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59,267
中國之最》》泉州是中國唯一一個同時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項非遺代表作名錄(名冊)項目的城市
截至目前,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泉州占5項,而且是中國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三大項非遺代表作名錄(名冊)項目的城市。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珍貴財富,為更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於2004年加入《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共3個類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計畫、項目和活動(優秀實踐名冊)。
目前,中國以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法國與日本分別以23個項目和22個項目分列第二、三位。其中,中國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34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優秀實踐名冊1項,這一項,目前中國僅有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畫入選,泉州也因此成為中國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三大項非遺代表作名錄(名冊)的城市。
泉州5個項目及其入選時間分別是:2009年,南音和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同時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0年,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再次入選該名錄;2010年,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
南音傳承了中原雅樂遺韻,集萃了閩南曲藝精華,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等樂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個漢字符號記寫樂曲。現存的3000余首古曲譜,保留了自晉(265年至420年)起至清(1644年至1911年)歷代不同類別的曲目。音樂風格典雅細膩,其演唱形式、樂器形制、宮調旋律、曲目曲譜及記譜方式獨特,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
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源起可追溯至唐末,明清時已班社林立,並在千餘年的傳承裡,積累了700余出傳統劇目和300余支傳統曲牌唱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的操線功夫和完備的演出規制,極富感染力和地方特色。泉州提線木偶以其悠久的傳承史和在演出劇目、音樂唱腔、線功線規、造型製作工藝等方面的豐厚藝術積累,成為中國懸絲傀儡藝術當之無愧的珍稀範本。
源自泉州的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始于唐五代,是中原文化和閩南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憑藉著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佔據著閩南文化中古建築技藝的重要地位。泉州傳統建築的營造技巧常見於“皇宮起”大厝、“手巾寮”等。鯉城區的楊阿苗民居、南安蔡氏古民居、惠安傳統“皇宮起”大厝規制嚴謹、裝飾精巧,處處可見“風水”的應用,體現出了閩南建築文化的深厚內涵。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主要以樟木、松木、杉木為材料,採用榫接、艌縫等核心技藝,使船體結構牢固,艙與艙之間互相獨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結構形式,確保船隻在受損時仍能保持浮力,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這項技藝為宋元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宋以後,水密隔艙技術逐漸被世界各國的造船界所普遍採用,至今仍是船舶設計中重要的結構形式,泉州沿海地區尚保留有這種傳統的水密隔艙造船技術,對人類航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送王船”源于王爺信仰,廣泛流傳于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麻六甲沿海地區,泉郡富美宮“送王船”民俗歷史悠久,久負盛名。“送王船”儀式遵循迎王、造王船、豎燈篙、普度、送王船等程式,當焚化盛滿祭品的王船,任憑王船在海上隨風而去,儀俗結束,象徵著祛除瘟疫、災禍、邪祟,也傳遞著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
泉州是非遺大市,除了這5項世界級非遺名錄,泉州還有國家級非遺名錄36項,位列全國地級市前列。泉州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泉州歷來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傳承,官方和民間都積極推動非遺保護,鼓勵多樣性的保護方式,創新活態傳承,未來泉州將繼續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