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中國看泉州】泉州那些別樣石敢當

石敢當,舊時立於宅門外或街口巷沖的小石碑,稱石將軍,鑲刻“石敢當”三字。古時民間驅邪、禳解方法之一。西漢史遊的《急就章》記載:“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顏師古注:“衛有石蠟、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敢當,所向無敵也。”“石敢當”之風,自唐代起日漸盛行。在不同的地方,石敢當有不同的樣式,有淺浮雕的;有圓雕的;有的刻有八卦圖案;有的什麼裝飾也沒有。

在泉州,在一些老街深巷、舊宅村口,常能見到石敢當。

池店柴塔村發現的石敢當

古巷轉角遇見“側身”石敢當

作為民俗愛好者及石敢當之“鐵粉”,“80後”的肖小俊閒暇時,常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走街串巷,尋訪石敢當的身影,挖掘石敢當的故事,也發現了不少造型奇特、獨具閩南特色的石敢當。

罕見寶塔形石敢當

肖小俊介紹,他們目前找到的石敢當中,直接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碑狀、(立體)獅子雕刻形狀的最為常見,另外,還有浮屠式(寶塔狀)、陀佛石刻、八卦圖案的形狀,也有獸首淺浮雕形狀,或素面無紋……

金井圍頭村有明確清代紀年石敢當

“其中安海老城因保留著明清時期‘九圍十八埔廿四境三十六巷’的格局,巷弄遍佈,幾乎每個拐角和丁字路口的古厝牆壁上,都立有石敢當,是泉州市目前石敢當數量眾多、種類較齊全的城鎮。”肖小俊說,“目前晉江市體型最大的寶塔形石敢當就藏在三十六巷中的大巷裡。”

目前晉江最大的寶塔狀石敢當

這尊寶塔形石敢當,鑲嵌在一面對著路沖的房屋牆面上,有3米多高,共7層,由十多塊石刻組合而成,上有葫蘆塔塔刹,層層塔簷翹起,塔層中間自上而下刻著“佛永安寶塔”。

肖小俊介紹,在這些屈指可數的寶塔狀石刻中,沿襲了浮屠的構造和級數,由幾塊石刻拼成或一塊石頭雕就,塔身刻“永安寶塔”“佛永安寶塔”或“南無阿彌陀佛”等字樣,塔基座上有威嚴的老虎或獅子頭浮雕。

七層寶塔狀石敢當

福州大學當代閩台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林鴻東表示,在他多年實地采風中,見過的石敢當有百來種樣式,安海寶塔形石刻是屬於比較少見的,這可能跟安海的白塔有關。

除了大巷裡的永安寶塔外,該鎮黃墩東洋橋頭的東橋宮兩側以及後庫桔子巷口、培基小學前等處,也都能看到這類石敢當的身影。

獅面石敢當同中有異

在晉江永和錢倉村進行田野調查時,肖小俊又發現一尊特別的石敢當造像。

立于路邊的錢倉村劍獅石敢當

“第一眼看以為是普通的石敢當,但觀察後發現,石碑上只刻有獅面,獅口中還銜著一把劍,下方刻有一面八卦鏡,就覺得很特別。”肖小俊說,當時詢問了當地居民,但無人知曉它的來歷,便先拍照保存起來。

後來機緣巧合,他看到一篇林鴻東介紹劍獅的文章,方知那尊石敢當為劍獅石敢當,屬於閩南劍獅裡的一種,民間俗稱“獅咬劍”。

據悉,由於歷史原因,現在閩南劍獅只在鄉村零星發現。這些劍獅或刻在牆壁上、或掛於門楣上,民間認為它有著驅邪鎮煞、守護家園平安的作用。

而原安海三裡街石獅巷口的石獅子,是安海石敢當中“獅子派”的“網紅”。青石雕就的它,雕工細膩,張牙舞爪,看上去萌凶萌凶的,因舊城改造被有心人移遷到石井書院保存了下來。

在肖小俊找到的石敢當中,最小最隱秘的要數藏在安海大巷正對沖民居的一個古櫃檯下的一尊。這只若隱若現的青石小獅子,憨態獅頭被歲月模糊了模樣,咧著嘴,隱於一面土牆裡,約成人的巴掌大,如果不仔細看就錯過了。

最小石敢當

肖小俊想起之前在安海發現的兩尊造像比較特別的獅面石敢當,類似劍獅,便約林鴻東一同前往。這兩尊石敢當,一尊鑲嵌在施厝巷一牆面裡,另一尊存放于石井書院內。兩尊石敢當獅面獠牙外露、吐舌、怒目,但口中沒有銜寶劍。

林鴻東看到後說這叫“吞口”,且是他首次在閩南地區看到的獅面吞口。他表示,獠牙、闊嘴、大鼻、瞪眼、耳較大,是吞口的基本特徵,其中獅面舌頭伸出來是最大的特徵。在當地,他們沒有問到準確的來歷傳說。林鴻東推測,這兩尊吞口或與西南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很可能就是閩南版的吞口。

又凶又萌的吞口

另外,東石鎮老街附近的一尊石敢當,也是個未解之謎。“最初是先看到照片,覺得造像非常特別,似人像似獅面似魚,四足或手護於胸前,身體中間隱約刻有‘王’字,也是無人知曉具體淵源。”肖小俊說,後來主人擔心丟失便收藏了起來。

東石鎮奇特造像的石敢當

泉州西街也是肖小俊經常打卡的地方之一。在這裡,他也發現了不少獨具特色的石敢當,比如位於後孝悌巷的一尊像人像虎又像獅、似冏字的石敢當,“讓人耳目一新”。

泉州西街這尊石敢當像人像虎又像獅

日漸減少的石敢當亟待保護

石敢當在閩南淵源已久。林鴻東介紹,石敢當作為民間十二種制煞名號之一,文獻記載最早的石敢當實物,是宋代出土的唐代石敢當。宋人王象之的《輿與紀勝》及《莆田縣誌》都記述了宋代慶歷年間福建省莆田縣出土唐代大曆五年石敢當石銘一事。延至明清以後,石敢當已遍佈中國大多數城鄉地區。“莆田古代與泉州曾為一郡,且風俗接近,可推論泉州石敢當民俗很可能唐代就有了。”他說。

石敢當的來歷有很多不同的傳說,林鴻東認為,基於民俗學,主要歸於古代人們對石頭的原始崇拜。古人認為石頭擁有各種神秘的力量,用石敢當可以鎮邪。“石敢當,當,擋也,可擋一切煞氣。”在長年實地田野調查中,他認為“石敢當就像一張紙,跟辟煞有關的字、符號都可以結合起來,不拘一格。”這也反映出閩南自古就有通過各種形式祈願民俗。

肖小俊表示,石敢當體現的是一種祈福文化,一種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接地氣的草根文化。

民俗專家王湧堅稱,按照民間信仰習俗,古時豎“石敢當”要遵循特定的時間和規矩,須擇冬至後的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這十天安置,現在這些民俗都幾乎不見了。

這造型別致的石敢當已模糊了原來的樣式

多年探尋石敢當的肖小俊也遺憾地表示,早年發現的一些石敢當,現在有些已丟失或損毀了,所以亟待對它們加以保護。

作者 張美娟/文 肖小俊 供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