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10 刺桐夢華。剛剛過去的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宋韻旋律響起,梨園戲和民間歌舞劇演員穿梭在館內蔚為大觀的文物瑰寶間沉浸式演出,以一場獨特的非遺與世遺的“遇見”,帶大家重溫宋元泉州的輝煌歷史。 去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泉州不僅是中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也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最年輕的世界遺產。 申遺成功近一年,泉州持續保護遺產突出普遍價值,致力於以文惠民,打造世界遺產典範城市,講好文化遺產裡的中國故事。 法治守護 堅定創建世界遺產典範城市 世遺泉州的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涵蓋10個縣(市、區)和清源山管委會,管控區劃近200平方公里,在中國獨此一例。要真正形成保護合力,需要各方協作、共同努力。 為了將星羅棋佈的世界遺產點長久保護好、利用好,申遺成功後,泉州提出創建世界遺產典範城市。今年起,泉州第七部地方實體法《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泉州市上下構建起市級統籌、跨部門跨區域整體聯動的保護體系。 從世界遺產推而廣之,泉州不斷加強制度保障、完善管理機制、增強保護修繕與安防能力,精心呵護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 泉州古城 (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進一步細化泉州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今年年初,泉州出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辦法》《關於加強泉州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前者圍繞泉州世界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活態利用,健全長效機制,促進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為創建世界遺產典範城市提供法治支撐;同時,為永續傳承、不斷深化泉州世界遺產的非凡意義,每年7月25日被定為“泉州世界遺產日”,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遺產。後者提出了泉州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兩步走”目標,即到2025年取得顯著成效,到2030年創建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泉州系列遺產的管理規劃和N項專項規劃均在加快推動落實過程中。 從泉州大坪山鄭成功雕像處,可俯瞰泉州市區風光(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精心科學保護修繕,不斷提升安全防範能力,為文物古跡築起一道道“防護網”。泉州持續推進國保單位“三防”工程,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通過加裝監控攝像頭、建設微型消防站和監控中心、設置消防重點部位隔離裝置等“物防”方式,配合文物巡查人員全天候保護文物安全。在修繕過程中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保護古建築群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府文廟大成殿修繕項目成為中國2020年度優秀古跡遺址保護四個推介項目之一。今年以來,泉州市新增國保“三防”工程立項14個、保護修繕工程立項10個,數量居福建省設區市首位。 此外,著眼於打通文物保護管理“最後一公里”,泉州還建成不可移動文物信息化管理平臺,掛牌成立“文化遺產法治守護基地”。 考古發掘 初步形成泉州世界文化遺產考古研究計畫 泉州申遺成功,考古功不可沒。 在申遺成功前,泉州申遺項目經過調整,從16處增加至22處。新增點包括了安平橋、順濟橋遺址、市舶司遺址、南外宗正司遺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德化窯址(屈鬥宮窯址、尾林-內阪窯址)。除了安平橋、順濟橋遺址委託中國國家水下考古中心實施水下考古調查,其餘四處則均開展了考古發掘,這些新加入的考古遺跡、遺址,支撐泉州作為宋元時期國際貿易中心的價值,讓其普遍價值更加豐富和完善。 市舶司遺址東北區域全景(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隨著泉州申遺成功,泉州市委提出的創建世界遺產典範城市目標中,更加注重考古與歷史研究是題中之義。要推進考古工作體系化建設,建好考古和遺產研究基地,加強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研究闡釋、交流展示。 文旅部門和資源規劃部門充分聯動,嚴格落實基本建設考古制度,堅持“靠前保護”理念,加強服務指導,實施大型基本建設在工程範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目前,泉州已逐步推行土地出讓前考古調查、勘探,堅持“先考古、後出讓”。 讓歷史“告訴”未來,需要扎實的考古發掘、歷史研究工作“打地基”—— 為了加強考古能力建設,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國家文物考古發掘團隊資質,目前這一資質為福建省地級市唯一。 以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泉州已初步編制形成2021年—2035年泉州世界文化遺產考古研究計畫,確定了研究依據、目標、對象,分析了研究現狀,並指定詳細的研究計畫和保障體系。 圍繞泉州古城、制度保障、多元社群、生產基地、運輸網絡和水下考古等重點領域,將加強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專業院校、機構合作,繼續推進市舶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接下來,安平橋保護修繕、順濟橋遺址搶險保護工作等方案正在加緊推動中。 各大博物館成為市民遊客的文化“打卡”熱門地(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讓文物“鮮活”起來,需要不斷提升文物展陳水準。 通過改造升級建設,“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遺總展示館以及13個世遺點現場展示館,中國舟船世界展示館、“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展館等,與泉州市各大博物館共同成為市民遊客文化“打卡”熱門地點。其中的世遺總展示館,從中國157個展覽參評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2021年度中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 在此基礎上,泉州市正在加快推進完成苦寨坑遺址、德化窯址、南外宗正司遺址等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推動考古遺址公園有實質性進展。 古城核心 在保護傳承中共建共享 世遺泉州,古城是核心。22處遺產點中,鯉城區集中了8處世界遺產點,泉州古城整體納入緩衝區管理。古城還集中著近300條古街巷和669幢傳統歷史建築。泉州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為契機,抓好重中之重,結合中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以“繡花”功夫改善人居環境、傳承歷史文脈,在“潤物無聲”中促進古城蝶變復興。 德濟門遺址公園俯瞰(陳起拓 攝) 原真性保護,讓古城既有詩意又充滿“煙火氣”。不久前,象峰巷拆除了存在幾十年的電線杆和密集的電線網,在巷口望向東塔的視野一覽無遺。花巷修繕提升後,濃郁的閩南背街小巷風情吸引了市民遊客前來打卡,每到節假日人流湧動。秉承“修舊如舊”的修繕理念,泉州對669幢傳統歷史建築逐一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分批修繕,做到“原址、原狀、原物、原汁原味”。2018年至今,相繼啟動金魚巷“微改造”項目、中山中路綜合提升工程、中山中路周邊29條街巷綜合提升工程、中山南路周邊45條街巷整治提升工程等。立足于“微更新”“微改造”模式下的活態保護和綜合提升,著力解決內澇、管線老化、供電等老城居住問題,並恢復原有歷史風貌,金魚巷微改造工程榮獲中國建築學會2019—2020建築設計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專項”一等獎,泉州古城街巷保護提升項目示範全中國。 功能性提升,在古城暢享美好品質生活。在西街、中山路等核心街區,市民遊客暢遊時十分便捷便利——主幹道有公交“小藍”、背街小巷裡有社區巴士“小白”、管制路段有自行車“小黃”,“微循環”交通模式實現各種交通工具無縫接駁,不斷提升遊客體驗感。周到考慮甚至延伸到了公廁——今年年初,金魚巷老舊公共廁所改造後成為既有美觀性又有實用性的“網紅公廁”,古色古香的藝術設計外觀展示傳統建築之美,精心優化的內部功能更具人性化,被群眾稱為街巷裡的“最美公廁”。 金魚巷公廁外觀大氣簡約,細節處又兼具閩南建築風格。(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魚形元素和金魚巷整體風貌協調(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活態性傳承,讓文化遺產和非遺保護發展相得益彰。除了44項國家級文保單位,泉州還有5項世界級“非遺”項目、3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大多集中在古城。讓文化瑰寶“活”在市民和遊客身邊,泉州科學統籌文化遺產與非遺技藝水乳交融式展示。端午節假期,全民共用非遺文化的盛宴——在古城街巷,“嗦囉嗹”巡遊活動盛大舉行,市民遊客互動體驗火鼎公婆、拍胸舞、懸艾草等優秀傳統文化。節假日之外,海絲泉州古城徒步游、南音常態化公益演出、“威遠樓之夏”戲劇節、“閩南美好生活”嘉年華等活動貫穿全年,讓“更好地保護,更好地共享”成為社會共識、鮮活場景。活化利用非居民古建築,台魁巷7—1常態化舉辦“泉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展”,舊館驛清源驛成為古琴研學場所等,古建築以全新姿態“蘇醒”,讓更多人領略泉州文化古今融合之美。 文旅融合 促“流量”變為“留量” 堅持保護第一,注重合理開發。秉持這樣的理念,泉州踐行文旅深度融合,在妥善保護的前提下,讓文化遺產發揮效益,推動可持續發展。 此前,泉州古城文化生態旅遊度假區和西街東段,分別入列福建省級旅遊度假區、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聚集區。申遺成功,為泉州文旅發展帶來“疊加效應”。 城市IP賦能,“世遺泉州”破圈出道。用好世界遺產IP,泉州策劃系列配套活動項目,系統開展世遺城市營銷,持續唱響“宋元中國·海絲泉州”世遺城市文旅品牌——近日,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與攜程集團聯合打造的泉州星球號“宋元中國·海絲泉州”正式上線,遊客不僅可以線上流覽優質內容、觀看視頻直播,更可以直接找景點、定住宿,完成從種草到下單一站式體驗;“非遺進景區”,培育15個以上特色民俗、非遺項目常態進駐A級景區演出;博物館、非遺進古城,利用已有公益空間植入博物館展覽及非遺展示體驗,全方位傳承、展示、交流;培育“知行泉州”研學旅遊品牌,推廣一批研學旅遊精品線路,探索成立文創旅遊商品推廣聯盟。此外,按照“一季度一節慶,一節慶一主題”的思路,春季以元宵燈會等傳統習俗、夏季以濱海資源、秋季以山地資源、冬季以“海藝節”等文藝展演為主題,以各地輪流申辦的方式,疊加各類論壇、主題對話、創意大賽、文旅市集等活動,推動全域有效聯動、全年無縫對接、全要素資源配套,創新打造“四季泉州”文旅節慶營銷。 夏夜人間煙火中的水門巷。(王柏峰攝於2018年) “古早味”與“新業態”兼得,遊客從“路過”變為“留下”。根據泉州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在遺產點保護修繕和世界遺產主題系列展示館建設等基礎上,去年,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在中山路,打造多處集交流、創作、展示、銷售於一體的地方特色產業文化展示館,遊客在古城就可一站式體驗和購買文化產品。海絲金鳳、潤餅皮等一批老字號、老工藝、老手藝紛紛開設多家分店,文化創意產業與旅遊產業加快融合。文創、民宿、咖啡等新業態也不斷入駐古城,資料顯示,目前6.41平方公里泉州古城範圍內經營咖啡產品的門店數量近200家,14家古城民宿正式掛牌,通過核驗標準後統一監管營業,規範住宿載體、增強旅遊體驗。遊客在這裡既能感受傳統文化,也能深刻理解泉州文化的多元包容。 小朋友學習並製作非遺醒獅 (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優質環境吸引,文旅項目紛至遝來。去年,泉州市簽約文旅項目41個,總投資382.57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35個文旅項目納入福建省文化旅遊重點推進項目,進一步增強文旅發展後勁。今年,通過文旅經濟產業發展小組平臺,已有豪爾賽等知名公司主動接洽項目,力爭全年策劃生成20個以上優質文旅項目、至少簽約落地1個投資額10億元以上項目。同時,對文化、文旅、文創的更加重視,也正推動變化發生在更為深廣的領域——在德化,陶瓷“冰墩墩”“雪容融”與北京冬奧會一起向未來;在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正式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南安,以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為契機,國際鄭成功文化節等一系列活動成功舉辦;在街頭巷尾,木偶頭、金蒼繡等作品走出博物館、展示櫃,為市民遊客所喜愛。 從保護到管理到開發,從文化圈到產業圈到生活圈,這一年,世遺改變泉州。 作者 孫燦芬 蔡紫旻 殷斯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