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58,244 獅子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瑞獸,在工藝美術領域有著廣泛應用。不同的創作者,對獅文化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每一件獅文化相關作品背後,可能都有一段因緣故事,或是藏著某種奇妙構思。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不少年輕瓷壇新秀們創作的獅文化陶瓷作品,帶有當下時代印記及人文審美。 更靈動更有情感 一提到獅子,許多人腦海中立刻浮現雄獅威武兇猛的形象。但在德化青年瓷藝家陳德生的工作室,幾款不同規格造型的陶瓷獅子擺件,卻萌態十足,頗具親和力。其中一套對獅擺件的獅子耷拉著耳朵,萌萌的大眼睛,嘴巴張得很大,仿佛是在大笑,脖子上掛著鈴鐺,頭分別歪向一側,與對方深情凝視。雄獅子右腳下踩著繡球,雌獅左腳下則踩著一直倒地戲耍的小獅子。 對獅憨態可掬,採用3D打印技術生產。 對獅採用3D打印,上的是龍泉釉水。因體型較小,既可放在書桌櫃子上當擺件,也可放在茶几上泡茶的時候把玩,拿在手上手感輕重剛好、油潤光滑。 年輕,總喜歡不斷去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出生于1987年的陳德生,對德化陶瓷藝術創作有著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在傳統基礎上創作出一些創新作品。2009年,剛從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陶瓷大師班畢業不久的他,隻身前往北京闖蕩,接觸多樣的藝術形式,不斷豐富的藝術認知,讓他碰撞出了融古今文化與多元藝術情懷的個性化現代瓷藝作品風格。 雌獅子趴伏在地與小獅子逗玩 展櫃上一對體型較大名為《喜獅》的對獅做工精美、造型別致:雄獅子昂首挺胸,眼睛目視上方,兩隻後腿微蹲,兩隻前腿就像人的手一樣左右交叉,悠閒地趴在一顆大繡球上;雌獅子則呈半趴伏狀,頭與前腿緊貼著地面,後腿則直立,獅頭上還立著一隻憨態可掬的小獅子。“我是想通過這對雌雄對獅的體態,表現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諧共處的理念。”陳德生說,其他對獅作品中,雌獅多將小獅子踩在腳下,這套作品則一反常態創作,讓小獅子騎在雌獅頭頂,看起來也更具靈動感,更好地詮釋小獅子的調皮與雌獅子的母愛。 擬人化創作的萌獅擺件 平時空閒的時候,陳德生就喜歡以獅子為題材創作一些作品。“我不會拘泥于南獅、北獅的區別,而是更加注重如何通過體態的塑造來傳遞我想表達的情感和理念。”創作過程中,他喜歡運用簡化、擬人化的手法,賦予萌獅更多人的情感,讓其看起來更像人,讓旁人看到這件作品後能倍感親切,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甚至能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或是產生某種情感上的共鳴。 結合動漫設計 更新潮更具親和力 瓷獅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不止有獅型擺件一種。每個創作者的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特色獅子形象。在德化瓷壇後起之秀林似欽心中,舞獅一定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創作的獅文化作品,多是圍繞著一個小福娃和舞獅獅頭展開,以此創作了《好日子》《萬事大吉》《百事可樂》《生日快樂》等一系列作品。 作品《百事可樂》 “這個獅頭是南方傳統民俗中舞獅的獅頭。”林似欽說,閩南地區每逢重大節慶都會有舞獅的習俗,他對舞獅的印象非常深刻。大概十年前的一個春節,他回老家參加先祖的祭拜儀式。儀式上有個舞獅的表演節目,一下子啟動了他關於兒時的種種記憶。他就用瓷土捏出了一個小樣,感覺很有意思,於是不斷地進行優化,創作出了第一個獅文化的作品《好日子》。 作品《好日子》(林似欽 供圖) 整件作品表現的就是舞獅的場景:一個小福娃笑顏逐開,雙手舉起獅子頭。巧妙的是獅身後部,還有一個小福娃藏在裡面,匍匐在地僅露一腿,表示二人配合,歡樂舞獅,萌態十足。2017年,作品《好日子》入選中國國家博物館“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德化白瓷藝術展”並被國博收藏。2020年,作品《好日子》入選第十屆(上海)國際傳統藝術邀請展並被上海藝術品博物館收藏。 作品《生日快樂》(林似欽 供圖) 作品《萬事大吉》(林似欽 供圖) 而《萬事大吉》作品靈感來自有“漢代第一俑”之稱的擊鼓說唱俑,作品中小福娃設計成泉州民俗拍胸舞的舞者形象,又有木偶的神韻,左手舉著獅頭,右手比一勝利手勢。《生日快樂》為蛋糕造型,藍印花布底座上的蛋糕也是一個獅頭,佈滿了厚厚的奶油,獅頭上是另一小獅頭,嘴含金幣,小獅頭上一歡快小福娃快樂玩耍。 在對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挖掘中,林似欽注意到中國的喜文化。古人有“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四喜詩》。林似欽對此進行了衍生和拓展,創作了陶瓷作品《四喜》,延續他一貫的孩童與獅子元素。胖乎乎的小福娃,一個手中拿著獅子頭,一個戴著獅頭帽嘴咬鈴鐺,憨態可掬,活潑可愛。最近,他依然延續這一獅子主題,正在創作一件名為《晚安》的作品。作品中,一位吸著奶嘴、頭戴獅頭的小福娃趴在一件獅紋枕上,安詳地酣睡著。 在林似欽看來,太過於傳統的東西,年輕人不一定會喜歡,但加入新元素,年輕人就會去瞭解。“我一開始就想做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所以最後選擇小福娃和舞獅這兩種元素。以前很多藝術家創作的瓷獅作品比較偏靜態,我想做成比較動態的東西。”出生於1988年的他大學專業學的是動漫設計。他創作這些獅子作品,視覺造型都脫胎于傳統造型藝術,但通過小福娃的演繹,動漫的“深描”,使得傳統民俗文化更具有親和力,更具有心靈貼近感,讓人產生更多的共鳴,喚醒更多的文化記憶。 融入喜慶文化 更具喜感更憨萌 在許多正式的場合,獅子的造型都相對比較威嚴,有鎮宅、辟邪的寓意。而德化許多青年藝術家創作的瓷獅擺件,更多地將其與喜慶文化相結合,顯露出獨特的憨萌喜感,亦稱之為“喜獅”或“萌獅”。 抽象型瓷獅(左)與獅型香插 在青年瓷藝人蘇達芳的工作室內,有七八種不同形態的“萌獅”。“這些有的是我自己獨立創作,有的是泉州市區或者其他地方一些文創公司或設計師自己創作後,我再幫他們依據陶瓷材質的特性進行方案完善。”蘇達芳笑著說。出生於1989年的他是惠安人,後來到德化求學,學習雕塑。兩年前他自己成立工作室。在其工作室內,一款對獅形象看起來有點像閩南的風獅爺,蹲坐在四方臺上,形態較為抽象化,胸前懸掛著鈴鐺。另一件瓷獅作品是香插,一個頭頂著大獅頭、雙目微閉的孩童雙腿盤坐在地,仿佛在靜心參禪打坐,雙手交合處設計了一個小孔用來插香,造型獨具特色且禪意十足。“這是一位設計師創作的作品,放在我們這邊生產。”蘇達芳說,“獅”“香”結合,諧音“思鄉”,用以表現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 齜牙咧嘴的萌獅香插 “獅子作品的表現形式很多樣,有些擺件看起來很簡單、很抽象,有的則是看到古人創作的一些作品,突然來了靈感,在前人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蘇達芳說。現場就有一對萌獅香插與眾不同,簡化的形象中重點突出了眼睛和嘴巴部位的刻畫,突出的雙眼,好像被灌進了大風的嘴巴張得很大,露出一排整齊的牙齒,看起來十分喜感。 獅子耳朵呈海螺狀,寓意平安。 惠安的石雕聞名遐邇,其中有許多與獅有關的石雕,尤其是石獅子。作為惠安人,蘇達芳對此再熟悉不過。他就借鑒石雕獅子一些手法,創作了獨具海邊特色的瓷獅擺件。“最特色的地方是,我將獅子的耳朵設計成海螺狀,賦予獅子能聽到出海漁民聲音的寓意,既有漁民出海平安歸來的願望,也借此向在家的親人報平安。”他說。 在蘇達芳看來,很多人創作獅文化作品的初衷,往往更多地想要表達一種平安喜樂的正能量以及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這種美好事物和文化是相通的,本身就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在千百年間不斷傳承,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中發展創新,生生不息。未來,他也相信會有更多優秀的獅文化作品不斷被創作出來,獲得人們的喜愛。 作者 許文龍 陳小陽 文/圖(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