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62 據悉,泉州市老君岩造像、南外宗正司遺址、九日山祈風石刻、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德化窯址(尾林-內阪窯址、屈鬥宮窯址)、伊斯蘭教聖墓等6處世遺點已恢復開放。 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要求,參觀需線上實名預約,世遺點將實行客流量控制,每日按最大接待量的50%限流,超過接待量上限將採取限流措施。市民遊客可提前在各大景區的微信公眾號、海絲泉州文旅之聲公眾號(功能表列第三欄智慧旅遊雲平臺)、泉州市智慧旅遊雲平臺小程式進行入園預約。 參觀世遺點時,要求全程佩戴口罩,配合測量體溫,主動出示健康碼、行程碼、72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服從工作人員指揮,保持1米以上間隔距離,避免人員聚集。嚴禁“紅碼”“黃碼”,不戴口罩及有發熱(體溫大於37.3℃)、咳嗽等症狀人員進入世遺點,現場實行“一進一出”。 值得一提的是,世遺點九日山祈風石刻展示館暫不開放,市民遊客可別跑空了。此外,“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其他世遺點,將按照最新疫情防控要求陸續開放,請市民遊客朋友們自覺遵守各項防疫規定。 延伸閱讀 這些世遺點歡迎你來打卡 01 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位於泉州城北3公里的清源山南麓,是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開鑿時間不晚於南宋。老君岩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象徵,體現了泉州港口依託農業帝國的獨特歷史文脈。作為是宋元泉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君岩也反映出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多元、活躍的文化特徵和港口的繁榮成就。 老君岩(陳英傑 攝) 02 南外宗政司遺址 南外宗正司遺址位於開元寺以南的古城西南部,是1130年以來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考古揭露出南宋時期的建築基址和建築構件,出土瓷片上發現有與南外宗正司及皇族有關的墨書。遺址所代表的宋代皇族群體是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僅提升了泉州的消費能力,還積極參與海洋貿易。南外宗正司的設置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政權對泉州海洋貿易的推動,體現了強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 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陳列館位於鯉城區古榕巷,館內的“天潢貴胄——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展,介紹了南外皇族群體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對宋元泉州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並呈現了2019年至2020年的考古發掘成果,佐證了遺址上存在著宋代官方營建的較高等級的官署建築。 南外宗正司遺址 (來源:泉州通) 03 九日山祈風石刻 九日山祈風石刻是一組記載了宋代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員等為海外貿易商舶舉行祈風儀式的摩崖石刻開鑿於泉州城西北7公里晉江上游北岸山體崖壁上。現存涉及宋代航海祈風的石刻共計10方,最早的為1174年。最晚的為1266年。這些珍貴的石刻歷史檔案真實記錄了宋代海洋貿易與季風密切關聯的運行週期等歷史資訊,反映出海神信仰對貿易活動的精神促進,體現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國家力量對海洋貿易的宣導和管控。 九日山(陳起拓 攝) 04 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 磁灶窯址位於泉州城西南16公里磁灶鎮,是宋元時期泉州城郊外銷瓷窯址的傑出代表,其產品經晉江支流九十九溪通往泉州港口外銷。金交椅山窯址始建於10世紀,興盛於 10-13 世紀,目前考古發現有4處龍窯、1處作坊以及大量窯具和瓷片。它與泉州海洋貿易的發展同步,反映了泉州以外貿手工業為顯著特點的產業結構,其生產體系和生產規模展現了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強大的基礎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磁灶窯以綠釉獨步天下(王柏峰 攝) 05 德化窯址(尾林-內阪 屈鬥宮窯址) 德化窯位於泉州城西北約70公里的德化縣,是宋元時期泉州內陸地區外銷瓷窯址的傑出代表,其產品經陸路和晉江水系聯運至泉州港口外銷。尾林-內阪窯址和屈鬥宮窯址分別創燒于宋代和元代,發現有多處龍窯、作坊遺跡以及大量窯具和瓷器。其興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貿易的繁榮,在發展過程中創燒出獨特的白瓷產品,展現了宋元泉州強大的基礎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也顯示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本地制瓷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德化窯址(陳英傑 攝) 06 伊斯蘭教聖墓 伊斯蘭教聖墓位於泉州城東門外2公里的靈山南麓,相傳是7世紀來到泉州的兩位伊斯蘭教聖徒的墓地。墓地由一圈半月形的回廊環抱兩座石墓組成,於1322年進行了修繕。聖墓是宋元泉州伊斯蘭教的重要史跡,與清淨寺共同見證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動,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與融合。 伊斯蘭教聖墓(陳英傑 攝) 其他世遺點,將按照最新疫情防控要求陸續開放,敬請期待! 作者 張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