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730
古琴聲起,一名文人晚輩端起酒碗一飲而盡,隨後鏡頭轉向嵇康形象的木偶上,只見他拿起手中的酒壺,為晚輩斟滿酒,一場“神秘對話”由此展開……這是24歲的泉州青年盧威鑫近期完成的作品《倆》的開頭。作品中他將泉州木偶戲與現代舞蹈融合,這一嘗試吸引了不少關注。他通過線上與義大利的師友們分享,也得到了他們的肯定。
近日,即將前往義大利學習的盧威鑫準備了一套作品集,他的整套作品都圍繞“閩南文化與身份認同”的主題展開創作,在作品集內都能找到閩南文化的元素,而作品《倆》便是其中的一件作品。
談起作品創作的靈感,盧威鑫認為,泉州木偶戲對於生長在泉州的他來說是一種十分熟悉的傳統表演形式。“作為當代年輕人,要勇於嘗試、勇於改變,而對每一位藝術從事者來說,不斷的嘗試也是非常重要的探索過程。再加上一直很喜歡嵇康,我就選擇了他作為自己的創作對象。”由於盧威鑫所學的是雕塑專業,對木偶戲和舞蹈都不甚瞭解,於是他找到了青年木偶戲演員黃江毅和泉州師範學院舞蹈編導專業的龍靜雯共同為劇碼編排。
“嵇康的角色形象在傳統木偶戲的演出裡是沒有的,意味著我們所有工作都需要從零開始。從木偶製作,再到制定腳本、動作編排、舞臺搭建、拍攝等,前後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盧威鑫說道。
對於盧威鑫和黃江毅來說,木偶的形象和製作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腳本創作和動作編排。黃江毅介紹,戲曲藝術的動作表現需要具體的情緒,而盧威鑫一開始的動作設想偏向抽象的表達,他們為此也進行了磨合。
“我們在演一個人物角色的時候,需要帶入情感,要去瞭解他的性格和心境,才能讓木偶動得有靈魂。”黃江毅介紹道,這次的創作與傳統的木偶劇有挺大的區別。為此,他也是下了不少功夫,查閱了大量資料,儘量讓木偶的每一個動作都能靠近人物形象。
然而,跨界融合對他們來說並非一帆風順。“在創作編排中,我們一直在進行嘗試,也不斷推翻之前的動作,考慮它們在影像中呈現出來的畫面。”龍靜雯說,有時候盧威鑫想像的動作在木偶表演中是無法呈現的,因此她和黃江毅會根據盧威鑫的想法編排出可行的表演動作。
人物動作的設計完成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因為影像的完成需要三個人之間極高的配合,這讓他們在拍攝的磨合上就用了近一周的時間。“雖然我之前也嘗試過用身體動作來做情緒化的表達,但在真正的拍攝過程中才感受到用身體表達出具體化的情緒之困難。”盧威鑫說道,其中有一個鏡頭他拍了四五十次。
在創作的一個多月內,他們幾乎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作品上。“我們一秒一秒地摳動作,嵇康的木偶還沒製作完成之前,我們就用其他木偶來代替進行彩排。”黃江毅說,直到拍攝的前一天他們才拿到組裝完成的木偶,而在木偶組裝的最後一天還進行了改動。為了影像中統一的視覺效果,把嵇康的髮髻顏色改成了灰白色。
“我們不需要告訴別人泉州的戲曲有多偉大,因為戲曲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脈絡。相較於文字的解釋,它更需要的是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是盧威鑫第一次在自己的創作中加入泉州戲曲的元素,也是第一次表演。而有趣的是,這也是龍靜雯第一次嘗試拍攝影像。雖然中途有很多碰撞,但最終的呈現他們都較為滿意。
作品完成後,盧威鑫通過視頻的形式與義大利的老師介紹了作品的文化背景,義大利的老師們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影像進行觀賞,從視覺形象上來感受東方文化。“老師們告訴我,這個作品具有很強的東方韻味。通過影像,他們也感受到了中國古代貴族文人的高古氣息。他們也對此很感興趣。”雖然影像作品的分享受到好評,但盧威鑫認為這還遠遠不夠:“它只是一個起點。”
在盧威鑫看來,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同時,這次的創作也讓他有機會認識了兩位頗有想法的朋友,對泉州木偶戲也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盧威鑫說道,等去到義大利後,有機會也會將作品分享給義大利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