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泉州,我從遊客變為‘候鳥’”——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法語翻譯沈銀爛

2015年新春,第一次來旅行時,泉州對於她來說,只是一座已經打過卡的城市,“應該不會再來了”。
 
2015年夏,在留學的城市法國巴黎第一次欣賞梨園戲,梨園戲撫慰了她身在異國的鄉愁,也升騰了中華戲曲文化傾倒法國觀眾的自豪。
 

沈銀爛在泉州天后宮旅遊打卡
 
江蘇常州姑娘沈銀爛沒有想到,泉州的魅力這麼大,她與泉州的緣分這麼深。畢業後回國,她應邀為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做法語翻譯。項目結束後,因為太喜歡泉州——泉州的朋友、泉州的巷子、泉州的美食,多年來她每年都要造訪泉州兩三次,成了長假就往南飛的“候鳥”。
 
“得知泉州雲開‘疫’散很開心,希望古城恢復滿滿煙火氣,大街小巷的特色小店都生機勃勃地開下去,這也是世遺泉州遊的一大亮點。”就在這波新冠肺炎疫情前,沈銀爛在陽春三月的好天氣裡又一次造訪泉州,講述了她與泉州的故事。泉州解封後,她又第一時間送上了樸素的祝福。
異國喜相逢
“崑曲姑娘”成為梨園戲迷
沈銀爛是戲曲票友。高中時她就加入了學校社團學京劇,大學時又加入了戲曲社團,多次以旦角登臺亮嗓,玩票式成為劇中的楊貴妃、杜麗娘。
 
“我很早就聽說過泉州梨園戲,我的學長在看完《董生與李氏》後,一直誇這是新編戲劇中的精品力作,感動得好想上臺去擁抱主演。”大學畢業後,沈銀爛前往法國巴黎先後攻讀旅遊管理和酒店管理兩個碩士學位。2015年春,回國過年的她懷著看梨園戲的念頭來泉旅行。“那段時間剛好泉州沒有戲劇演出,又碰上泉州罕見的寒冷天氣。”首次體驗後,她在心裡下斷——泉州,已打卡、不再來。
 
但緣分就是這麼奇妙。時間從春天轉換到夏天,在泉州沒看成的梨園戲,在巴黎看上了。當年7月份,梨園戲到法國巴黎巡演,得知消息的沈銀爛瘋狂追戲,梨園戲演了幾出她就追了幾出,與法國觀眾一起為梨園戲的藝術魅力“上頭”。
 
“第一出《節婦吟》就把我迷倒了,激動得睡不著,連夜繡制蘇繡荷包。”一年前,邀請梨園戲赴法巡演的法國著名導演帕切克·索梅爾(Patrick Sommier)先生,以雙膝下跪禮節致敬梨園名家曾靜萍的精彩演繹。而沈銀爛則找出從里昂博物館素描下的花紋、從國內背去的繡繃和布料,做起了“繡娘”。“因為趕時間,那幾天的節奏就是上課、看戲、繡荷包,終於趕在劇團離開巴黎前托人送了出去,繡得眼睛都快瞎了。”
故土再結緣
為中法戲劇交流搭建橋樑
“在昆曲界朋友引薦下,我認識了梨園戲劇作家王仁傑老師,以及我的江蘇老鄉、為梨園戲改編《禦碑亭》劇本的南京女孩張婧婧,慢慢走近了梨園劇團。”沈銀爛說。
 
2016年春,梨園戲對外文化交流之“海絲之春戲劇季”活動啟動,由帕切克·索梅爾帶隊,中法戲劇工作坊在泉州舉行。3名法國導演駐紮梨園古典劇院,通過20餘天的“工作坊”促進中法戲劇交流,並以不同的視角演繹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和《節婦吟》,用法國的浪漫來演繹中國傳統的愛情故事。“當時劇團為三個法國導演每人延請一位翻譯,畢業季的我無縫銜接”。
 
不僅是梨園戲。2016年8月,福建省芳華越劇團建團70周年開展系列活動,創新越劇《瀟瀟春雨》首演也是其一。這齣戲由曾靜萍團長執導,喬治·拉沃達擔任燈光設計。作為翻譯,沈銀爛與大家一起在福州現場打磨半個月,為中法戲劇交流提升架設語言的橋樑。
 
為梨園戲劇團工作後,沈銀爛有機會深化對這一劇種的瞭解和認知——了不起的劇團和劇種背後,根植的是肥沃土壤,那就是基數龐大的、滿懷熱愛的本土戲迷。“像我一樣全國全世界來追戲的戲迷越來越多,但無論如何,有熟悉的方言和鄉土文化浸潤,本土戲迷群體永遠是最長情的觀眾,是支持劇種長盛不衰最關鍵的養分。”
 
也因為這樣的理解,沈銀爛自覺幫梨園戲推廣營銷。“在朋友中眾籌設計、印刷,製作了一批海報帶到泉州,再由泉州的朋友騎著電動車,載我去民宿、書店、咖啡館這些青年文藝人群經常出沒的場所張貼宣傳。”她笑言許多人肯定這一熱血行為,在她自己看來卻不過是做些自然的、開心的、力所能及的小事。
 
戀念慢生活
“泉州是我的‘烏托邦’”
事實上,梨園戲是沈銀爛認知泉州的一把鑰匙,打開的卻是廣闊的人文自然時空。
 
到現在為止,她已經來泉州10多次,“最先是因為工作,後面漸漸地更多是來看泉州的朋友,吃泉州的美食,重溫泉州慢悠悠的生活。”
 
“泉州這座城市最核心的是人,熱情、真誠。只要認識一個泉州朋友,就會有許多泉州朋友,他們不僅帶我玩,還帶我到縣城、到鄉村去感受泉州文化。”
 
“泉州美食好多,四果湯、麵線糊、薑母鴨、海鮮,現在每一種我都知道哪裡最好吃,就連番茄炒蛋,都有特別的泉州味道。”
 
“泉州的茶文化深厚,就連小小的修車攤都支個茶攤;泉州的非遺傳承有活力,磚雕藝術都有年輕人接力;泉州的民俗保留完好。”
 
“泉州的街巷,最適合走路,好像回到了‘那時車馬很慢’。”
 
……
 
在沈銀爛的描述中,泉州與美好有關。泉州人對於文化的傳承接續,在她看來有點“烏托邦”的意味,而她也將泉州的旅行,視作生活中的“烏托邦”時光。
 
下雨天,古大厝,屋簷垂下雨簾。簷下,南音弦友橫抱琵琶,嫋嫋餘韻傳出很遠很遠——多年來,這一幕在沈銀爛心中始終縈繞不散,“變化是永恆的,但我希望泉州這樣核心的美好不變,始終有人去傳承它、傳播它。”
作者 孫燦芬 陳智勇/文 沈銀爛/供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