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寶船尺度“懸案”有望解開?學者論證獲新依據

鄭和七下西洋,拉開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燦爛的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鄭和大號寶船的尺度,卻是國內外學術界一大“懸案”。日前,國內研究鄭和的專家趙志剛提出“新解”:《明史·鄭和傳》記載的“一丈”並非我們熟悉的3.33米,而是約1.7米,“鄭和大號寶船的長度約70米。”2018年,泉州海交館文博副研究館員胡曉偉就曾在國家級期刊《海交史研究》上發表論文提出,通過分析泉州東西塔所用度量單位“丈”,有必要以新角度看待鄭和寶船所用度量單位“丈”,他採用比較研究的方法,認為“一丈”約等於1.6米,據此換算,鄭和寶船長“四十四丈”為70.4米、寬“十八丈”為28.8米。鄭和大號寶船“懸案”,是否有望就此解開?
【懸案未決】
寶船尺度爭論不斷 國內外學術界分三派

1405年7月11日,明朝皇帝朱棣頒下詔書,讓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大航海序幕由此開啟。據記載,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航海規模之大,船隻及人數之多,足跡之廣,堪稱世界帆船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七下西洋在航海史上的意義毋庸置疑,但關於鄭和寶船的尺度,在國內外史學界、造船界卻爭論不斷。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建造了大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若按照今天的計量標準換算,鄭和大號寶船長為146米、寬為59米,堪比足球場大小。

“是否出現過如此巨型的木帆船,一直是鄭和下西洋研究的中心議題之一。”泉州海交館文博副研究館員胡曉偉介紹,鄭和寶船尺度的研究,自1904年梁啟超先生首倡,1947年管勁丞先生提出質疑,由此引發的爭議曠日持久,至今聚訟難解。
目前,寶船的研究結果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是維護派,相信文獻史料記載的正確性,推論鄭和大號寶船長度在100米以上,但對其木結構與工藝難以說清;一種是質疑派,認為以造船業而論,明初不可能造出長度在100米以上的寶船,但對其大尺度又難以從史籍給予絕對否定;第三種,有的認為鄭和寶船“即2000料船”,有的認為寶船系由四艘二千料組合而成的“連舫”(即並數船而成的大船),有的認為寶船尺度的記載很可能是後人的附會……
【學者研究】
以泉州東西塔為例 重新解讀古代計量單位
鄭和大號寶船究竟有多大?受各方爭論的啟發,胡曉偉認為,寶船尺度問題的關鍵在於對度量單位“丈”的解讀。帶著“古代‘一丈’在今天究竟是多少米?”這一疑問,他分析泉州東、西塔二塔尺度時發現,“若以通常所知的宋,或者明、清的營造尺度去解讀,會與石塔實際尺度相差甚遠”。
緣何有此結論?胡曉偉在其論文《鄭和寶船尺度新考——從泉州東西塔的尺度談起》中介紹,史料記載東塔高19.35丈、西塔高17.8丈,實際測量通高東塔48.27米、西塔45.06米,由此可算出:東塔1丈約等於2.49米,西塔1丈約等於2.53米。綜上,泉州東、西二塔所用度量單位“丈”,1丈約等於2.50米,與宋、元、明採用之天文尺(1尺=24.5釐米)基本吻合。

胡曉偉說,但通常所知的宋代或者明代、清代日常用尺(營造尺),即宋1丈=3.12米,明1丈=3.20米,清1丈=3.20米,“若以通常所知的宋或者明、清的營造尺度去解讀,會與實際尺度相差甚遠。同樣的道理,鄭和寶船的尺度,倘若就以明代的營造尺度去解讀,看似合理,可能造成誤讀。”

另外,胡曉偉還將鄭和寶船與明萬曆中荷蘭人木帆船、紅夷大炮的尺度進行比較研究,推導出三者所用度量單位1“丈”約等於1.6米。據此換算,鄭和大號寶船,長“四十四丈”為70.4米、寬“十八丈”為28.8米。“這樣的尺度是比較可信的。”胡曉偉說,鄭和寶船長70.4米、寬28.8米,在六百年前已屬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比明朝中後期最大“冊封舟”體量更大(長二十丈,寬六丈),其長、寬是明萬曆時期荷蘭人來東方的木帆船的1.5倍和3倍之多(中國船史專家辛元歐曾研究過,荷蘭東印度公司來東方的遠洋海船大型“匹那斯”長約45米)。此外,中國造船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楊槱先生曾指出,縱觀世界造船史,古代木帆船長度多不超出100米,排水量不超過4000噸;國外學者查理斯·E·吉布森則認為木船不能大於300英尺(91.4米),若超過這一尺寸,木船在結構上不安全。
【側面佐證】
南京船廠遺址出土舵杆 與寶船長度“對上了”

在研究鄭和寶船與明萬曆中荷蘭人木帆船、紅夷大炮的尺度時,胡曉偉在推導計算出這三者的度量單位1“丈”約等於1.6米時,他也曾疑惑明代為何存在這一尺度。“這個有待度量衡史學者深入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宋朝至明朝,有一種表示深度或長度的量詞——托,一托是成年人兩手伸直的長度,1托約等於1.6米。”胡曉偉說道。
有意思的是,據《揚子晚報》報導,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江蘇省鄭和研究會專家趙志剛,在翻看《被誤讀的遠行》(陳存仁著)一書時,書中有這樣一段記錄:“一次,我買到一部南洋方面出版的著作,名為《文心雕蟲》,名為雕蟲,大約是指雕蟲小技之意,其實頗有意義,不可以小技目之。書中記載,明代的尺,僅等於近世的半尺。”
趙志剛看到這句話時,“只覺一語點醒夢中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他也認為,關於大號鄭和寶船的尺寸爭論了這麼多年,沒想到竟然是計量標準出了問題,“《明史·鄭和傳》記載的‘一丈’,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約等於3.33米,而是約等於1.7米!”
據此換算,鄭和大號寶船的長度在70米左右,這也與南京寶船廠(創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系專為鄭和下西洋出訪各國所興建的大型官辦造船基地)遺址上發掘出土的多根長度在10米、11米長左右的舵杆“對上了”,“這個長度的舵杆,業界認為匹配的船隻長度應在70米左右!”

作者 張素萍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