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獅”話 | 文化雅宴 “獅”意盎然

近日,“匠·獅”百件福獅作品藝術聯展在泉州印記閩南文化驛站舉辦,展出關於獅元素的展品近150件,涵蓋石雕、印章、花燈、刻紙、版畫、金蒼繡、書畫等,活動內容形式多樣,種類豐富。主辦方表示,通過此次活動,希望人民群眾共同參與非遺保護,推動非遺保護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在這些作品中,你會發現,民間獅子主題的作品在創作和運用上頗為自由,富有生活意趣,貼近泉州老百姓生活,而作品的創作者和收藏者關於獅文化的那一份份情愫,則生動地體現了泉州的人文景觀、地域特色以及泉州人的精神風貌。

綠松石案頭獅,為文人雅士案頭必備之物。
泉州的獅,充滿生活氣息;泉州的獅,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在新時代,融合閩南文化元素的“福獅文化”既有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承載著人們對創造幸福生活的嚮往,也蘊涵著敢拼會贏、砥礪奮進的人文精神,被泉州人廣泛地傳承弘揚。
千姿百態 妙趣橫生
此次展覽活動現場的獅子主題作品並非千篇一律,有的石獅雕鑿抽象,不受約束,神態生動,令人過目難忘;有的姿態慵懶,神情憨然,讓人忍不住想撫摸逗玩;有的剛健威嚴如同勇士,讓人覺得充滿力量……這些獅子都表現了生活中最可愛、最生動的一種神韻。而50多件壽山石印章組成的“獅群”,可謂五彩繽紛,鮮活亮麗。

鎮宅臥獅
“你看閩南的這些石獅子都是‘看天獅’,它們的目光是不與人對視的。”此次福獅收藏者之一、泉州書畫藝術家王木泉表示,許多獅子形象是創作者按自己的審美理想創造的,往往活潑頑皮可愛。據他介紹,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徵,比較早的時候,老百姓也沒見過獅子,不知道獅子的模樣,只聽見說獅子長得和狗和貓有類似。明清之後,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獅子的構思精巧,刻畫細膩,動感較強,形態多變,裝飾華麗而煩瑣;傳統獅子形象上升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符號,在泉州,獅子藝術從佛龕神殿走入普通百姓生活,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太獅少獅、獅子滾繡球等具有象徵寓意題材廣泛應用在幾乎所有的民間美術品類中。
石獅子在閩南地區特別盛行。勤勞智慧的泉州人憑藉天然優質的山石資源和精湛的石雕技藝,讓石獅子雕塑技藝名揚天下。同時,獅文化也融入日常生活器皿中。

德化窯案頭獅

磁灶窯風獅爺
“你看這是香座,這是案頭獅,這是磁灶窯陶器、德化瓷器。”福獅收藏者之一、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莊勁松一一介紹道,泉州人對獅子都有種特別的情愫,喜歡將獅子圖案運用到生活用品中。莊勁松自幼生長於西街開元寺雙塔邊,從小就常在開元寺的石獅子旁邊玩耍、拍照,對石獅子有種特殊感情。所以,只要有機會,看到有代表性的石獅子,他都會買來收藏。他正在從泉州市區40歲—60歲年齡段的人手中,徵集關於他們在開元寺和石獅子合影的老照片,並選擇合適的時機,舉辦一個展覽供大家欣賞。
融入非遺 煥發生機
此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就是非遺技藝和藝術創作中,融入大量獅文化元素。

“獅頭銜劍”木版畫

其中,一張“獅頭銜劍”木版畫引人注意,圖以獅頭作正面,獸毛正張,雙目圓瞪,口銜七星劍,額頭印有八卦。以大紅、橘黃、翠綠等為主色,通過冷暖色的對比,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生動逼真,給人一種威懾之感。創作者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福州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木版年畫研究員、泉州華僑職校美術教師蔣志堅對於泉州木版年畫的興趣可以追溯幼時住在古厝裡貼著的老年畫,畫面上絢麗的色彩深深地吸引著他。表面上來看,閩南劍獅由獅面、劍、八卦或者“王”字組合而成,實質上是佛、道等多種文化相融合的產物。

獅元素在閩南傳統工藝金蒼繡上的運用
“獅子是隨著絲綢之路進來的,並漸漸融入泉州本土文化中”,泉州刻紙藝術創作者呂照明此次除了創作《獅子滾繡球》,寓意“時來運轉”,還創作了“石敢當”等出現在泉州民居、閩南古建築裡局部構件上的獅元素。刻紙製作技藝傳承人傅草藝也在“大福字”創作中融入了獅形象。金蒼繡技藝創作人吳心治更是在作品中繡上惟妙惟肖的獅子。
現場中,幾幅書畫作品更是令人忍俊不禁:鍾馗和獅子在一起放鬆、詼諧的模樣,讓人好奇這樣情景所要表達的意義。作者王木泉表示,該系列作品的名稱為《鍾馗半日閑》,他說,獅子在老百姓的心中,從某種意義跟鍾馗是一樣,如今世道太平,老百姓生活祥和安定,獅子也一直傳承著吉祥如意、平安祥和的寓意,所以他就逆思維創作,體現了泉州人良好的生活面貌。
貼近生活 傳承文化
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是閩南人設立在建築物的門或屋頂、村落的高臺等處的獅子像。
泉州古時流傳著這樣的習俗,有人家裡小孩因為長牙流口水,導致下巴長濕疹,就會帶孩子去拜古厝上的石獅子,並讓孩子親一下石獅子,以治療濕疹。莊勁松表示,這並不只是封建迷信,自己出生于古法藥香製作世家,他認為,可能是石獅子經過風化,表面形成了一些“石茸”,這些物質裡面存在活菌而起的作用,有些製藥人就採用上面的東西,用來敷傷口,治癒效果挺好。

鋪首上的獅子叼住門環,起到銜接門環的作用。

“獅子形象也常常用於泉州古厝門環,學名叫‘鋪首’。”王木泉指著展品中一對精緻的門環表示。所謂“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傳說中,在古代的時候,泉州人如果在外獲取功名或賺到了大錢,榮歸故里,都務必要在自己老家“置田地、起大厝”,不為其他,為的就是光宗耀祖。而對於一幢大厝來說,門就是整棟古厝厝主的臉面。工匠們利用鋪首上的獅子等猛獸的獠牙、舌頭叼住門環,起到銜接門環的作用,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這才是最巧妙的地方。從造型上看,門環上的造型多表現得威武猙獰,通常它們嘴裡含有劍,表情誇張,怒目圓瞪,以示保護家園之意。古厝濃縮了泉州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沉澱了古城豐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而古厝上的門環,則是一雙雙守望這座光明之城的明眸。

明代青石香座

獅文化在泉州,以一種更開放、多元的精神正在蓬勃生長,彰顯一種歷久彌新的城市精神。
作者 賴小玲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