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夯土這道工序對土樓的建造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土樓建成後的使用壽命。」在「福」文化圩日上,土樓營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張民泰在一米來寬的土樓模型前建模、壘土,悉心向民眾演示起土樓建造技藝。
6月25日—26日,「福」文化圩日在福建省漳州古城舉行,共有24個漳州非遺項目,4個福文創參展,包括木版年畫、八寶印泥、木偶頭雕刻等豐富多彩的展示活動,多方位、立體式生動闡述閩南文化內涵和意義,彰顯漳州千年古城的閩南文化魅力,呈現一場具有漳州味的「福」文化盛宴。
記者注意到,南靖土樓在「福」文化圩日亮相,備受民眾關注。張民泰一邊向民眾展示土樓營造技藝一邊介紹,祗見他把事先準備的土,倒在模具上,再用專用工具,將土打實,再將模具拿走。
1944年出生的張民泰,於1967年跟著師傅建造過南靖土樓。據張民泰介紹,夯在牆上的土,有些地方的土樓需要加入雞蛋清、紅糖、糯米、石灰等,但是南靖土樓的牆體數量大,添加不划算。「南靖土樓用的土,是水田上面的那層沃土取走後,下面那層比較堅硬的土,鈣化後非常堅硬,成本也不高。」
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以生土夯築的大型建築。漳州南靖是福建土樓的故里,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主要遺產地,擁有各類土樓15000多座,其中大型土樓1300多座,堪稱「土樓王國」。張民泰表示,土樓營造技藝是上一代傳下來的,可現在不再建造土樓了,南靖縣主要通過設立體驗基地的方式進行技藝的傳承。
土樓的營造技藝,讓民眾驚嘆先人的智慧。而通過一把小剪刀,剪出花花世界的漳浦剪紙,也吸引了不少學生前來體驗。
漳州市實驗小學6年級學生楊沈恆得知舉辦「福」文化圩日,馬上跑來跟老師取經。「課餘時間學習剪紙,能放鬆身心、提高動手能力,剪出來好看的成品,獲得家人和同學的點讚,讓我變得更加自信了。」楊沈恆說。
漳浦剪紙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漳浦縣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芳芳,就是楊沈恆的老師。曾芳芳透露,她的成長之路和楊沈恆相似。「也是發現了對剪紙的興趣後,才去拜師和專研,成為傳承人。」
「我們把剪紙的技術教會孩子們。孩子通過一張紙,一把剪刀,就可以創造出很多形狀,未來還可和自己的專業融合,實現傳播和傳承。」看到越來越多學生展現出對剪紙的興趣,曾芳芳發自內心的高興和自豪,「剪紙老少皆宜、操作方便,近年來通過進校園、社區,得到了很好的傳播和傳承,受歡迎程度非常高。」
在台灣少數民族服飾展位上,絢麗多彩的服飾同樣吸引不少民眾打卡體驗。常年從事服裝行業的手藝人羅麗珠稱,她做的服裝和台灣少數民族的服飾很像,製作工藝上有借鑒。
「做一套服飾,大概要半個月,很多工序都要手工縫製、珠子需一顆一顆串,得耐得住寂寞。」在羅麗珠看來,這門手藝的傳承目前有點難度,「作為一個手藝人,我非常希望這門手藝能夠傳播久遠,藉助此次圩日活動,希望台灣少數民族服飾獲得大家更多的關心和關注。」
主辦方表示,漳州是閩南文化主要發祥地,古城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對台、對外文化交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