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大坪古街:昔日“小上海”

“吃的是長泰米,做的是安溪活,用的是同安貨。”這是古時在大坪流傳的一句話。大坪鄉與廈門同安、漳州長泰相鄰,在肩挑手提的年代,這裡成了“安同泰”三地民眾物資集散地,集市自然形成,至今仍有古道、老街見證當年的繁華。

昔日繁華今依稀

如今保存下來的大坪古街是20世紀三十年代因街道繁榮再擴建而成的。當地人稱其為“小上海街”,因其仿造上海古街而建,而繁華程度不亞於真正的上海古街而得名。古街傍山而建,隱藏在現在新興的街道中。

一踏入幽靜街巷,人們立刻會被兩側那獨特的兩層小洋樓吸引。一樓是富有閩南特色的騎樓店面,二樓則是仿上海洋場的店鋪,每間都開著一扇精緻洋窗。“奇峰瑞記”“花苑信記”“合吉元記”“乾芳勝記”……一個個斑駁的石刻招牌,仿佛在訴說著這條商業古街往昔的繁華。每個店面樓頂窗戶都刻著一幅冠有商鋪名的藏頭聯,“奇茗合烹三峽水,峰花爭獻四時春”“瑞隆原自經營起,發業皆由貨殖來”,對聯內容往往與經商有關,寄寓主人希望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之意。

“源發致記”等斑駁的石刻招牌,仿佛在訴說著這條商業古街往昔的繁華。

“五湖寄跡陶公業,四海交遊晏子風”“友以義交情可久,財從道取利方長”……這些依稀可見的門額對聯,也在展示當年店家的經商理念。每月逢“四、九”是大坪圩日,近鄰之安、同、泰三縣村民多到大坪圩趕集(赴圩)交易,特別是百米水泥板市場,熙熙攘攘多是米販雲集之所,街道店鋪百貨、食品、小五金、布攤、菜館、旅店,食用住一應俱全,任人取捨,各買所需。走廊邊攤窄人流接踵,賣者買者語言樸實,雖有討還價,多是笑臉經營,是個文明貿易的好去處,聲譽所及被贊為“小上海”。

整條“小上海”古街呈“丁”字形分佈,總長不過300米,街寬約3米;大小店面60多間,現大多已人去樓空。徜徉小巷,水泥石板路、樑柱上滿是青苔,雖破舊,卻古韻猶存。

大坪古街街頭

大坪鄉老人會會長高清朝介紹,古街丁字表構造,寓意丁財兩旺。在20世紀三十年代,有如此水泥石木結構的建築水準可推安溪一流。早時,丁字街周圍設有許多客棧,尚卿、長坑、龍涓、西坪等地鄉民,挑茶出去,再從同安挑些日用品、鹽、海產品等進來,均到此落腳歇晚。直到龍門東嶺至同安路開通,挑茶古道、大坪街客棧才慢慢沒落直至消失。

如今,古街的村民大多搬走,只有幾戶留守。當地人高先生在這裡住了大半輩子,目睹了這裡的興衰。“20多年前這裡還有趕集的,後來附近發展了,交通便利了,這裡人就少了。”

閒對古街憶古人

“小上海街”每個店鋪後面,都有著大坪人不畏艱難、勇於拼搏的故事。“古街的商號,不少是主人在南洋各地經商、事業有成後,回到家鄉發展的。這條古街承載著幾代大坪人的驕傲,不應該被忘記,也不該被遺棄,應該好好保護起來,讓子孫後代看到。”大坪高氏宗親會高錦章頗為感慨地說。

高錦章介紹,建設大坪古街,離不開當時大坪“家長”高雲龍的開拓意識。《高氏族譜》記載,高烶塔,字雲龍,生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其智謀深涵,不怒而威,少領鄉族靖鄉梓,被尊稱為大坪家長(頭家),1928年,督造大坪街市。

“1928年前的大坪圩市,是瓦房平屋,低矮、破舊,參差不齊的30多間小店鋪,一條狹窄小巷是數十米的鵝卵石街道,較為簡陋。當時街店低矮,在這裡挑擔做買賣的挑工,常把斗笠、扁擔等隨手放在屋頂;店主曬東西,一把小椅子踮腳就能把籮筐放到屋頂上曬。”高錦章介紹,當時三個縣赴圩的人多,集市容量不夠,高雲龍考量到大坪現狀與相應財力,倡議擴建大坪街。

在當時籌建大坪街也屬眾創。如今,在古街還能看到,因當時籌建者各自經濟能力不一,店面所用建造材料也不一,有土方夯的,有石條砌成的;有紅磚飾牆面,也有水泥沙飾面。

“想要建這麼一條街道是十分困難的。”高錦章講述,“建樓房所用的水泥,都是從廈門同安沿著挑茶古道挑上山的。每人挑50多公斤,來回要走70多公里山路。”

大坪古街街角

“在大坪、長泰一帶,一講到高雲龍,都說他威望高,都很認可他。”《高氏族譜》記載,高雲龍還督造橋樑五座;督修南北縱橫大道三條計八十華里,並設指路碑方便行人;創辦太坪小學;督修時思宮、瑞雲堂;重修山美高氏大宗祠;在鄉境推行裹足婦女放腳等。

千年古道留滄桑

離古街不遠的地方,還有一條千年的挑茶古道,見證安溪茶葉貿易歷史的古道。古道自大坪鄉彭林橋老古圩,順山勢而下,過太仔嶺、澳嶺山蜿蜒盤曲,沿田洋溪岸達至同安城,全長30公里。古道由不規則、表面光滑的山石鋪設而成,從明清直至1949年後,人們年復一年地在三地之間的茂林深山裡來回運送山貨海產。

“從西坪、虎邱、龍涓來的茶商都要經過這挑茶古道,彭林橋是第一個驛站,設有客店,走到這裡就要歇晚。”退休教師林銀柴對古道的歷史很是清楚,像他這樣年齡的人,年少時要到同安中學讀書,走的也是這一條古道,每兩星期就要走一趟。

挑茶古道舊址

“挑運工出門往返茶鄉古道,都是八到十個人組成一個團隊出行。”林銀柴介紹,古道山高路遠,崎嶇陡峭,路上土匪出沒,危機重重,遇到個別掉隊人員,都要整體放慢腳步等待,以保安全。彭林橋水尾有座玉雲宮,宮裡供奉有:李府王爺、後房公祖、大德禪師、商府元帥,香火鼎盛。從大坪出發的挑工們途經此地就要進宮祭拜,祈禱一路平安!

“直到20世紀五十年代,人們還從大坪挑茶到同安。”大坪鄉老人會會長高清朝介紹。以前,大坪交通進出貨物,主要靠人工挑擔翻山越嶺而行,往來于古道,把安溪的茶葉、山貨等特產途經彭林橋、太仔嶺、澳嶺到同安城,再運到位於同安西溪上游的碼頭裝船,沿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各地。從“海絲”之路運來的火柴等洋貨,及海產、食鹽等,再由挑工從同安挑回大坪,供人們日常所需。

古道是一條用腳力踩出來的道路,腳下大大小小數不清的石塊早已經被磨去了棱角。卻不知,這光溜溜的石階是多少挑夫的腳板磨出的!有的石頭上還可以尋見古時挑夫負重歇腳的痕跡,如石頭旁邊有一個小小的洞孔,這個洞孔叫棟棰孔,當年挑工們走到半坡上要休息或者換肩,借助木棍支撐重擔,這時的扁擔與木棒組成了“T”形,易於換肩。在爬陡坡,下陡坎、登陡台陡階時,可以把木棍當手杖用。經過幾百年的走走停停,石頭被捶成了孔……

古道上的太仔嶺,被當地人們稱為“妖善嶺”,即“餓累”的意思。據說挑工們走到這裡已是又累又餓了,於是就在這裡設驛站雨亭,供來回廈門安溪兩地的挑工們停頓休息,裡面供著四周佛。俗話說:“四周佛等客”,意思是客人到此休息歇腳,拿起零食小點前,要先祭拜四周佛,以保平安順利。現在這裡還保留著半塊清晰可見的界碑,是安溪與同安的地界。

過了嶺兜、小坪、道地,接著還要翻過澳嶺山。澳嶺山山高路陡,全長有6.7公里,清代時期,來往古道的西坪堯陽茶商倡議各路茶商集資捐款,從澳嶺腳起直至澳嶺頭鋪石階路,並在茶鄉古道上設立多處驛站,提供茶水和點心。

如今,古道早已被四通八達公路取代,並被灌木淹沒,但在當地村民心中,古道是他們抹不去的記憶,是他們對故鄉的不變情懷。

作者 賴小玲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