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西青區專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端穩綠水青山「金飯碗」

——天津市西青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春光明媚,綠意盎然。天津西青,生機勃發。
近年來,天津市西青區堅持在綠水青山中「尋寶」「育寶」,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形成了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等在內的綠色經濟體系,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打開一條兼顧經濟與生態、開發與保護的發展新通道。轄區內的王穩莊鎮、辛口鎮先後成功獲評國家生態環境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西青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這兩個鎮是如何端穩端好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的?

辛口鎮:以特色農業帶旅遊 生態魅力初顯新姿

辛口鎮地處天津市西青區,有西青區「後花園」的美譽,宛如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鑲嵌在天津市西南部。鎮農業發展水平居天津市前列,是津門珍品沙窩蘿蔔的故鄉、天津市著名的「菜籃子」基地、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早在2009年,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天津市開展調研時,就曾前往辛口鎮水高村看望村民。2020年11月,天津市主要領導深入西青區辛口鎮大沙沃村調研。辛口鎮不斷探索綠色發展路徑,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制度,推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在「兩山」實踐探索上初見成效。

「小蘿蔔」拉動「大產業」 給農業插上騰飛翅膀
辛口鎮被五河環抱,鎮上的小沙沃村及周邊村莊在歷史上歷經多次黃河氾濫,大量泥沙及有機物在此積沉,形成特有的上沙下黏土壤,俗稱「黃金土」,是培養造就沙窩蘿蔔的特有土壤。
沙窩蘿蔔,又稱天津衛青蘿蔔,俗稱「賽鴨梨」,是天津農業名牌產品,因原產於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小沙沃村及周邊村莊而得名,已有600多年種植歷史,早在清朝時就有「沙窩蘿蔔賽鴨梨」的讚譽,曾為清乾隆帝御品。種植的「黃金土」中,富含有機質和大量的氮、磷、鉀及多種微量元素,因此沙窩蘿蔔脆嫩多汁,一拍即裂,口感清爽,味道甘甜,平均糖度超過8o。其所含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10倍、梨的18倍,並具有殺菌、祛痰、止咳、利尿等藥用價值。


近幾年,辛口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為著力點,以沙窩蘿蔔特色小鎮建設為抓手,將沙窩蘿蔔品牌資源、葫蘆特色文化資源以及鄉村休閒旅遊資源等系統整裝,加速提升傳統產業,帶動以沙窩蘿蔔為核心的蔬菜產業全面升級,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2021年,辛口鎮沙窩蘿蔔種植面積達6000畝,年產量為3000萬公斤,銷售收入達到1.2億元。
除此之外,辛口鎮其他村也發展起自有的特色農業。葫蘆是中華民族的吉祥圖騰,象徵「福祿」,有多子多福、去病消災、萬事如意、保平安、送健康等吉祥寓意。辛口鎮大杜莊村種植葫蘆已有40多年的歷史,種植品種多達上百種,在文玩葫蘆種植上已經形成了特色產業,尤以「天津小嘴」葫蘆為亮點,形成了雕刻、烙燙、彩繪、勒扎、琺琅等帶有文化內涵的工藝品,並通過葫蘆採摘、加工等形成特色鄉村旅遊項目。2020年,辛口鎮大杜莊村在200多畝地上種植30多種葫蘆,年產值超過600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萬元。
同時,辛口鎮與新希望集團、京東集團在品牌價值提升、智慧農場建設、傳統沙窩蘿蔔品種振興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實現農業生產由生產導向到消費導向的轉變,進一步推動「菜籃子」跨向「金簍子」。

以鄉村旅遊為核心 吹響鄉村振興衝鋒號
辛口鎮第六埠村地處子牙河、大清河、獨流減河「三河交匯」處。2017年,由於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原因,第六埠村被天津市確定為新一輪結對幫扶困難村。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第六埠村深刻認識到三河匯景就是村子的最美風光、綠水青山就是村中的最大財富。
辛口鎮第六埠村生態環境優良,交通便利,自古被稱為「九河下梢、魚米之鄉」。該村距天津市區25公里,距西青區政府所在地楊柳青鎮10公里,距雄安新區80公里,是西青區乃至天津市對接雄安新區的「門戶村」、「口子村」。
近幾年,第六埠村全力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大力發展現代旅遊,形成了沉浸式歷史文化體驗游、千畝蟹田稻生態種植基地和萬畝綠色蔬菜生產基地。
2020年,第六埠村年接待遊客6萬人,全村旅遊年收入300萬元,解決村民就業100多人,村民人均收入超過2.4萬元。


鎮域經濟全面綠色轉型 統籌建設生態康養綠鎮
如今,辛口鎮生態景觀資源豐富,東澱、蓮花澱自然生態區是天津西南部的天然氧吧,與沙窩蘿蔔種植園、國家級萬畝無公害蔬菜高新科技園、萬畝無公害蔬菜特色種植基地等形成了獨特的田園資源和景觀資源。千尊玉佛寺、當城遺址、沙窩蘿蔔、南運河等獨具地方魅力的歷史文化資源,是辛口鎮的特色品牌。辛口鎮充分發掘鎮域自然生態資源,修復、重建生態系統,構建生態骨架,注重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著力塑造具有辛口鎮特色的生態型都市農業名鎮。


創新機制體制 為「兩山」轉化保駕護航
加強機制引領。辛口鎮及時組織成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落實各項創建任務,確保創建工作順利進行。
突出文化驅動。辛口鎮立足本土特色,深入挖掘沙窩蘿蔔文化,突出大運河文化,精心打造紅色文化,精準培育鄉愁田園文化,實現「農品變禮品、農田變景觀、農舍變旅店、農事變體驗」,全面響應「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強化科技支撐。辛口鎮在沙窩蘿蔔標準化栽培、特色葫蘆繁殖培育等方面都堅持科技引領,與國內外先進單位合作,規範生產標準,引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當前,辛口鎮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兩山」轉化成效顯著,綠色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帶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王穩莊鎮:重振小站稻輝煌 打造西西海濕地

王穩莊鎮位於天津中南部、西青區東南部,北與西青開發區相連,南與濱海新區接壤,東與津南區相接,西隔獨流減河與靜海區相望。


為積極推動「兩山」實踐基地創建工作,王穩莊鎮全面實施生態綠廊工程、稻香農谷提升工程、稻蟹公園建設工程、退漁還濕工程、水稻基地提升工程、植樹造林工程、生態屏障內相關綠化工程、獨流減河沿岸生態修復工程等重點項目。
上世紀80年代,制釘產業在王穩莊鎮興起。高峰時大小企業達到上千家,產值超過50億元,全國市場佔有率達40%以上,個別品種達到80%。制釘產業雖然帶來了經濟繁榮,但落後的生產方式也造成了環境惡化。為此,近年來,王穩莊鎮大力實施環境綜合整治,注重培育綠色產業,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工業上,騰籠換鳥,盤活低效用地。鎮政府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淘汰「小五金」行業企業,從根本上剷除污染源。同時加大工業結構、佈局調整,提高項目准入門檻,構建以賽達工業園為主體的工業佈局,最終形成以高端金屬製品工業、汽車配件、食品加工項目為主的環保工業園區。


引進智慧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原工業集聚區拆除後,該鎮與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市永泰恆基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投資3億元建設智能網聯封閉測試場,規劃了快速環道、ADAS直線等多種場景,建設了全市首條網聯車開放測試道路,全線覆蓋5G網絡。
農業上,王穩莊鎮曾是享譽津門的「魚米之鄉」,種植的天津「小站稻」,曾為皇室「貢米」。王穩莊鎮一半以上面積處在「小站稻」種植區。但由於人工行洪排瀝河道的開挖以及涵閘泵站的大範圍建設,以及工業和水產養殖的快速發展,客觀上造成了區內河湖減少、濕地退化、土壤鹽鹼化,「小站稻」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近年來,隨著水源條件改善,「小站稻」種植面積逐步擴大。2018年5月,王穩莊鎮引入中化集團、國家粳稻研究中心等企業,改良土壤,進一步提升「小站稻」品質。


注重科技創新,培育優質「小站稻」品種。研發的國標1級米品種連續兩年獲得農業農村部主辦的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十大粳稻金獎」,被列為天津市首批優質「小站稻」推介品種,已成為天津市迎賓館國宴專用米。目前,該鎮已構建形成優質種源、標準化種植、收儲加工、品牌營銷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閉環「小站稻」發展新模式。
通過自主研發設計的智慧農業系統,形成「小站稻」從種植到生產加工的全過程溯源體系,嚴格精準管控,實現糧食增產、農業提質、企業增效、產業延伸,推動了綠色現代化農業發展。
以萬畝高標準稻田為依托,採用全程現代化、智能化、規模化的農業種植模式,推動「小站稻」畝產穩步提升,促進了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發展。


投資建設3000平方米稻米示範加工廠,用於大米加工、倉儲、物流、營銷等,形成覆蓋粳稻育種、生產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的產業佈局,打通農業生產和生態加工業產業鏈,助力農業發展。
同時,王穩莊鎮積極打造「生態旅遊+農業」的水稻文化風景區。王穩莊全域旅遊項目,以稻香文化為引領,涵蓋萬畝稻海、種業基地、稻香農谷、小孫莊生態區等系列主題品牌。該鎮成功舉辦天津市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式和天津·王穩莊「大美稻香」生態文化旅遊節、2019年天津國際種業博覽會等活動,成為西青區農旅文化新名片。
王穩莊鎮注重整合現有農業旅遊資源,利用設施農業景觀與城郊農村自然資源,打造集高效生產、科普教育、體驗參觀、休閒娛樂、文化品位為一體的都市休閒農業基地,形成了極具觀賞性、參與性、文化性的新型農業旅遊模式。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