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時值末伏,北京市北郊山脊上,箭扣長城的兩個修繕段施工正酣。位於箭扣長城西面的「西大墻」是箭扣長城第四期修繕工程所在地,長達1678米的墻體上坐落著8個敵臺。按計劃第四期修繕工程將於10月底完工,目前工程已完成約70%。
長城修繕依然堅持「最小干預、修舊如舊」原則,儘量用老磚、循古法,在保證長城本體安全的前提下,保留長城的「舊」,這已是近年來北京市修繕長城的成熟經驗。
「西大墻」東南方向、長約486米(141至145號敵臺)的墻體上正在開展一場「研究性修繕」。與一般性修繕工程不同,研究性修繕不僅要排險、加固,還要通過考古、建築、材料、施工技術、植物等多學科合作,研究長城本體的演變過程、病害成因、賦存環境等。在現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尚珩指著145號敵臺一處坍塌的墻體說:「殘貌本就是長城古遺跡文化的一部分,我們選擇保留這種坍塌狀態而不去復原,讓更多人了解墻體的病害根源和倒塌時序。」
自2021年起,北京市把長城保護工作的重心由長城一般性保護工程向研究性修繕項目轉變,這是一次對長城保護修繕的新探索。通過前期考古,箭扣長城的研究性修繕已完成145、144、143號敵臺的發掘工作。文保人員明確了敵臺的建築形制、工程做法,首次發現敵臺內部的明代火炕、灶址等生活設施遺跡,還出土了明代石碑、瓦當、武器等文物,有助於了解古代戍邊將士的生活,為後續修繕方案提供設計依據。
箭扣長城修繕項目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的重點項目。目前,總長約10公里的箭扣長城已完成和正在修繕的段落已達5公里。經國家文物局同意,全國首個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於2020年9月在箭扣長城腳下掛牌成立,對全國長城保護工作起到了示範推動效果。
科技賦能長城保護
【本報綜合報導】在此間舉行的2022北京長城文化節上,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介紹,近年來,北京將考古發掘引入長城保護修繕,運用數字科技賦能長城保護,為長城本體保護、長城價值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徑。
陳名傑說,2021年,延慶區柳溝段長城修繕成為首個引入長城考古的搶險工程。明確了明代長城敵臺的建築規制與工程做法,明確了敵臺和長城牆體營建時間的承接關係。
「以前遇到長城坍塌的磚牆,施工人員或許會把它們清除,但是現在因為引入考古發掘,專家可以從中讀出來自歷史的信息,為後續開展長城搶險加固工作提供重要的設計借鑒和保護依據。」陳名傑說。
據介紹,2022年,北京市分別開展了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懷柔區箭扣段長城考古發掘工作,確定了長城敵臺地基做法、建築形制,呈現牆體衰敗過程。懷柔區箭扣段長城考古首次在北京長城的敵臺頂部發現明代火炕和灶址等生活設施遺跡,還出土了鍋、盤、碗、剪刀、鏟子等生活用具,復原了明代戍邊將士日常生活。考古中發現的兩塊石碑,明確記載了敵臺修建於萬曆十二年,牆體修建於萬曆二十五年的建造史實,表明單體建築的修建早於長城牆體,實證了不同時期長城防禦體系的樣貌和演變,極大豐富了箭扣長城的文化內涵。
「近年來,北京積極探索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打造『雲遊長城』系列成果,用戶通過手機就能『穿越』到長城,在線體驗『爬長城』和『修長城』。在箭扣長城修繕中,我們嘗試利用數字化技術、智能傳感器等新技術監測長城本體及周邊環境,改變以往依靠傳統人工巡視的監測方式。」陳名傑說。
據悉,北京長城沿線六區共有備案博物館近30家,延慶區的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預計2025年底完工。古北口長城抗戰紀念館、居庸關長城博物館等北京長城沿線各區博物館將開展聯動,以更高的展陳水平促進長城文化傳播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