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舞龍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不僅我要學,我兒子也在學。」現居於重慶的美國人本·布朗(Ben Brown)27日告訴中新社記者,自己被重慶銅梁龍舞的技藝吸引,已加入「龍友圈」(熱愛舞龍者的「朋友圈」)。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舞龍是華人傳統文化。本·布朗提到的重慶銅梁,被中國文化和旅遊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龍燈龍舞)」,又被稱為「中華龍鄉」。銅梁龍舞興起於明清,興盛於現代,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布朗說,銅梁龍舞不僅有好看的道具,動作也很有意思。據介紹,銅梁龍舞有大蠕龍、火龍、焰火龍、稻草龍、筍殼龍、板凳龍、荷花龍等30餘個品種。銅梁龍舞曾是街頭遊樂項目,但如今早已發展成舞台藝術。
銅梁區文化館館長、龍文化研究者宗和雲稱,銅梁龍舞「早已站上國際舞台」。銅梁區文化部門提供的信息顯示,目前,銅梁龍舞已赴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300多場文化交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梁龍舞代表性傳承人黃廷炎告訴記者,約20年前,他赴泰國教授當地中學生舞「荷花龍」。黃廷炎說,泰國本身有「舞鳳」的習俗,「龍鳳呈祥」的說法在泰國也被認可,當地人對舞龍興趣濃厚。
雖然語言不通,肢體動作和配樂卻是相通的。黃廷炎稱,銅梁龍舞不僅有各種套路和動作,其設計也盡量與配樂在情緒、感情上吻合。得益於此,泰國學生們學得很快,他也教得愉快。
銅梁龍藝術團副團長、國際級龍獅裁判員蔡明燦曾到土耳其、泰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巡演、教學。他稱,得益於銅梁龍舞的吸引力,海外演出或教學時,每到一處,「龍友圈」必擴大。
宗和雲認為,「龍友」類似於「票友」,「龍友圈」由無數熱愛舞龍的人組成。他說,「龍友圈」來源有三:一是中國龍獅運動協會、演藝公司、藝術團和舞龍隊的專業人士;二是學校、各類舞龍活動中的非專業隊伍;三是通過觀看演出等,對舞龍感興趣而加入的人。他估計,全球「龍友圈」有超10萬人之眾。
「銅梁幾乎每天都有舞龍演出。」宗和雲告訴記者,銅梁全區有大小舞龍隊數百支,銅梁龍舞已進入地方教材,銅梁「龍友」以極大熱情和切實行動,歡迎全球「龍友」加入「龍友圈」。
曾經,「龍友圈」主要靠演出、教學等面對面的方式交流。互聯網時代,「龍友圈」通過各類「雲」交流不斷擴大。
本·布朗告訴記者,作為「龍友圈」的一員,他已跟不少「龍友」留了聯繫方式,還獲贈兩條銅梁龍(道具),一條捐給他的家鄉美國明尼蘇達州,另一條送給了他的兒子李豆豆(中文名)。他身邊也有不少熱愛舞龍的外國朋友,大家不僅經常為舞龍相聚,將來也計劃將舞龍引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