策」的方式,極大限度還原了老天橋民居的樣貌,也成為西城區以街區為單元連片推進背街小巷改造的試點胡同。魏染胡同的整治提升工作則是結合京報館的復原修繕,針對京報館周邊街巷的歷史沿革、空間特色、功能特點等,對沿街建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和施工,為居民提供了「報業發祥地」沉浸式體驗之旅。截至目前,西城區已通過北京市級驗收546條背街小巷。

2022西城惠民消費季啟動

2022北京西城惠民消費季日前啟動。消費季期間,西城區以「西城消費」平台為依托,全年5大版塊、24個系列、百餘場主題促消費活動接力登場,突出區域特色和數字賦能特性,助力西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示範區建設。


啟動首輪,「西城消費」平台近70場主題活動陸續上線,開展春季單品、美食、文化、旅遊等一系列綜合促消費活動。西城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一季西城惠民消費季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充分融合互動線上、線下「平台+現場」消費新場景,整合商業零售、生活性服務業、餐飲、文化、旅遊、體育、教育、金融、通訊、網絡服務等區域消費領域優質資源,進行全行業聯動共振,開展全域促消費系列活動,全面拉動區域消費增長。


持續到年底的消費季期間,西城區商務局將持續帶動全區企業舉辦多項促消費活動。相比往年,今年消費季啟動早,參與主題促消費活動的行業和服務業態多,其中既有菜百股份、漢光百貨、內聯升等百餘家重點企業和老字號,也有更多領域企業借助數字經濟、直播模式打造新消費場景。西城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首秀、時尚、潮購、智惠、文享、炫彩、尋味、品質北京,這是今年北京市消費季確定的8大活動版塊,西城將著力在這八大方面發力激發西城消費活力,助力新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蓬勃健康發展。
全年活動中,西城區商務局本著興商、惠民的原則,統籌千萬資金,以大於1:1比例配資補貼,攜手企業共同讓利惠及消費者,拉動區域消費增長。(宋紅英)

紀府國潮工坊「沉浸體驗」

在珠市口西大街,紀府國潮工坊設在紀曉嵐故居內,以國潮手工體驗吸引不少零基礎的體驗者流連忘返。工坊每週定期開放,居民提前預約後,可在專業老師指導下,以鏡、盤、杯、皮具等器皿為載體,進行掐絲琺琅、玻璃畫、永生花的製作。


脫胎於中式掐絲琺琅與玻璃花窗的手工技藝,很受零基礎的居民青睞,吸引他們到故居書房中慢下來、靜下來,體驗國潮的匠心和底蘊。在故居內,有親子同來的,有情侶結伴的,也有追求個性的中年人,他們一泡就是三四個小時。
在一扇鏡面上描花後,張小姐迷上了掐絲琺琅的古風神韻,接著將九色鹿圖案描到了盤面上,第三回她為電腦機箱訂製了一張板,準備在「板」面上添花。「80後」張小姐沉浸在紀府國潮工坊的古風體驗中,「掐絲琺琅手工需要沉靜與專注,三四個小時遠離手機的碎片化時間,感覺真正在體驗生活。」
為了增加親子時光的體驗值,工坊還為孩子們準備了兔兒爺、醒獅等標準化的模具,方便孩子們上色、點藍。對於孩子們來說,不僅體驗了精湛的工藝,還鍛煉了動手能力。


故居管理方翔達公司下屬晉雅信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紀府故居有深厚的文化積澱,近兩年融合多種模式活化利用故居資源,增加新消費新體驗,突出服務特色。設在故居內的紀府書房閱讀空間新增現代書籍後,愛讀書的居民晚上也可進入空間閱讀。故居還不定期開展文化講壇、讀城會、品茶會、遊戲互動、民俗體驗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探索傳承新路徑。(宋紅英/文 聞昭/攝)

有「顏值」有「內涵」在地圖主題書店遊走世界

這幾天,北京陽光明媚、溫暖怡人。推開航海地圖紋樣的大門進入地圖主題書店的那一刻,從天花板到地面、從咖啡桌到裝飾畫,各種各樣的地圖撞進視野,奇特的感覺油然而生。


在這裡,連地球儀都是帶AR視頻講解功能的。這裡有「吃貨」喜愛的美食地理書籍,有帶給文學愛好者驚喜的《紅樓夢地圖》《三國地圖》,旅行愛好者不僅可以找到世界各地「路書」,還有帶孩子旅行、帶父母旅行或者蜜月、旅拍主題的圖書……
這裡很愜意,找個有陽光的位置坐下來,靜心讀一本好書,還可以點一杯地圖主題咖啡。臨走仍然意猶未盡?還有地圖主題文創產品任你挑選,有世界國旗拼圖、手機殼、鼠標墊、可穿戴的絲綢地圖。


特色鮮明的地圖主題書店受到各年齡層讀者的喜愛,榮獲了2020年度北京市特色書店、2021年北京市示範書店、2020年和2021年度北京網紅打卡地、2020年度主題書店、2020年西城區特色閱讀空間等很多稱號。
今年地圖主題書店將繼續舉辦豐富的線上、線下研學科普活動。線下活動包括參觀、講座、互動等多種形式,普及地圖的內涵及製圖技術的應用,樹立規範使用地圖的版圖意識外,還引導人們關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激發青少年學習興趣。(江幗涓/文 聞昭/攝)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