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58,787 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薈萃了約10萬件從晉唐到近現代遺存的泉州傳統建築史料和實物,濃縮了泉州深厚的建築文化。這其中,館藏超過200只的石獅,更是集中體現了閩南傳統建築中重要構件——石獅雕刻的特色。 不同朝代的石獅 這些館藏的石獅,有蹲獅、走獅、坐獅、臥獅,千姿百態,形象不一,獅身柔潤靈秀,形象含蓄多情,具有南獅典型的藝術特色。 館藏墓前獅 尤為珍貴的是館藏的原置於南安三都(今屬豐州鎮)萬衣嶺下五代閩王王審知女、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夫人王氏墓前的石獅。 師承中原 又獨具閩南特色 在泉州市博物館內,有一個特別的博物館,鮮為人知,這便是創辦於2000年的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是泉州市為保護和搶救閩南傳統建築、挖掘和弘揚閩南傳統建築文化而創建的。據該館負責人李建強介紹,近年來,泉州在城市建設發展的同時,也致力於閩南傳統建築文化的保護和發掘,做了大量工作。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目前收藏較有價值的閩南建築構件多達10余萬件,是中國第一家展示一個地區傳統建築的專業博物館。 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露天廣場擺放著形態各異的石獅 在泉州市博物館展廳通往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的露天廣場上,道路兩側及廣場兩側,或蹲或立或臥著上百隻各式各樣的石獅,猶如威風凜凜的獅陣,列隊迎接前來參觀的遊客。經過千百年歲月的洗禮,它們顏色不一,有的甚至已經斑駁得看不出本來的面目,但仍能感受出它們“獅”的氣質,或威武,或萌趣,或嚴肅。 神情活潑的石獅 原南建築博物館工作人員、現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文博館員黃必應介紹說,石獅形象始于東漢時期,主要被置於帝王陵墓前以辟邪護墓,體態高大威猛,神態飄逸。魏晉時期,由於佛教的盛行,石獅開始廣泛應用於寺廟大門作鎮獸之用。後來石獅逐漸成為瑞獸,廣泛應用於柱礎、欄杆、橋樑、門枕石、屋頂等建築裝飾中。隨著文化的傳播,石獅雕刻藝術也逐漸傳播到閩南地區,閩南地區的石獅師承于中原地區,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深受閩南地區區域文化的影響。 宋獅子蓮花座 泉州地區石獅雕刻藝術具有南派石獅典型的藝術特徵,獅身柔潤靈秀,形態含蓄多情,一般頭部碩大、腿細短,腦凸鼻凹,耳部多呈卷葉型,類似犬耳,口部張開,裸露尖牙利齒。有的前肢雙舉,有的單抬一足,或蹲踞,或騰躍。 明以後泉州的石獅雕刻作品,大多舞著彩帶,身軀扭動,富有變化。雄獅或抱或腳踩繡球,雌獅旁立幼獅。身軀渾圓厚實,一般披有分組狀長毛,尾如扇背卷。體態結構變化多端,鬃毛呈卷披狀,變化多樣,特別是頜下鬃毛更具裝飾性,加上彩帶繡球變化多端,有裝飾華麗典雅的美感,整體給人以親切而含情的感覺。 三大類型石獅居多 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館藏的200余件石獅中,主要有門獅、“風獅爺”及望柱獅等幾種類型,這幾個類型的石獅,也是閩南傳統建築中最常見的石獅種類。 門獅一般放置於寺廟、宗祠門口兩側,呈對稱擺放,左邊為“獅子滾繡球”,右側為“太獅少獅”。“獅子滾繡球”為雄獅,前爪下有一個圓形繡球,頭部看向左側。“太獅少獅”為雌獅,前爪下雕有幼獅,頭部看向右側。“獅子滾繡球”“太獅少獅”頭部左右相互呼應,互相對望,看向大門中軸線。 萌趣可愛的門獅 黃必應介紹說,閩南地區的門獅多乖巧憨厚,耳部耷拉著,鼻部大,嘴部張開弧度大,頸部的鬃毛捲曲順滑。多採用蹲立式,扭頭捏腰,顧盼多姿,有很強的動態感。這與北方門獅有很大的區別,北方門獅多蹲坐而立,頭部或眼神正視前方,顯得端莊穩重。 閩南的鄉間、村落中,“風獅爺”也是一個親切的存在。閩南地區地處臺灣海峽西岸,海峽峽管風大且常年盛行西北、東南季風,常年多風沙,獅子作為百獸之王,威嚴肅穆的形象被賦予辟邪招福的寓意,寄託了民眾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因此,在閩南民居的門或屋頂、村落的高臺等處,常設立“風獅爺”以鎮之,一般單只蹲立於街頭巷尾。 相比于其他石獅雕刻,整體而言,“風獅爺”的精華在其頭部,尤其是臉部,較顯著的共同特徵是圓眼凸出、鼻頭寬闊、大嘴齜咧,甚至與頭等寬,露出尖牙利齒,有的嘴角誇大成二凹洞,顯得威嚴肅立。閩南“風獅爺”有蹲踞式和直立兩大類,一般蹲踞式為較早期,後期基本以直立為主。 中國古代大型建築物及橋樑周圍往往有石欄杆圍繞,而連接石欄杆的石柱就叫望柱。望柱的頭部常雕飾有獅、龍、鳳、猴等動物形象,其中,人們最喜歡的還是採用獅子形象,稱其為“望柱獅”。最著名的如盧溝橋上的望柱獅,不僅數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藏有數量不少的望柱獅,這些石獅神情活潑,有的幼獅攀附在雌獅上,有的蜷伏在母獅的腳下,神態活潑可掬,雄獅則胸肌飽滿,肱股筋肉突起,後肢盤曲,張口怒目,神態各異。 閩南文化內涵的集中體現 從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館藏的眾多石雕獅子可以看出,閩南民間石獅雕刻藝術深受閩南地區區域文化影響,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 石獅是閩南傳統建築重要構件,衙署、寺廟、殿宇、橋樑、民居、墓葬等處都有安置。 黃必應表示,閩南石獅雕刻藝術其中一個重要的文化內涵體現為對民間信仰的崇信。早期的石獅被作為鎮墓神獸,而後,石獅被當作祈福鎮宅、辟邪禦凶的吉祥之物。民間信仰的開放性與雜糅多元性也讓閩南地區的石獅形式更加多元,突破傳統雕刻技藝,顯得千姿百態、形態萬千。 獨具閩南特色的石獅 同時,石獅雕刻藝術也體現出閩南傳統的家庭觀念。閩南地區的住宅前門獅,左側為雄獅“獅子滾繡球”,右側為雌獅“太獅少獅”,兩隻獅子互相對望,和諧統一,這是閩南家庭結構的真實寫照。 雙獅戲球 此外,還體現出中國古代封建等級觀念。黃必應介紹說,石獅作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歷史發展演變中也被賦予了等級性,古代石獅頭上的螺髻數量是等級高低的重要標誌。按規制,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員才能擺放門獅,而門獅頭上螺髻數量則代表官位高低。一品官員的府邸門前的守門獅,可以刻十三個螺髻,亦稱“十三太保”。官員品級每下降一等,門獅頭上的螺髻就要減少一個,這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在古代閩南民間,石獅的大小、造型不同,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是財富與權貴的顯現,是財富權勢自我標榜的一種方式。 館藏留從效夫人墓前獅 在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內,有一個專門展示館藏石獅精品的角落,數十隻不同年代、形態各異的石獅在此彙聚,造型、神態獨具特色,吸引了不少參訪者的目光。其中,最為珍貴的是五代王審知女、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夫人王氏墓前石獅,為泉州地區現存最早的石獅。 留從效夫人墓前獅(黃晶 攝) 這尊原置於留從效夫人王氏墓(“皇姑墓”)前的石獅,雖經一千多年的歲月磨礪、風雨侵蝕,獅頭部分已有些模糊,但依舊凝重雄偉,氣度不凡。 當然,除了石獅,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中還收藏有眾多其他材質的獅藏品,如木雕獅、泥塑獅、琉璃獅、陶獅、磚獅等,有興趣的市民遊客,可走進該館,近距離欣賞。 作者 黃寶陽/文 陳小陽/圖(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