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獅”話 | 看千獅千面 品“獅”情畫意

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以獅命名的縣級市,石獅的獅文化厚重多元,這裡不僅有石獅因而得名的隋朝石獅,更有大陸唯一一個以展示“獅”文化為主題的專題展覽——石獅市博物館的“閩台獅文化”展。
“閩台獅文化”是石獅市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這裡展出著來自海峽兩岸1000餘件年代不一、形態各異、材質多元的獅子,全面展示閩台兩岸源遠流長、一本同源的獅文化,是閩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宋代大型石獅雕像、明代臥式墓首獅、清代鎮館獅雕、清代磁灶窯醬釉“瓦將軍”、百余個清代陶質武士騎風獅爺陶俑群、民國磚雕風獅爺以及金門著名風獅爺陶藝製作大師王明宗贈送的四尊絕版“風獅爺”的珍品、“獅頭石舟”雕刻……展館內,千獅千面、面面不同,中華傳統文化和閩南建築藝術文化在此融合碰撞。
獅文化大觀園
“閩台獅文化”是石獅市博物館最早的展陳項目之一,1988年創館以來,該館便圍繞“閩台獅文化”主題,向海內外徵集獅文化藏品。2008年,石獅市博物館“閩台獅文化專題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並榮獲福建省第一屆博物館陳列展覽優秀獎。經過十多年的沉澱和發展,獅文化特色展品不斷增加,展覽館也從最初的100平方米,發展到近1000平方米。

年代不同、形態各異、用途迥異的獅子
走進該展館,仿佛走入獅子大觀園內,除了閩南各地常見的石雕獅子,還有木雕、磚雕、瓷器、陶器、紫砂、玉器、鐵器乃至書畫等形式、材質的獅子;年代從宋代、明代、清代、近代到現代;造型神態不同,或憨厚,或萌趣,或傲然,或嬉戲、或威武;姿態各異,或臥或坐或站,也有雙腳騰空呈撲狀;形態上,除了常見的單只獅,也有親子獅、對獅,有背上坐有武士的獅,還有雙面獅、三面獅等,非常有特色;從用途來看,從護路獅、鎮宅獅到看門獅、厝角獅、敬神燭臺獅、壓鼓獅、旗杆獅、八卦獅、船頭獅……不少藏品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在石獅市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李國宏精彩的介紹下,一隻隻靜靜或坐或臥或立的獅子,仿佛都“活”過來了,用它們身上的一刀一筆、一鑿一刻,講述了閩南文化的底蘊特色以及獅文化從海上絲綢之路傳播東南亞的經過。
獅子為百獸之王,自漢朝獅子來到中國之後,獅子就成為辟邪招福的瑞獸。在中原文化保留較為完整的閩南地區,建築、繪畫及雕塑等藝術門類上均可見獅子形象。閩南獅雕材質大多選用綠輝岩、花崗岩。造型千姿百態,風格圓柔秀美,富有動感;配飾繡球、如意、鈴鐺、葫蘆、祥雲、銅錢等吉祥圖案,象徵富貴、莊嚴、平安、吉祥。
“獅文化傳入閩南後,在當地聰慧的民間工匠的創造下,形成獨具一格的頗具地方文化韻味、富有動態變化的閩南獅雕造型風格。這些形式多樣的獅藏品,集中體現出中華文化寬容而融通的靈活一面。”李國宏說。
寄託安居樂業的美好嚮往

李國宏表示,儘管館藏的上千件獅文化藏品,形象千變萬化、材質不一而足、功能也多種多樣,但其信仰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是一致的,都寄託了人民對安居樂業的美好嚮往,其中,風獅爺文化便十分有代表性。

在“閩台獅文化”陳列館內,形態各異的“風獅爺”極具震撼力。尤其是一百餘個清代陶質武士騎風獅爺陶俑群,顯得非常氣派。
關於“風獅爺”的由來,閩台民間均認為與傳說中的“風神”和“瓦將軍”有關。閩南人相信,颱風、颶風、龍捲風等都是“風煞”作怪,而威武的“風獅爺”可以用來鎮風、止煞。
李國宏介紹說,“風獅爺”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石制風獅爺”,即用石頭雕刻而成的各種獅子形象,姿態各異,它們一般被安置在道路交叉路口,民間認為有制煞、辟邪的作用。在泉州民間有時為了增強“風獅爺”的威力,還在帶有獅子形象的石刻中再加“石敢當”三個字,其美好寄託也從辟邪擴展為除災招福、祈求平安、保護村落安寧。另一種常見類型是“土偶風獅爺”,形象包括騎獅(或騎怪獸)武士和單體獅子,一般為陶制,也有的是磚雕或體型較小的石雕等,這一類型的“風獅爺”主要位於屋頂、屋脊,甚至嵌入牆壁,其中在屋頂的以放在正廳的中脊上最多。因為舊時屋頂多覆有瓦片,故屋頂“風獅爺”又稱“瓦將軍”。
飄洋過海傳遞吉祥
泉州與台灣一衣帶水,血脈相連、文化同源,泉州是台灣同胞在大陸的主要祖籍地,隨著大量泉州人移居台灣,“風獅爺”的信仰民俗逐漸傳入金門、澎湖和台灣島內,發展為閩台獅文化一個獨特而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閩台文化交流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僅在金門一帶,就現存有風獅爺64尊,金門民眾對風獅爺的崇拜從明末清初開始興盛。據《金門縣誌》載:“明清時代,金門、大嶝經歷多次天災人禍,風沙茫茫,糧食絕收,島上居民生活極度艱苦,始於村頭巷尾設置‘風獅爺’,歲時節間,頂禮膜拜,終於風平沙息,化凶為吉,後來演成能鎮風、鎮厲鬼、鎮水煞、護風水、破路沖、驅邪、求財添丁、升官晉爵等無所不能之神物。”
風獅爺信仰在金門的傳播過程中,造型經過了從俯臥式、蹲坐式到直立式的轉變。人立狀風獅爺,是金門風獅爺有別于閩台其他地區風獅爺的最大特點,成為金門最鮮明的民俗代表作品。當地風獅爺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村落風獅爺”,一般安置於村落外緣的地面,體量龐大,最高的有3米多,材質多為石材,形態大多為單獅直立式,守護整個村落;另一種是“屋頂風獅爺”,大部分是以陶土塑造並燒制而成,形象以騎獅武士為主,也有少數為單獅形象。
在台灣安平、彰化、鹿港一帶古民居建築上也常見“風獅爺”。著名人類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星先生的研究表明,閩台兩地風獅爺製作形態一致,金門、澎湖、台南等地的一些風獅爺甚至直接由晉江磁灶窯生產。風獅爺信仰文化見證了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也見證了閩南民俗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除了漂洋過海到臺灣,根據國內外民俗學者、人類學學者共同研究的成果,受到大閩南區域文化圈的影響,以及華僑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特殊作用,日本沖繩、韓國濟州島、菲律賓呂宋島等地區均存在“風獅爺”信仰習俗。雖然它們有的被稱為“屋頂獅子”,有的被稱為“石頭爺爺”,且製作形態、安放位置各有不同,但其信仰文化的內涵,即用於辟邪、壓勝的特徵是一致的。

閩台民間常見的石敢當
兩岸交流以“獅”為媒

石獅市博物館“閩台獅文化”展覽自創辦以來,便自覺擔任起兩岸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十幾年來,在台灣、金門文化社團的大力支持下,其藏品日臻豐富,成為展示中華獅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金門著名風獅爺陶藝製作大師王明宗贈送的四尊絕版“風獅爺”珍品
2007年,利用閩台特有的“風獅爺”信仰文化,石獅市博物館與金門文化藝術采風協會、金門縣陶藝協會建立交流機制。金門風獅爺製作大師王明宗先生特地為石獅市博物館製作四尊絕版風獅爺,成為該館展覽珍品。

石獅市博物館鎮館之寶—清代石質獅雕(雄獅)

石獅市博物館鎮館之寶—清代石質獅雕(雌獅)

“閩台獅文化”展廳內,有一對清代精美的石獅雕像,是閩台獅文化交流的見證。2008年11月,石獅市博物館作為大陸第一家專門展示“閩台獅文化”的特色博物館,與台灣第一家私人“中華獅文化”博物館——宜蘭縣“河東堂獅子博物館”締結為閩台文化交流協作基地。河東堂獅子博物館館長高建文向石獅市博物館贈送了這對清代石獅雕像。

“閩台獅文化”展覽已成為兩岸溝通交流的平臺
2009年,石獅市博物館與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建立文化交流渠道。同年8月,應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邀請,石獅市博物館組團前往金門考察風獅爺信仰文化,並與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聯合舉辦“兩岸一家親·福建石獅金門族譜展”的活動,受到金門群眾的熱烈歡迎。
相關鏈接
這些特色藏品不要錯過
清代鎮館獅雕
花崗岩石質,雄雌雙獅,通高170釐米,雄獅開口、露牙、吐舌,前雙肢舉抱彩球;雌獅含唇、齜牙,表情含蓄,撫摸戲弄胸前幼獅。雙獅頸系金鈴,臂纏彩帶,左右對視,含情多姿。神形兼備,堪稱清代早期閩南獅雕的上乘之作,成為石獅市博物館鎮館之寶。
風獅四寶
2007年,金門縣風獅爺製作大師王明宗應邀為石獅市博物館量身訂制“風獅四寶”。王明宗歷任金門縣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金門縣陶藝協會理事長,被譽為“將原本具有民俗圖騰的風獅爺,推向藝術創作殿堂的第一人”。
獅頭石舟

獨具特色的“獅頭石舟”藏品
展館眾多藏品中,最令人驚奇的是一尊擺放在展館一端的“獅頭石舟”雕刻。長約五十釐米的石刻小舟兩側雕著浪花、水紋,石舟內有一個小孔,舟首還雕刻著一個獅頭。這個石雕或為清朝中期的作品,目前中國還未發現類似石雕的報導。
作者 黃寶陽/文 陳曉東/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