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中國看泉州】安平橋:古代“基建狂魔”炫技之作

8月底,中國首條跨海高鐵新建福(州)廈(門)鐵路全線鋪軌貫通,網友紛紛點贊評論:“大國工程”“基建狂魔上新”“人類技術天花板”。
你知道嗎?在古代泉州也有這樣一座橋,它堪稱是古代“基建狂魔”的炫技之作。
坐擁“天下無橋長此橋”的頭銜,無橋可敵。
花式炫技,明明是一座橋卻採用三種橋墩式樣。
45000立方米石材打造,卻不使用任何現代化設備。
這就是位於晉江市安海鎮西畔的安平橋。
安平橋是晉江安海通往南安水頭鎮的一座梁式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為古代世界上最長的石橋,也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橋。
2022年5月19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古鎮(四)》特種郵票一套4枚。其中一枚郵票圖案名稱為福建晉江安海鎮。這是安海鎮首次登上“國家名片”,入選郵票圖稿主視圖之一正是安平橋。
安平橋究竟有何魅力?能在眾多古跡中脫穎而出?
創造多個世界之最
據介紹世界名橋的相關資料顯示,安平橋有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最長的石橋、世界用石料量最大的石橋、世界上唯一的在一條長橋上因水勢不同而採用三種不同橋墩的古橋。
宋時,由於泉州海交貿易發展的需要大量建築橋樑。跨海大橋的建造,不僅需要財力物力,還得有建橋技術為支撐。

聽潮樓歷史悠久
安平橋的橋體橫跨東西走向,是花崗岩石料構築的梁式石橋,全長2255米,約5華里,因此俗稱五裡橋。

白塔位於安平橋橋頭附近,是古代船舶近岸航行的航標。
安平橋有疏水道362孔,橋墩361座,橋板2308條,整個工程包括橋欄、橋臺及附屬建築等需石材45000立方米。
這樣浩大的工程,在宋代沒有現代化設備的情況下,巨石是如何開採,如何搬運,又是如何架設成功的呢?
安平橋的建造吸取了洛陽橋的建橋方法,又有所創新。運用“睡木沉基”的方法,在漲潮時用船運載石板,浮架於橋墩之上,待潮汐慢慢下退,大塊石橋板再橫放在橋墩的上面。
橋完工後,利用橋墩養殖牡蠣,待牡蠣長成後其外殼嵌包著橋墩,這樣可減少海浪的沖刷和外表風化。
這是在海洋貿易帶動的大量橋樑建造實踐中,自然而然地積累、發展出的先進築基建橋技術。
安平橋橋墩築成長方形、單尖船形、雙尖船形三種式樣。

護橋石將軍披甲執劍
由於港道有深有淺,水流有緩有急,設計者因地制宜,根據海潮洪水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設置橋墩的位置和形狀,在水流緩慢的淺水域裡築長方形墩,在水流湍急的水域裡築雙頭尖的船形。

船形橋墩減緩水流衝擊
可見,智慧的閩南人在當時就能巧妙運用潮汐漲落規律,區別不同部位,採取形態各異的橋墩結構,以緩和水流衝擊。
這樣高超的造橋技術,使得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在《安平橋》文中也讚歎:“這在世界古橋中,恐怕是唯一的。”
 
圍繞安平橋的世代接力
安海地處晉江與南安的交界處,扼晉江、南安水陸要衝,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商貿重鎮。
當時,安海港海交貿易非常繁榮。橋未建時,專靠舟渡。
然而,當時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兩岸的海浪水急,洶湧澎湃。船渡的艱難,嚴重影響港區貨物的吞吐,制約了當地交通、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於是,當地民眾都有一個心願:修建一座跨海橋樑。
可要在萬頃波濤上架設這麼長的海橋,如此浩大的工程,在當時無疑是一件天大的難事。
據明《八閩通志·卷十八》載:“安平橋在石井鎮(今安海),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議為石橋,鎮人黃護及僧智淵各施萬緡為之倡。”
牽頭人、捐資倡導者都有了,在這樣的情形下,安海的殷實商人也群起應之,紛紛捐款用於造橋。難得的是,往來于安平商圈的外地商人也積極捐款。
安平橋從創建至今,無不體現出了安海人的合力、慈善和大愛。
據《安海志》載,造橋工程完成過半,主持人和募捐人先後離世,工程被迫中斷。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郡守趙令衿因士民之請,再集資成之。
通過多人多年與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合力修建,安平橋終於在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告竣。
通橋之後,險惡的海灣渡口變成坦途,與泉州內陸腹地緊密相連,可謂四通八達。
八百多年來,在山洪、潮水、颱風、地震等自然力的侵襲及人為的破壞下,安平橋能夠確保暢通並一直保存至今,經常性的修繕是必不可少的。
據載,從明永樂二年(1404年)到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共482年間,共有17次重修。這些修繕讓安平橋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名人與名橋

安平橋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1961年成為中國第一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無數先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安平橋這一偉大工程。古往今來,眾多名人大家也被安平橋的偉大所吸引。

儒學大師朱熹曾途經安海,遊覽過安平橋的兩岸絕佳風光。
1938年,弘一法師應安海水心亭豐德法師之請,從漳州經同安梵天寺來到安海,住安平橋頭的水心亭,居住在這斗室中,並提筆命名斗室為“澄渟院”,意為“心清淨如水”。

安平橋水心亭
現在,澄渟院門前的對聯“如來境界無有邊際,普賢身相猶如虛空”,就出自弘一法師之手。
1962年11月,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一行用一個月時間在福建視察,並為《鄭成功》電影劇本的創作搜集資料。
郭沫若等驅車到安平橋,寫下了一首《七律·詠五裡橋》,“五裡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縱全消。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複台詩意誰能識,開闢荊榛第一條。”
淩波臥虹,飛架碧濤,安平橋宛如一條玉龍橫亙于碧波蕩漾的海灣上,左接安海,右連水頭。
在那個以“舟橋水路”為主導的年代,在商貿流通領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古代泉州港海上絲綢之路一個重要端口,有其光輝燦爛引以為傲的昨天。
今天,安平橋是海內外安海人的鄉愁寄託,更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2個代表性遺產點之一,訴說著泉州人引以為傲的精神與智慧……
來源 新福建 晉江經濟報
作者 吳培文/文 陳英傑/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