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廈門社區】村莊型社區 垵山社區鄰里互助多、感情好

【蔡叔涓廈門報導】接連採訪了廈門市島外幾個鄉村型社區,接觸到廈門這座島嶼型美麗城市,許多新型式、新造型高樓大廈外不同的風貌,瞭解廈門近郊、山間、海邊的社區居民不同的特色,瞭解廈門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獨具特色的 「山、海、田、厝」,不同的鄉村社區面貌與發展。

垵山社區是廈門市翔安區轄下的鄉村型社區,濱臨海邊,社區西面是濱海東大道,村地多為平原地,在 1959年代時有鴻山大隊,屬新店公社。1961年為垵山大隊,屬漁業公社,後來生產大隊和公社隨著時代走入歷史,垵山村改屬於翔安新店鎮,村西海域有特產文昌魚。

垵山社區文康活動居民同樂。(彭攝)

村中房屋坐北朝南,北有小山崗,故名山頭,以前舊稱「山頭村」,林姓居民多,是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文進士南京大理寺丞林希元故里。垵山社區附近有小嶝休閒漁村、小嶝島、大嶝島、大嶝小鎮、大帽山甘露寺、馬巷清居堂等旅遊景點,有古宅大蒜、上官青蔥、地瓜粉粿、鱷魚嶼蠔油、沙茶麵、廈門薑母鴨等特產。佔人口總比例15.6%

垵山社區現有居民約2300人,其中60歲及以上佔比不少,村中主要居住的以兒童和老人多,青壯年多外出就業謀生,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漁業和務工。

垵山社區書記林躍濱。(彭攝)

垵山社區書記林躍濱表示,社區產業情況是居民長期從事漁業、海水養殖等工作,主要有養殖魚蝦、收海蠣、捕撈海產品等。此外,垵山社區可耕地一千多畝,主要種植胡蘿蔔、大蔥等農作物,部分產品出口海內外,垵山村是種植胡蘿蔔的專家能手,並分別前往廣東等地區承包土地大面積種植。

近年來新發展的產業是百香果苗種,水產養殖業也不錯,2021年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0元(人民幣),收入主要來源是種植胡蘿蔔,紅蘿蔔加工、銷售,海域養殖、水產育苗等農特產品。

垵山社區開展幫老年人免費健康檢查。(彭攝)

林躍濱說,垵山社區注重生態振興,社區有《西岩山》、《西岩水庫》、《鱷魚島》三座生態聖地,其生態環境一直受著良好保護!垵山社區也有村集體的財收入,那就是現有舊鹽場改造成池塘發包水產養殖,是村民的共同富裕項目。

他指出,現在村中平日老年居民多,青壯年勞動者大都外出工作,所以在社區服務和治理上也是著重在老年人與孩童部分,村裡的老年人協會在促進鄰里和諧與照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垵山社區開展幫扶照顧青少年活動。(彭攝)

垵山社區的助老員表示,社區的慢病老人是定期關心的對象,不僅定期監測他們的血壓血糖,還不時的叮囑他們務必謹遵醫囑按時服藥,同時提醒他們平常要飲食方面要注意的事項。老人時常這樣說道:像個孩子似的被你提醒著關心著,這樣的感覺很好。

垵山社區還有個傳統習俗:山頭自然村有一座林氏家廟,一座理學名宦祠堂,供奉的是林希元,每年農曆九月三十日為祭祀香期,臨近祭祀香前期海峽兩岸同胞絡繹不絕!內垵自然村還有一座宋氏家廟,一座靖安宮,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三日為祭祀香期,香期均有小型廟會活動。

垵山社區裡的林希元文物館。(彭攝)

垵山歷史名人 林希元

林希元,字茂貞,號次崖,福建廈門翔安區鳳翔街道垵山社區山頭村人,明正德十二年進士,社區開設歷史名人「林希元」文物館,裡面陳列林希元相關文物,傳承其精神給子孫後代。

《理學名宦林希元》一書由廈門市翔安區鳳翔街道垵山社區山頭村林希元故里「理學賢祠管委會暨福建省比干文化促進會廈門市分會、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西河文化分會、廈門市林氏宗親聯誼會合署編撰。該書的出版對深化林希元的學術研究,推進廈門地方的文化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促進兩岸中外的文化交流有著積極的意義。

廈門翔垵許厝村。(彭攝)

翔安許厝村 充滿詩歌音樂的「廈門文化第一村」

【記者蔡叔涓廈門報導】這次「走進廈門社區」去採訪的是一個號稱: 以「詩歌」和「音樂」兩種文藝形式為核心,打響在大陸全國文明村的高知名度、高品牌社區,那就是一一廈門翔安區內厝鎮許厝村。

翔安許厝村有二千多人口,單一許姓,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自古有「書香之家」、「文化之村」之美稱。近幾年,許厝村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名人文化、特色文化園、特色劇團、古跡旅遊、綠色旅遊生態村等品牌,建設成為「廈門文化第一村」。

許厝村內榕樹環抱、空氣優雅,村容村貌優美。(蔡叔涓攝)

許厝村前淙淙溪流與蓮溪相交錯,村內榕樹環抱、空氣優雅,村容村貌優美。許厝村在文化惠民上不斷探索,自2006年以來每年堅持舉辦鄉村春節晚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新時代移風易俗,讓精神文明建設走進鄉村百姓的生活,深入挖掘「魯藜詩歌文化」和民樂特色文化,激發村民參與熱情。

許厝村位於香山北側山腳下,至今仍有古渡口遺址及牛墟、古窯址、後房一條街等遺址。香山上有紀念朱熹的「朱文公祠」,許厝祖廟裡有朱熹手題的對聯。香山是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每年正月初六,這裡都會舉行盛大廟會,吸引數萬人參加,許厝村利用這些古跡和民俗,整合成「古跡旅遊」景點,打造「綠色旅遊生態村」。

許厝村裡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築。(彭攝)

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理學名宦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時曾為許厝留下墨寶,和著名詩人魯黎是村種文化代表,目前已出版魯黎詩集十一部。許厝村還維修了許魯黎的故居。他的詩《在榕樹下》描繪的那一整排古榕樹,現在都還枝繁葉盛!

翔安區已出台「許魯黎史跡保護方案」,投資建「魯黎紀念園」,擴充原「文化園」,整修宗祠環境,翻建許厝劇場,建成了上千平方米的「許厝文化廣場」,建設「名人文化」景點。

許厝大陸福建著名詩人魯藜故鄉。(彭攝)

許厝村的村民祟文尚武,曾有「宋江方隊」數陣,有「南音」、「高甲戲」班、鄉劇(歌仔戲)團,集體化時代曾獲廈門「文化村」稱號。現在村裡會樂器演奏的就有兩三百人,有八個民間劇團長年從事文化演出,村樂隊和南音表演隊久負盛名,目前文藝隊近200人。

許厝村內空氣好、生態佳。(蔡叔涓攝)

劇團每年在翔安、南安、晉江演出,創收近百萬元,自編自演的節目還獲省曲藝獎。許厝村準備引導表演團隊整合,聘請專業老師培訓,提高表演水準;通過建設「許厝文化一條街」,將木偶戲、宋江陣、拍胸舞等特色民俗文化打造成閩南民俗文化「大觀園」,打出「特色劇團」、「特色文化園」文化品牌。

許厝村裡傳統建築。(彭攝)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