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獅”話 | 守望閩南建築的福獅

獅子被譽為“百獸之王”,勇不可當,威震四方。在泉州傳統建築內,獅子藝術形態也頻繁現身,若以形態來看,有南獅、北獅、非洲獅等之分。它們成了民間信仰的一種圖騰,被視為建築物中辟邪驅惡的吉祥物,並與龍鳳攀附在一起,成為吉祥、勝利、納福的化身。作為一種建築的裝飾,福獅在寂寂流年中,承載、守望著泉州文化最深處的氣韻與精髓。
01
守門獅兼具“迎賓”功能
由於獅子本身具有樣貌威武、身軀龐大、吼聲巨大的特點,自古就被人們視為一種神聖的物種。在漫長歲月中,經過民間藝術的加工後,獅子的形象逐漸昇華成人們內心感情寄託的一種物件,希望它能護衛自己的安全並帶來祥瑞。由古而今,閩人在修建殿宇、陵墓、橋樑、府邸、民居、園林建築等時,總喜歡為其加入獅子元素。如此一來,福獅文化便與閩派建築文化悄然融為一體。

 

泉州城南民居守護路口的獅子(邱聯鋒 攝)
 
“人們在修建佛寺、道觀等傳統建築時,總喜歡安放上栩栩如生的石獅子蹲踞守望,民間稱之為‘守門獅’。建築設置石獅子歷來有一定規則,一般門左邊的獅子,腳邊踩一隻繡球,象徵威力,為雄獅;門右邊的則腳下撫一隻幼獅,寓意子孫昌盛,為母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泉州市古建築公司董事長蔣欽全介紹,明代及之前的閩南石雕獅,基本上是蹲坐型,以花崗石為基料,線條粗獷、流暢、剛健,口腔離析程度淺,頭、背毛粗且具條形;雌雄成對,頭部分別向兩側微仰,雙眼圓瞪,神態威嚴。明代石獅子的代表作有:惠安崇武“三元宮”前的石雕獅,螺城北關的明獅,以及洛陽劉望海墓前的守護獅等,它們都反映出明代石雕獅藝術風格和特點。

晉江安海趴在大門上的石獅(黃攸健 攝)
 
“之前的北派石獅,一般是正面蹲坐、威武兇悍的形象。但到了清初,惠安五峰石雕聖手李周以‘轉頭獅’和青石雕開一代新風,賦予了石獅子別出心裁的樣式和神韻。”蔣欽全說道:“生動活潑的南獅就此走上歷史舞臺,與傳統北獅雙峰並峙、各領風騷。”福州鼓山湧泉寺前的一對輝綠岩石雕獅,就是李周的代表作之一。另外,李周留在福州萬壽橋欄柱上的18只“拳頭獅”,同樣是曠世佳作。獅子這一“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的猛獸,在惠安石雕藝匠手中,已演化成笑容可掬、溫順可愛的寵物了。

開元寺東西塔下的石獅子(陳清雲 攝)
 
古人認為,石獅有陽剛之氣,大門口擺放石獅可以起到鎮宅化煞的作用,不過獅子的口必須向外。蔣欽全表示,閩南建築門口的守門獅有的氣魄非凡、威風凜凜;但一些民居門口的石獅子亦有笑靨粲然、極具親和力的,這類石獅子實際具有“迎賓”功能,它們被賦予了祥和、迎賓的寓意。“福獅文化在閩南人生活中不但有‘辟邪納祥’之功能,而且也有‘喜氣迎賓’‘駐財納福’等功能。特別是祠堂門口的福獅還代表閩南人的好客氣概,以及愛拼敢贏的精神力量。”
02
望柱獅有極高藝術觀賞價值

洛陽橋的獅子(陳穎聰 攝)
 
裝飾在建築物上的望柱頭、柱基、菩薩坐騎等部位的小型蹲坐石雕獅,統稱為“望柱獅”。望柱獅不但十分有特色,而且數量也多。這類雕件分佈甚廣,南北均有,尤以橋柱頭、墳墓等構築物上的望柱為最常見。這些望柱石雕獅作品,神情活躍,有的幼獅攀附在雌獅上,有的蜷伏在母獅腳下,憨態可掬;雄獅則胸肌飽滿,肱股筋肉隆起,後肢盤曲,張口怒目,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泉州年代久遠的望柱獅,如洛陽橋欄柱上的柱頭獅,已有近千年歷史,可惜橋上的高浮雕小石雕獅已風化嚴重,只能依稀辨其形。進入當代之後,影響較大的望柱獅,是由惠安石雕藝匠精心雕刻,安置在1984年建成的泉州大橋橋柱上的石雕獅群。這些設置在柱頭上的石獅子活靈活現:有的張牙舞爪,有的含情脈脈,有的身軀憨態,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有的騰空呼嘯,有的趴地對峙……形態各異,造型優美,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深受人們喜愛。
 

清水岩覺亭前的石獅(劉伯怡 攝)
 
石像生是陵墓前陳列的人物或動物的石雕像。石像生作為儀衛性雕刻,通常置於墓葬的神道兩側,包括數量不等且對稱的石人、石獸。有的陵墓前還置有望柱,以及相關的石碑、石龜趺座等,等級高的還有牌坊。陵墓建築中的石獸常選用獅子、天䘵、辟邪、麒麟、虎、馬、羊、牛、象、駝等造型。石像生對稱式的雕刻手法,顯示出極強的裝飾意味,一般造型肅然,從而增強了石像生的威嚴與神秘。

真武廟前的石獅子(陳英傑 攝)
在傳統宗教建築中的石雕獅和民居建築中的門枕石的建築功能具有相同之處,既有穩定門框的作用,又是門檻的支撐點;不同之處是石雕獅的形象威嚴,造型更加具象。南派石獅的造型一般為一對或蹲或臥的雌雄獅,二獅左右側視,特別是雄獅胸披綬帶,口含可以滾動的小石珠,足踩彩球,神態安詳和藹,表情往往是似笑非笑斜視著遙遙相對的雌獅;雌獅前爪撫摸著兩隻銜尾戲耍的幼仔,頭向左仰側,脈脈含情地望著“郎君”。南獅大多採用質地較韌、便於雕琢的青石來雕刻,細部雕刻十分精緻,如泉州真武廟山門前的那對石獅子,就是南獅的典型代表。
03
福獅工藝內涵十分豐富

南安洪瀨鎮樹德寺的守門獅(黃攸健 攝)
 
據蔣欽全介紹,閩南傳統建築中的廳堂等主要建築物的正脊,一般不分段,稱“一條龍”。官紳大厝及宮廟祠堂在燕尾脊上再加吻獸作為裝飾。吻獸陶制,呈灰黑色,立在脊端,稱“龍吻”“龍隱”。一些民居正脊正中還有“鎮風獅”,亦陶制,這“鎮風獅”起的是辟邪、鎮風以及祈求吉祥作用。
 
另外,剪粘是閩南古建築上的一種裝飾工藝,閩南還稱之為“堆剪”“剪花”“貼瓷花”等。剪粘多安置於視覺焦點,有的是在屋頂上,有的是在牆上。屋頂的正脊、脊堵、脊頭、規帶、串角、排仔頭、升頸腳、印鬥等位置,是剪粘裝飾的重點。閩南一些地區會在印鬥部位安置倒爬獅、龍首、鼇魚、獅子等剪粘物,同樣起到裝飾作用。
 

石敢當
 
在泉州的街頭巷尾,經常能遇見“石敢當”,其中有獅頭石敢當、虎頭石敢當等,也有一些素面無紋,只刻著“泰山石敢當”字樣。這些石敢當通常設在巷沖之處的房屋牆上或閘前,一般起到驅邪、禳解、“避沖”作用。房子若在兩個巷子交會處,就會有兩尊石敢當,面朝不同方向。石敢當信仰在閩南沿海尤為盛行,人們把石敢當看作平安的象徵。正因如此,這些小小石塊上也蘊藏著閩南的文化底蘊和鄉土精神。
閩南傳統建築的形成,充分反映了各個時期的人民生活狀況及建築藝術水準。複雜的地形以及歷史沿革、社會風俗、傳統生活習慣的特殊性,均會在傳統營造方法中得到反映,並在傳統建築工藝中得以盡情展示。蔣欽全表示,福獅文化能與閩南建築融為一體,這本身就是長期以來民意的一種體現,其內涵和意義是極其豐富的。
04
閩南人的美好情感寄託
從近現代華僑民居來說,獅子形態也並不少見。石獅永寧鎮中西合璧的旅菲華僑王立璿故居流光溢彩,屋頂煙囪以仰天的“獅子戲球”石雕作排煙口,活靈活現。紅磚大厝是華僑成功與財富的象徵,同時也是他們歷盡艱辛與坎坷的情感寄託,他們深知修身治家成大業的倫理,深知創業難守業難、繼業更難的道理,所以他們在紅磚厝的藝術裝飾和文化氛圍營造上下足了功夫,這“獅子戲球”排煙口同樣有“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作為排水構件的滴水獸,則為閩南建築文化注入了一抹特色。滴水獸常見於閩南番仔樓,它是東西文化交流融合下的產物。從西方演化而來的滴水獸,在經歷了從南洋到閩南的遷移之後,“入鄉隨俗”,在造型上、體量上,乃至色彩上都有了變化。相比西方怪獸式的造型,泉州滴水獸造型演變得更接閩南地氣,並且融合了中國傳統獸類辟邪的講究,獨具特色。從造型上看,泉州滴水獸常見的有獅子、老虎、麒麟、金魚等形態,植物花卉造型的滴水獸也有。泉州獅子滴水獸有“辟邪納福”的文化情感寄託。
作者 吳拏雲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