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58,621 在傳統文化具象裡,石獅子通常是成雙成對出現,雄獅居左腳踩繡球,雌獅居右懷抱幼獅。這種陰陽共生、剛柔並濟的秉性,正與愛拼敢贏、重情向善並存的泉州城市品格,交相輝映。 美女與野獸:剛柔相宜 一個人的善行 泉州市區的王先生不僅是獅文化的收藏者,也是慈善的踐行者。他的善心既得自于泉州悠久慈善傳統的滋養,也源於從小受到家庭的薰陶。 石獅子母子情深 他的祖母一生坎坷,28歲守寡,但她歷經苦難,依然保持善良之心。王先生記得,小時候常把陶瓷蓋當作容器,幫祖母將羚羊角、犀牛角和著井水磨出乳白色藥湯,送給患病的村民,在那個醫療條件匱乏的年代,這些家人從海外寄回的貴重藥材,有時甚至成了救命的“仙草”。因子女下南洋而家道改善後,他的祖母還常煮一大鍋美食分送給家貧的鄉鄰。 礦物彩木雕母獅威而有愛 先輩的樂善好施在王先生的記憶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但往事仍歷歷在目、感人至深——他的父親臨終之際,念念不忘的是進村道路只修到一半,囑咐子女和村裡賢達務必要把路修好,他一生打拼積累的財富,大都用在了村裡的公益事業,特別是修繕村裡的小學。 耳濡目染之下,王先生也十分熱心公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資助過多個貧困家庭的孩子,並將一個7歲的孤兒從安溪接回家中撫養,直至她大學畢業嫁人生子。剛把她帶到泉州時,由於體質不好,王先生與愛人時常帶孩子到兒童醫院就醫,與醫生都混成了熟人。兩人精心調養之下,孩子得以健康成長。養大一個孩子,有一定金錢可以辦到,可教育好孩子,卻並非易事。他將孩子視若己出,儘量為她創造好的學習條件,教她做家務,學習為人處世;為了讓這個從沒見過電腦的小孩增長見識,帶她到北京上海等地旅遊;為了讓她能不忘本,還定期帶她回家鄉看望尚在的親人。 一個小故事,讓人體會出他的用心,有一次夫妻倆帶孩子到外地過年,為了改變她過於看重錢財的習慣,也為了讓她學會正確對待金錢,王先生交給她數百元錢,並交代一定在幾天內花完。最後,小女孩用錢給他們和老家的長輩買了紀念品。從中可以看出,輕錢財重情義的教育,在孩子身上悄然產生了影響。另一個王先生曾帶回家撫養過一段時間、並儘量資助過的孩子,因為叛逆期斷了聯繫,多年後輾轉再次聯繫上王先生時,淚眼相對。這位曾經叛逆的孩子,此時已是一家公司的財務人員,原來幾經波折之後,她靠自己的努力自考大學文憑。或許,正是王先生重情義的教育讓她“浪子回頭”。 黃楊木臥獅相親相愛 從祖輩到王先生,再到受資助的孩子,重情向善的精神薪火相傳。而這不正與獅文化中仁慈俠義精神相契合嗎? 一座城的大愛 王先生的善舉,在大愛之城泉州,並不鮮見,而是一種普遍的存在。 木雕對獅的開心一刻 平日裡,人們不難在泉州看到,遍及街頭的免費奉茶、共享冰箱、免費饅頭店、便民志願隊……而東南公益正是這些社會公益機構中的優秀代表。 今年夏日出現罕見的連續高溫天氣,就在炎炎夏日之下,東南公益“愛心冰櫃免費奉水”行動也加大了送水力度,積極開展“愛心送水·助力創城”活動,向高溫下仍堅守工作崗位的環衛工人、交警、文明宣導志願者送去500箱礦泉水,進一步助力文明城市創建。 而在今年的抗擊疫情中,東南公益踐行和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先後開展了“愛心送餐”“愛心送藥”“愛心送菜”以及防疫物資配送等系列志願服務,組織志願者1600人次,服務一線防疫人員和市民38.9萬人次。為百姓獻愛心、送福音,東南公益志願隊也因此而被授予“福獅志願隊”稱號。 獵槍火藥盒鑲嵌的對獅威而萌 東南公益是由泉州晚報社旗下的東南早報所註冊並組織的,福建省主管部門曾經這樣高度評價東南早報:在省內媒體中,關注慈善、報導慈善、推動慈善,用力最多,成效最顯著。這無疑是因為,東南早報以主流媒體的擔當精神來推動公益事業,以傳媒溝通社會的優勢來搭建公益平臺,在這個平臺之上,來自泉州社會各個角落的愛心得以彙聚,又流向需要的地方。東南公益每年都開展送溫暖行動、捐資助學等一系列活動,參與其中的,既有公職人員、中學的師生,也有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他們來自泉州的各個角落。 正因如此,東南公益身上有兩個標籤值得關注,一是“福獅志願隊”,象徵著如獅子般團結協作、無私奉獻;二是“公益聯盟”,闡釋著遍佈泉州城的大愛精神。而這兩種標籤在同一個公益組織身上出現,生動說明了,泉州慈善文化與獅文化的交融共生。 一種文化的傳承 這幾年,慈善榜的風頭蓋過富豪榜,為人所津津樂道。泉州曾有11位企業家同時登上福布斯中國慈善榜,占全國的11%,成為名副其實的慈善之城。在泉州,慈善何以成為風尚?有何特色? 木雕鎦金對獅思想深邃 先看個案例。今年1月12日,達利集團繼續拿出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作為愛心敬老金,發放給惠安部分村鎮60歲以上、沒有退休金的老年朋友,從2010年至今,達利集團的愛心敬老金已經連續發放13年,累計發放的金額超過1億元,惠及老年人超過10萬人次。 再答個問題。10億元要怎麼捐?如此巨大的金額,中國的企業家大都會捐給著名大學等機構,既做了慈善,也在全國範圍內贏得更大的聲望。可達利集團卻用10億元,低調地在家鄉建了一所現代化的中學。 有這樣一個現象,泉州企業家十分看重對家鄉的情義,真正踐行了慈善從身邊做起。黃仲咸等老一輩華僑生活儉樸卻將畢生財富投入家鄉的教育與衛生事業中,著名企業家許連捷在父親做壽時向晉江慈善總會捐款近億元,達利集團連續13年給惠安的老人發錢,安踏集團丁氏家族在孩子婚禮上現場捐款一億元……從這些企業家身上可以看出,他們不管走得多遠,始終不忘、念茲在茲的是自己的家鄉。因為,對家鄉的情義是他們取得成就的動力,獲得成功之後,更始終不忘鄉情不忘本。 古人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從身邊做起,及時行善,才是慈善的本義。泉州人堅持慈善從身邊做起,隨著能力的提高,由親友延展到家鄉,進而“兼濟天下”,這樣的理念絕佳地詮釋了慈善的本義。 紮根于傳統文化,養育于一方水土,泉州人的慈善傳統與獅文化精神因此得以深入人心,生生不息。 作者 鄭運鐘/文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