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匯,郵瓷一絕!從郵票上,瞭解德化陶瓷的技藝與歷史

郵票是人們瞭解歷史、傳承文明、拓展溝通、弘揚地方品牌的一個重要載體。瓷器常被視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德化窯瓷器出現在郵票上,可以讓更多人瞭解世界瓷都德化悠久的陶瓷歷史和精湛的工藝水準。
德化窯瓷器常登上郵票
德化窯瓷器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渡重洋,宋元有“馬可波羅瓷”之稱,明清有“中國白”之稱,歐洲讚歎“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幾十年來,德化窯瓷器也經常出現在多個國家或地區的郵票之上。

2005年4月,巴林王國發行的宋代德化窯瓶郵票
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古陶瓷學術委員王金鐳長年收集郵票,尤其喜歡收集德化窯郵票。1983年,王金鐳首次獲悉德化窯是中國郵票的選題,感到非常自豪,從此開始收集這類郵票。正是那年的6月份,郵電部郵票發行局長兼郵票設計室主任孫少穎,在中國《集郵》雜誌第六期“關於中國郵票的選題”一文中,將“德化窯瓷器”列為“偉大的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中國陶瓷”系列郵票選題,與已出的磁州窯和計畫發行的景德鎮、石灣、龍泉、宜興、淄博、鈞窯等並列。
 
王金鐳收集的首張德化窯郵票是1991年臺灣發行的明代德化窯“中國白”螭龍壺郵票。王金鐳介紹,《故宮名壺》郵票發行於1991年1月18日,1套5枚,以臺北故宮博物院推薦的故宮名壺5件為主題,其中的“明·瑩白把壺”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明代德化窯產品,高15.1釐米,屬於典型的德化瓷塑作品。明代德化窯“中國白”螭龍壺壺身呈圓筒形,把手及流孔作成螭龍形,其流孔為螭龍嘴,蓋子為嵌入式,做得嚴絲合縫。這枚郵票面值為新臺幣3元,發行量220萬枚,屬該套郵票中的第二枚——“明·瑩白把壺”。郵局同時發行原圖明信片,長150毫米,寬105毫米。當王金鐳看到這張別具一格的郵票時,便毫不猶豫地收入囊中,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題材涉及古今中外

澳門1953年發行的德化窯“中國白”郵票
 
達摩、觀音、動物、瓶、壺、爐、杯……經過近40年的收集,王金鐳收藏的德化窯郵票題材廣泛,涉及古今中外。其藏品中,一套1953年發行的德化窯郵票特別醒目。這套郵票是1997年首次在澳門出版的郵票目錄上看到,當時他感覺這很像德化窯,但因為郵票上的文字均為外文,圖片也不夠清晰,難以辨認。經過十年以上對發行背景資料的多方查找,直到2008年才確認是清代德化窯送子觀音郵票。據悉,這是1953年4月28日葡萄牙在澳門發行的一套以清代德化窯瓷塑送子觀音為題材的紀念郵票,名稱為《聖像展覽會紀念》,印製機構為葡萄牙造幣廠。

 

摩洛哥2008年發行的世界第一枚絲綢鑲嵌陶瓷郵票——現代德化窯“中國白”軍持
 

王金鐳收藏的世界首枚“絲綢鑲嵌陶瓷郵票”小全張同樣引人注目。3枚郵票圖案分別為摩洛哥古城門和中國長城、兩國典型瓷器、兩國傳統窗櫺,並均印有中摩兩國國旗圖案以及“50”字樣。小全張特別選取中國瓷都德化白瓷軍持鑲嵌在絲綢上,勾畫出當年由摩洛哥到中國福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600年前,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曾到過泉州。如今,德化瓷再次以“國家名片”的角色,演繹兩國源遠流長的深厚友誼。

一張通行世界的“綠卡”
德化瓷器一直是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貢獻。德化瓷塑出現在郵票上,成為人們瞭解瓷藝和歷史的視窗。1995年3月,德化瓷塑郵票開始提出正式申報,2001年,福建省把德化瓷塑的選題列入“十五規劃”。此後,德化縣人民政府成立郵票申報工作領導小組,歷經17年,終於申報成功。泉州郵票收藏愛好者萬冬青認為,郵票是人們瞭解歷史、傳承文明、拓展溝通、弘揚地方品牌的一個重要載體,希望德化窯郵票能夠成為通行世界的一張“綠卡”,讓人們全面系統地瞭解德化窯,瞭解瓷都德化悠久的陶瓷歷史和精湛的工藝水準。
作者 曾廣太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