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心市區承天巷深處有一座醒目小樓,門店LOGO為刺桐花,一層是赤子空間,二層是巴浪魚咖啡,是一個集時裝、咖啡、展覽、獨立出版、老式理髮為一體的複合空間。
它靜靜佇立著,迎來送往一批批本地人、慕名而來的遊客以及媒體。七年時間的“成長”,有人認為它已成為閩南當代文化版圖上的一個鮮明地標。主理人(即品牌的所有者、主要負責人)阿梅和丈夫亞三認為,赤子空間應當有一種從落地土壤中向外生長的生命力。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申遺前後,社會各界自發、自覺傳承弘揚泉州文化,阿梅便是其中一員,她和丈夫以自身之力,以赤子空間為載體,不斷“引進”當代藝術新風尚,向外“輸出”泉州多元文化。
问:近年來,多功能的複合空間在大城市不斷湧現,這是生活方式的新體驗,也是城市更新的趨勢之一。您為何選擇在泉州經營赤子空間?這幾年做了什麼使之如此受歡迎?
阿梅:2011年,我初次邂逅泉州,愜意徜徉於古城的大街小巷,印象最深刻的是西街的舊館驛,沒想到保留得那麼好,好感度飆升。加上我是在漳州海邊長大的孩子,後來到廈門發展,又到泉州定居,對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古城更有一種親切感。
泉州是一座自由、浪漫、俗而有力的城市,文化特別多元且包容,最打動我的是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模式。我想在千年古城裡做一些新的事兒,一些別人未曾開拓過的領域。我發現,泉州那時候的本土當代文化藝術氛圍欠缺了一些,希望赤子空間能成為泉州日常生活中的城市文化空間,我們想做的就是把當代美學、藝術、文化融入平凡而閃爍的日常生活中。
客觀講,赤子空間一開始有點“水土不服”,總結後推斷與日常生活不夠融合有關。為此,我們沉下來,融入周邊街頭巷尾生活,融入泉州底蘊深厚的文化當中。巴浪魚咖啡的“油條阿芙佳朵”,就是這種想法下的產物。為什麼是油條+咖啡?許多人問過我,這其實是一種沉浸式體驗街巷生活的自然衍生品,剛炸出來的油條蘸著咖啡,別有一種味道,很受歡迎。
空間內的一些裝飾,有許多泉州元素,如一樓的木頭書架,這是從石獅祥芝找到的,地上擱放的那些大小不一的石頭,也來自海邊,還有從船上拆下來的螺旋槳、惠安女的斗笠以及白海螺等等。多年過去了,它們看上去依舊是野性的,質感非常好,能夠凸顯我們的審美品位。那一把鐵鑄理髮椅是20個世紀60年代從上海引進的,原是巷尾理髮店師傅平日裡為社區居民理髮用的,2017年年初理髮店關張,我邀請師傅進駐赤子空間,繼續服務社區,只要有居民想理髮,提前預約下,就可以在這裡理髮了。
问:去年,泉州申遺成功。申遺前後,聽說您在這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主要是什麼?
阿梅:紮根泉州後,我慢慢愛上泉州。只有真正懂她的人,才能領會其價值。泉州的申遺之路歷經20年,許多人為之努力,我只是默默地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分享泉州的日常狀態,包括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幾年時間發出上萬條,確實受到不少人關注,有些人還慕名來泉州打卡、深度遊。這也側面說明,泉州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只不過需要更多的“廣而告之”。女兒出生後,我更加深度感受泉州,帶著她到西街、中山路、文廟廣場、小山叢竹、德濟門遺址等地探尋千年古城的肌理、建築文化、傳統文化,再把趣聞等“上網”。記得有一次,我們在中山路散步時,我發了一個微博:“中山路這些藍色的窗戶,怎麼這麼好看”,引發不少網友討論。
其實,我只是想為這座城市“走出去”盡點綿薄之力。2021年6月,赤子空間與深圳雅昌藝術圖書館合作策劃辦了“器物—家—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書展,分別從海上絲綢之路之絲綢史、陶瓷史、中外古地圖、文化遺跡、多元宗教、沿海文物、水下考古等角度,挑選中國、日本與歐洲的藝術圖書70多種。我們希望用書展的形式,助力泉州申遺。
赤子空間是“牆外紅”,長期跟外界保持良好的藝術交流。申遺成功之後,我希望把外面更多更好的空間、品牌、機構引進泉州,通過內外連接,更好地傳承泉州文化。今年6月18日,鯉城區新聞出版局、鯉城文投集團共同主辦了“Zayton Blues”,這是探索泉州海洋文化和城市精神的一個項目,也是泉州的首個文化藝術週末,我們邀請了深圳、廈門、泉州三地的文化藝術機構、藝術家、音樂人等共同參與。之後,還舉辦了“悠長夏日”“南國曼波·巷子即興live”“從莫爾斯貝港到泉州”等活動,希望與大家齊心協力,一點點創造文化藝術在本土城市的繁榮景象。
问:赤子空間的未來要怎麼走?是否依然堅持根植本土文化,對外宣傳推介泉州?
阿梅:赤子空間的每一個業態,終究是要走向專業化的。未來,我們希望堅守初心,依然把當代美學、藝術、文化融入平凡而閃爍的日常生活當中,做出更大型的文化藝術活動,包容更多群體,同時也將保持赤子空間的“窗口”功能,為古老而新美的刺桐城帶來時代與世界的風景,讓外來的人領略千年古城的豐盈活力,同時也繼續創新探索、向外“輸出”展示更豐富多元的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