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767 2021年5月6日,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與黎明大學舉行“兩岸家書”項目共建簽約儀式。雙方就“兩岸家書”項目情況進行座談,並舉行“兩岸家書”捐贈儀式,閩台緣博物館獲贈2封臺灣書信。 兩岸家書是兩岸同胞、海外僑胞的涉台往來信件,是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的直接見證,是“遷台記憶”檔案文獻的重要組成。自2019年起,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開啟“兩岸家書”搶救性徵集與研究工作,目前已徵集到台灣與遼寧、廣東、北京、山東、江蘇、四川、福建、湖北、河南等地信件,館藏家書數量逾2000件,時間跨度超過百年。其中,2021年4月,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首次收到從台灣直接郵寄捐贈的家書36封,同月成立兩岸家書項目組,前往浦城、長泰、東山、惠安、晉江等地開展田野調查,共計解讀1147封兩岸家書,于當年成功申報並完成《兩岸家書的多元化價值研究》省級重大課題。 據瞭解,閩台緣博物館與黎大長期保持良好的學術交流和協作互動關係,“兩岸家書”項目共建平臺的建設,是館校雙方加強合作、資源疊加、優勢互補的重要舉措,對博物館和高校自身的創新發展都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36封兩岸家書首次公開 2021年5月6日,據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消息,該館收到一份從台灣新北市寄來的特殊郵件,內含36封大陸民眾寄給台灣親友的兩岸家書。這是該館2019年5月啟動“徵集海峽兩岸往來書信”活動以來,首次收到從台灣直接郵寄至大陸的兩岸家書。 ▲泛黃的信封已有破損,亟待保護。(陳小陽 攝) “爸爸,您明年一定要回來和家人共度春節……”“姨夫,春節在即,是否考慮回大陸過節,外甥在家恭候,並翹首相望……”經統計,這36封首次向公眾公開展示的信件,是1947年至2001年期間,從福建、江西、湖南、重慶、上海、江蘇、河南、吉林等地寄往台灣的。泛黃的紙張訴說著海峽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割捨不斷的鄉情、親情、愛情、友情。 “這些信件是我一個朋友收藏的,聽聞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在徵集兩岸家書,他就委託我捐贈。”信件捐贈者、來自台灣新北市的洪浩然、余桂琴伉儷說,拿到信件後他們第一時間通過郵局寄往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閩台緣博物館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拆開這些家書的信封,猶如打開一段塵封的歲月。(閩台緣 供圖) 一封封往來兩岸的家書,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海峽兩岸發展變遷、經濟文化交流,承載了同胞企盼親人團聚的殷殷心願。如今,手寫書信愈加珍貴,且因社會變遷和人員遷徙,散落在民間的兩岸家書,面臨著散佚或毀壞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福建泉州是台灣同胞重要祖籍地,兩地經濟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為進一步挖掘和豐富兩岸歷史文獻資料,三年前,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正式面向海內外徵集兩岸同胞、海外僑胞涉台家庭往來信件。截至目前,已收集到往來兩岸的1942份信件、明信片,通信時間主要集中在1920年至1940年和1977年至2015年兩個時間段,主題涉及思鄉心切、生死離別、教育支持、家鄉建設、眾生百相等,信件的主人公有在台鄉賢、居住在大陸的台胞台屬等。 “家書是兩岸一家親的有力佐證。”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館長陳偉平表示,兩岸親人信件往來從未間斷。在溝通信息、表達情感的瑣碎文字中,家書亦包含了個人經歷、家庭狀況、社會風雲等豐富信息,折射時代印記。家書是承托兩岸同胞家族親緣的重要載體,更是研究兩岸家族史、移民史、民俗民風的重要史料。 作者 張素萍 許文龍 莊建平 黃璧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