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記憶裡的「動批」正在變身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近日,北京市發改委批復動物園公交樞紐站裝修改造工程(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項目資金申請報告。這是動物園批發市場疏解騰退後首個改造利用的標誌性項目,將成為國家級金科新區核心區的重要產業承載空間。
首層保留公交樞紐場站
2017年11月30日,伴隨著東鼎市場正式閉市,輝煌了30年的「動批」正式退出歷史舞台。市場靜了也淨了,隨之而來的轉型升級也提上日程——「動批」所在地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已成為國家級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
這次獲批的是動物園批發市場疏解騰退後進行改造利用的首個標誌性項目。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作為騰龍換鳥的典範,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更加突出新發展理念,在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優化拓展金融街功能、推動金融和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規劃顯示,該項目位於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36號,原為四達大廈,改造後更名為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處於金科新區「一核兩翼多點」空間發展格局中「一核」位置。
過去,項目部分功能為動物園公交樞紐,是北京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智能交通樞紐。這次改造不改變原有結構形式,保留首層動物園公交樞紐場站功能,外幕牆及外立面改造也將與金科新區整體風貌保持一致。
滿足周邊社區停車需求
根據方案,項目改造總建築面積約10.2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約7.2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主要實施節能玻璃幕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替代部分燈具照明等綠色節能改造以及必要的內部結構改造等,將建成集產業落地空間、專業服務平台、智慧樓宇示範基地等功能於一體的金融科技產業融合創新綜合體。
項目將更關注空間改造利用與西城區及金科新區產業定位的整合度,注重對周邊區域公共服務功能的織補以及與周邊資源的功能融合。相關負責人說,這次改造專門將部分地下車位設計為公共停車場,實現對區域公共服務的「織補」,緩解周邊地區停車難。
老樓更新,更突出綠色。相關負責人說,項目在存量空間改造中實施高水平的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開展LED智能照明系統改造、中央空調系統改造、樓宇智能化改造,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替代部分燈具照明,預計改造後與改造前相比,綜合節能率將達到20%。
今年年底將改造完工
2020年,金科新區被列為北京「兩區」建設重大項目,將主動承接「兩區」金融領域創新試點,為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目前項目建設與招商正同步開展,預計今年底改造完工。改造後,這裡將成為國家級金科新區實現傳統金融升級、創新金融業態、數據信息技術三大金融科技領域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未來將引入哪些企業?「改造後將引入符合北京功能的優質產業資源,成為金科新區的重要產業承載空間。」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神州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奇安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已簽約入駐。這裡未來還將借助區域發展機遇,為金融科技領域的國家隊、獨角獸、生力軍企業提供優質的空間載體和產業服務,打造金融科技產業聚集地,助力北京市金融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曹政)
海棠樹下聽京戲市民很陶醉
精緻唯美的扮相,醇厚流麗的唱腔,零距離的觀賞與互動……2022年「遇見梅蘭芳」第一季——「春遊時節好花天」活動日前在梅蘭芳紀念館舉辦,為觀眾帶來別具一格的沉浸式國粹體驗。2022年「會館有戲」京彩西城春季演出季就此拉開序幕。
天女舞綢揮絹、彩霞閃爍、飛散千花、梅園閒庭、海棠樹下……梅派經典《天女散花》選段吸引了觀眾的目光。束帛霓裳、皮黃聲裡,不大的院落內,演員的表情神態、舉手投足,都「放大」在觀眾面前,拉近了戲曲與觀眾的距離。演員一呼一吸間將觀眾帶回了梅蘭芳在院中練功的時光。觀眾成了「戲中人」。「身臨其境!演員們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都特別吸引人,讓我深深地沉醉。」一位戲迷朋友激動地說。與此同時,徐悲鴻名作《天女散花》和專業演員的講解又讓大家來到戲外,更加全面地瞭解梅蘭芳生平事跡和藝術成就,以全新的視角感受京劇的無限魅力。
據介紹,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推進文化中心建設,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打出「會館有戲」品牌,市民遊客可以在東西城的一些會館舊址裡,看到豐富多彩的演出活動。
梅蘭芳紀念館位於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自1951年開始,梅蘭芳先生在這處幽靜、安適的小庭院內度過了他生命最後的十年。2013年3月,梅蘭芳紀念館被公佈為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正院保存故居原貌,會客廳、書房、臥室和起居室內的各項陳設均按梅蘭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狀陳列。館內珍貴藏品眾多,包括劇本、圖書、字畫、信件等實物,以及從清末至現代在各劇場或堂會演出的戲單。
西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西城區的會館數量極為可觀,是北京市現存會館最多的城區。在挖掘轄區可利用會館資源的同時,西城區還依托自身文化資源特色和優勢,深入拓展博物館、紀念館及可利用文物資源,不斷拓展演藝新空間。
2022年「會館有戲」京彩西城春季演出季活動,西城區安排了精彩劇目在梅蘭芳紀念館等區域內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場所呈現。自去年啟動重修的正乙祠戲樓也將在建成310週年之際重新開門迎客。(張驁/文 方非/攝)
騰退地下空間變「便民點」
「智能方」讓居民直呼太方便
「疏整促」之後,騰退的地下空間如何利用?在西城區的一些小區,曾經是小旅館的地下空間被改造成便民儲物間、便民商業服務網點,為居民的生活帶來便利。
南華里小區1號樓的地下空間被改造成30個「智能方」倉儲小隔間,小的如同一個櫃子,大的則是一個10平方米左右的儲藏室。在南華里這樣的老舊小區,由地下空間改造成的倉儲空間備受居民歡迎。「老小區房屋面積小,東西多了沒地方擱,這個儲藏室確實方便。」居民李勤說,裝修後的地下室乾淨利落,她把家裡不常用的物件都存在了這裡。在感化胡同3號院,也有一個由地下空間改造而成的「智能方」倉儲空間。倉儲空間內安裝有溫濕度監測裝置,可以保證存放的物品不會受潮。因此,一些居民甚至將心愛的藏書存在了這裡。
除了倉儲功能,這處地下空間還多了一排小店舖,包括小超市、理髮店、花店、漁具店、家政公司等,成了一個便民服務中心。原來,這裡曾經是一處地下小旅館。「疏整促」之後,社區引入「智能方」,既解決了居民「存物難」的問題,又讓社區留住了「煙火氣」。
目前,在相來家園小區、感化胡同3號院、廣外車站西街、南華里社區的地下空間,都設立了「智能方」的網點。據瞭解,第一家「智能方」是在相來家園小區地下二層的人防空間誕生的。在研究地下空間如何利用時,工作人員在居民中進行了調研,瞭解到居民對倉儲的需求很大,於是開始從事智能便民存儲倉業務。
「智能方」負責人孟令良表示,在發展便民倉儲功能之外,他們還因地制宜,開發地下空間更多的使用功能。比如,在感化胡同3號院,「智能方」就利用地下空間設置了圖書室、社區茶室、會議室,讓社區居民有了活動的好去處。此外,地下空間內還專門開闢了存儲輔具的小倉庫,方便殘障人士。「我們利用地下空間,核心就是圍繞居民生活和社區服務。」孟令良說,隨著社區居民養老需求的凸顯,他們也將探索利用地下空間提供養老服務的路徑,讓騰退地下空間能夠最大限度地造福居民。(王琪鵬 姚靜)
在大觀園更讀書社「夢迴紅樓」
在百花爭艷的春日,走進大觀園公園裡的更讀書社,會有一種「夢迴紅樓」的感覺。
書架上,除了各種版本的《紅樓夢》外,《1987我們的紅樓夢紀念畫冊》、《紅樓夢》連環畫、《紅樓夢詩詞》,甚至是之前在地圖主題書店看過的《紅樓夢地圖》也都有……書社裡一草一木的裝飾都離不開《紅樓夢》的故事,比如蓮蓬、葫蘆、蘆葦,甚至綠植上掛著的各色傳統色卡,也把「黛」色、「絳紫」色掛在最顯眼的位置,呼應著人物和情節。書店負責人介紹,更讀書社每家店特色不同,開進大觀園肯定會充分開發紅樓資源,不過因為才開不久,還在不斷完善中,比如《紅樓夢》著作的各種版本仍在持續收集中,下一步想尋找更多紅學周邊書籍以饗讀者。
更讀書社還以《紅樓夢》裡的情節命名了六個空間。分別是「木石前盟」珠寶區、「妙玉奉茶」品茗區、「探春結社」國學堂、「太虛幻境」文創區、「桃花結社」書法體驗區、「香菱讀詩」閱讀區。不同的空間可以開展各自特色的文化體驗活動,這些活動的內容也和《紅樓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非遺體驗活動製作「北京絨花」就是呼應《紅樓夢》裡送宮花的情節。
「我們的書社誕生在冬天,既是季節的冬,也是實體書店關店潮的『冬天』,因為對實體書店有熱情、有情懷,嘗試著繼續前行,嘗試著將我們喜愛的書店也開成讀者喜愛的樣子,所以不斷摸索調整和吸收讀者的建議,以書作為社交平台,提供空間、活動、文創三大主題內容,希望紅學愛好者幫我們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創意。」書社負責人誠懇地說。(江幗涓/文 聞昭/攝)
「最美院落」開建 居民攜手規劃師共繪家園
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西交民巷東中胡同22號院裡,責任規劃師鄭天鋪開設計圖,與社區居民圍坐在一起,討論把魚缸擺放在哪兒。這是鄭天第二次帶圖進院兒,設計圖上,標著居民們對於花箱、晾衣架等位置和樣式的修改意見。作為西城區2022年首批「最美院落」試點,東中胡同22號院將於今年上半年完成改造。
這個400多平方米的院子裡住著4戶人家,當院三棵樹裝點著60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間。春日暖陽照在魚缸裡,院裡的小貓悄悄躍上小桌。如此愜意的生活,居民們盼了十幾年。今年春節前,22號院還是另一番模樣,雜物堆積、小棚林立,居民王金棟每天下班回家,自行車只能扛進院裡。
為了改善居民居住環境,以點帶面帶動全區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西城區將東中胡同22號院和31號院作為今年首批「最美院落」試點。在街道、社區的共同努力下,坑窪不平的地面修復了,戶廁換新了,違建拆除了,22號院成了一張等待責任規劃師們繪圖的「白紙」。規劃師鄭天和同事們想要和居民一起共繪家園。
責任規劃師團隊負責人、總建築師吳晨介紹,和以往院落改造中的「一院一策」相比,此次「最美院落」改造通過居民共商、共同決定院落公共空間改造方案的方式,加強居民的參與度。
回想起3月中旬的第一次「最美院落」議事會,西交民巷社區負責人譚道亮記憶猶新。當天,七八位本院住戶圍坐在一起,一邊品茶一邊對著設計圖紙提建議。「把花架設置在東南角吧,既能解決西曬問題,還不影響進出。」居民王彩麗說。王國萍則希望能夠在自家門頭安上扶手,方便上下台階。第二次走進22號院,設計圖紙已經根據大伙的意見做了修改,最終商量出方案。小院改造開工在即,居民們都等待著圖紙變成現實的那天。(張驁)
辦實事清單141件 每個街道將增一處體育場地
西城區推出今年為民辦實事清單,在141件擬辦實事中,包括24件區級實事及117件街道級實事。區級辦實事項目包括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營造安全宜居環境、方便群眾出行、優化基本公共服務、提升生活便利性、豐富文體生活6個方面。
西城區將完成6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任務。對2718間平房進行翻建、修繕,對104棟樓房進行綜合維修,對186個平房院落雨污水管線進行改造;對33處平房院落實施海綿化改造。繼續推進「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工作」,實施煤改電蓄能式電采暖設備更新工程等。
實現對食品、食用農產品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33大類食品抽檢監測全覆蓋;新建綠地5000平方米,建設屋頂綠化5000平方米,垂直綠化1000延長米,創建北京綠化美化花園式社區1個、花園式單位1個;建成6條慢行林蔭路;對全區小區內照明設施進行普查,有序消除設施損壞現象。新增有償錯時共享車位400個;繼續推進學校、醫院等重點區域交通綜合整治,新建立體停車樓2座。將為1萬家企業返還失業保險費;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智能化服務,擬安裝1萬台「一鍵呼」設備;新增家庭養老照護床位500張;建設2家母嬰友好醫院。新建20個便民商業網點;開展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新增工作;在1家區屬醫院及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診間支付」「先診療後付費」等信用就醫服務試點。將開展各級各類群眾文化活動1350場次,受益人次達到179萬人次;每個街道新增1處體育場地健身設施等。(張驁)
在鼓樓長大的于震 自導自演《鼓樓外》
近日,再現京味匠人故事的《鼓樓外》在北京衛視熱播,這是演員于震執導的第一部當代戲,他在劇中出演了充滿匠心精神的木匠於鐘聲。于震表示,之所以自導自演,是因為作為北京人自己一直想拍一部京味題材的電視劇,他也坦言,又當演員又當導演,「跳進跳出」的挑戰不小。
談到《鼓樓外》這部劇的由來,于震透露幾年前拍戲時認識了編劇王之理。「王老師京味戲寫得非常好,創作了《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正陽門下小女人》等佳作。我就請他幫我也寫一部京味戲。」在《鼓樓外》劇本創作期間,于震第一次當導演,執導了一部抗戰劇。《鼓樓外》劇本完成後,片方認為擁有導演經驗的于震可以執導這部劇。
看到《鼓樓外》劇本,于震非常喜歡,「我打小在鼓樓長大,對這裡的生活很熟悉,劇本寫的就是胡同裡長大的北京人的真實生活。」于震回憶他從小成長的大雜院住了32戶人家,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人情味特別濃。于震說,《鼓樓外》劇本還從個體變化的角度折射了國家的飛速發展,「這幾十年變化很大,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也能看到人的成長變化。無論你幹事業、做生意做到什麼程度,都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初心。」
于震在劇中飾演的大師兄於鐘聲是一個木匠出身的手藝人,從小就喜歡古傢俱,為人比較悶,做事一根筋。這個人物最吸引于震的特質,就是一絲不苟,「丁是丁,卯是卯,無論做什麼都踏踏實實地去做。當利益和自己堅守的底線發生衝突時,利益一定是給底線讓路的,這是於鐘聲這個人物的根,這種精神在當下挺難得的。」于震認為,這部劇最大的意義就是弘揚傳統文化,「擇一事,終一生,通過《鼓樓外》能看到什麼是工匠精神。」(邱偉)
黃寺鹵煮地道老味道
從黃寺大街拐彎進入人定湖北巷,一家盒馬迷你門店十分熱鬧。但胡同更深處的鹵煮店,才是老街坊們平日裡最愛去的地方。
推開老式木門,踩著有些不平整的水泥地面,就進入了黃寺鹵煮店大廳,簡易長條木桌旁,食客們坐在紅色橡膠面的簡易折疊椅上喝著啤酒,天花板上是裸露的管道,牆壁上掛滿老式轉頭風扇和復古海報,三名樂手正彈著吉他、敲著手鼓、唱著老歌。這家餐館彷彿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就按下了暫停鍵,一直穿越到現在。
黃寺鹵煮在1989年創立。「很多老熟人來了也不用看菜單,就說一句『還上老幾樣』。」經營者高樹說,大家來這裡,既是想念這口老味道,也承載著對舊時代的懷念。
憑藉著接地氣的市井氣息和復古風格,黃寺鹵煮慢慢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又隨著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新「粉絲」越來越多,每天到店吃飯的年輕人能佔到兩成。在小紅書和抖音平台上,一些美食博主的探店視頻吸引了上千點贊評論。
為了留住這些年輕人,老店也在鹵煮和醬肉的基礎上新增了烤串和炸串,以及腦花、腰片、蟹鉗等新菜品。這兩年來,面對疫情的影響,黃寺鹵煮也主動擁抱線上平台。「新老主顧們沒法來店裡,我們就給他們送去。」高樹說,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全靠外賣覆蓋成本,算是「救」了老店,現在外賣銷量穩定佔到正常營業額的兩三成。
最近,店裡又新添了春餅和20多道京味小炒、30多款啤酒和20多種飲料。「我們請來駐場樂隊每週六固定演出,現在氣氛更足了。」高樹笑著說,希望通過菜品的不斷創新和環境的升級,打造更有特色的老北京小店。(楊天悅文/攝)
湖廣會館啟動修繕
變身全域性活態博物館
北京湖廣會館正在進行為期300餘天的修繕,預計年底修繕完畢,屆時將變身為一座全域性活態博物館。
湖廣會館是北京為數不多的建有戲樓的著名會館,始建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2019年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位於北京虎坊橋西南,佔地面積2887平方米。項目施工方首華建設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修繕將按照「修舊如舊、最小干預」原則進行,包括湖廣會館中路的戲樓、鄉賢祠、文昌閣、風雨懷人館,西路的楚畹堂等。
1994年,湖廣會館曾進行過一次修繕。此次修繕後,湖廣會館將集會館文化、戲曲文化、體驗研學等於一體,並嘗試進行數字化建設,開設閱讀空間等。(張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