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最久、體量最大的清代鄭成功坐像⋯⋯透过泉州博物馆这些珍贵文物,一起穿越回“刺桐时代”

5月18日是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聚焦“博物館的力量”。為推動博物館資源面向公眾開放,促進文旅融合,由泉州市文旅局主辦的“博物館的力量·一起向未來”——5·18國際博物館日泉州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泉州海交館舉行。泉州市18家備案博物館同日開啟“刺桐時代”的55項活動,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在刺桐時代遇見世界。
 
啟動儀式上,閩南民謠樂隊、宋代點茶及世遺沙畫團隊跨界演出,南音團隊結合“光陰物語:泉州文物裡的二十四節氣”展進行創作,“知行泉州·探尋世遺——博物館的力量”15條博物館研學旅遊線路正式發佈。
數件珍貴文物 展現鄭成功生平
難得一見的1675年荷蘭文原版《被貽誤的“福爾摩沙”》,首次與觀眾見面的清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5月18日,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原創展覽“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海峽兩岸鄭成功史跡展”正式展出,珍貴的文物吸引了眾多市民遊客。據悉,展覽將持續至8月18日。
 
此次展覽由福建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南安市鄭成功紀念館主辦,泉州市鄭成功研究會、南平市鄭成功研究會、台南市文化協會協辦。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相關人士介紹,“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海峽兩岸鄭成功史跡展”以四個部分展示鄭成功在海峽兩岸的史跡,分別為“忠節起自閩南安 彬彬儒服亦儒冠——成長史跡”“撐起東南天半壁 人間還有鄭延平——抗清史跡”“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復先基——東征史跡”“誰能赤手斬長鯨 不愧英雄傳裡名——紀念史跡”。
 
展覽彙聚了120張圖片(包括20張珍貴老照片)和65件(套)文物。令人欣喜的是,此次展出了難得一見的1675年荷蘭文原版揆一著的《被貽誤的“福爾摩沙”》,南安石井鄭成功墓出土的頭髮,以及首次與觀眾見面的清代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
 
首次出現在展廳的“清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通高88釐米、像高76釐米、寬43釐米、厚43釐米。它是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工作人員於2015年赴臺灣參訪考察時徵集而來,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體量最大的清代鄭成功坐像。
 
為保護好這件珍貴文物,兩岸眾多有識之士通力合作,文物入庫時,博物館還特製防震囊匣,將之收藏於恒溫恒濕的空間裡。
 
展廳裡,一本1675年荷蘭文原版《被貽誤的“福爾摩沙”》躺在展櫃中。這本被館方視為“稀有古籍”的原版書,也是此次展覽的重要文物。這本書記錄了荷蘭人佔領臺灣後的活動,以及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
 

《被貽誤的福爾摩沙》
 
這本古籍為長方形,二十四開本,長21.3釐米,寬17.1釐米,高2釐米,彩色封面,分上、下兩卷,書中附有7張單色銅版畫插圖。此書于1675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經學者格羅塞考訂,此書作者(C.E.S.)是荷蘭駐臺灣最後一任行政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或是由揆一提供材料寫成。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本古籍印數少卻常被提起,書中的銅版畫常被出版社引用。
 
展廳中還有一件來自南安鄭成功博物館的鄭成功畫像(長1.215米,寬0.738米)。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雖畫像的畫面顏料嚴重剝落,但它是全球僅有的兩幅“目前已知最接近鄭成功真貌的肖像畫”之一,尤為珍貴。
看泉州文物 讀懂“光陰物語”
 
當“二十四節氣”,碰上農耕時代的文物,會產生什麼火花?想知道這個答案,不妨到泉州海交館走進“光陰物語:泉州文物裡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農耕文化的表現,浸潤在一首首詩詞歌賦中,也留存於一件件文物上。昨日開幕的“光陰物語:泉州文物裡的二十四節氣”展,用年代不同、造型各異的文物,述說光陰的故事。
 

春分(清 粉彩花鳥紋繡墩)
 

小滿(宋 青釉撲滿)
 
春分,晝夜、寒暑、陰陽平分,玄鳥燕子飛回來了,小麥長起來了,展廳裡紋飾精美的“清代粉彩花鳥紋繡墩”,仿佛令人看到“鶯飛燕舞風和煦,春來處處百花香”;小滿,小得盈滿,這與人們發現撲滿(古代儲錢罐)已滿的欣喜何其相似,館藏的宋代青釉撲滿就展現這樣一種狀態;芒種,農人連收帶種,清代“青花牧童騎牛紋盤”令人依稀可見“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閒”;冬至,一尊壽桃紋石臼及石錘,令人仿若回到閩南碾米搓紅丸的場景……
 
泉州海交館工作人員介紹,展覽通過館藏文物,令觀眾感受中國傳統節氣文化的魅力,其中明代銅馬俑是首次展出。此外,海交館還推出“刺桐時代裡的遇見”海交館系列活動之“小小造船師——水密隔艙技藝”“身邊的舶來品”“花開花謝刺桐城”刺桐花製作、“指尖的刺桐時代”沙畫研習、刺桐城裡的大富翁,以及“桐”游宋元泉州——青少年世遺尋寶之旅等。
泉州世遺總展示館榮獲2021年度

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

5月18日,“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終評結果,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武漢揭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展,從157個展覽參評項目、39個終評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本次活動優勝獎。

 

頒獎現場(海交館供圖)

擁有22處遺產點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於2021年7月25日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展,是泉州世遺的總展示館,共展示501套663件珍貴文物。展示館對文物、圖板、造景、數字互動進行了恰到好處的藝術處理,合理運用數字多媒體技術,並吸收泉州市舶司遺址、南外宗正司遺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德化窯址等世遺點的最新考古成果,以及元代泰米爾石刻、南宋印度商人及宋南外宗室等最前沿的學術研究,在同一空間內,集中全面地詮釋泉州22處世遺點的歷史文化價值,完整講述10-14世紀宋元中國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州的故事,將其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發達的經濟水準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度呈現給公眾。

同時,展覽講述了泉州與世界的對話,再現了東方文明古國中國在宋元時期對世界海洋商貿的貢獻,古代和諧、繁盛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對當今世界依然珍貴。展覽有助於突破西方海洋文明單極話語權,突出彰顯中國海洋文明,引導人們關注中國海洋文明歷史,已經成為許多遊客到泉州必參觀的“打卡點”。

作者 蔡紫旻 

張素萍 吳嘉曉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