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申遺衝刺

【本報綜合報導】「北京中軸線項目已經進入申遺的最後衝刺階段。」中新社旗下《中國新聞週刊》最新一期刊文介紹說,北京中軸線申遺項目已提前至2024年——今年8月7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宣佈,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始建於元代的北京中軸線已歷經700餘年,其縱貫北京老城,全長約7.8公里,南至永定門,北至鐘樓,中軸線上有故宮這樣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築,有太廟、社稷壇這樣的古代禮儀祭祀建築,也有地安門外大街、前門大街、永定門御道遺存這樣的歷史道路。
梁思成曾盛讚北京中軸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美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提出要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始於2011年。那一年,北京官方提出「應特別保護和規劃好首都文化血脈的中軸線,併力爭為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在一段時間裡,對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設想是「確保到2035年內實現申遺目標」。
而在「積極推進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被寫進2017年9月公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之後,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顯著提速。
在2017年再次提出北京中軸線申遺時,外界有一種質疑聲音:北京中軸線上已經有三處世界遺產了:故宮、天壇、萬寧橋(大運河),為什麼還要以「北京中軸線」再申報世界遺產?
對於這個疑問,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說,北京中軸線遺產構成要素不僅包括了3處世界遺產,還有1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2處未確定保護等級的不可移動的文物,當這樣龐大數量的遺產組合在一起的時候,要講的是一個中華文明的故事,講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講中華文明傳統的審美觀念,這些都在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價值中呈現了出來。

北京正陽門箭樓。

此外,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中,「真實性」也被反覆討論。最典型的是,北京中軸線的南端點永定門,是在2004年重建的。重建的永定門是否會成為申遺的阻礙?
若按照《威尼斯憲章》確立的真實性原則,對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跡不應重建,因為任何重建都是「無中生有」。
但遺產保護原則是不是否認了任何重建行為,需要被進一步解釋。《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第86條指出,祗有依據完整且翔實的記載,不存在任何想像而進行的重建,才會被接納。
北京建築大學教授秦紅嶺解釋,永定門重建主要依據1937年北平市文物整理委員會的永定門城樓實測圖、1957年拆除時繪製的建築結構圖,以及故宮博物院等機構提供的永定門建成以來的文字和圖片資料,且考古發掘又找到了準確的基址,「也就是說,永定門重建所依據的信息源真實可靠」。
此外,《奈良真實性文件》指出,真實性不能基於固定的標準來判斷,應出於對所有文化的尊重,必須在相關文化背景下對遺產項目加以考慮和評判。
「在申遺文本中,永定門被作為北京中軸線南端點的標誌物,而真正的遺產對像則是原來永定門的地點位置及地下遺存。這樣就避免了永定門可能帶來的對真實性的歧義。」呂舟說。
現在,北京中軸線申遺項目已進入衝刺階段。
2023年2月1日後,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將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後者則會把申遺文本交給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進行書面評議。
2023年夏季,ICOMOS的國際專家會到北京中軸線遺址現場考察評估;2023年11月,巴黎將召開一次約有30位專家參加的會議,並給出意見,可能將需要中國提交補正材料。
2024年3月,ICOMOS將根據申報材料、現場評估和補正材料給出建議,結果分為4檔,分別是「建議列入」「發還待議」「推遲列入」「不予列入」。
2024年世界遺產大會上,21個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將參考ICOMOS評估的意見,通過投票決定北京中軸線是否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沒有辦法讓所有人都說好話,會不會有委員會成員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呂舟說,申遺這件事,不到最後,不敢說十拿九穩。
不過,北京市推動北京中軸線申遺的目標,不祗在於讓北京再多一處世界文化遺產,更意在推動老城的整體保護。秦紅嶺認為,景山公園壽皇殿就是中軸線申遺背景下文物騰退併合理利用的典型。
壽皇殿是中軸線上故宮之外的第二大建築群。1955年以來,壽皇殿一直由北京少年宮使用。為配合中軸線申遺,2013年11月,北京市少年宮騰退工作正式啟動。2017年,景山壽皇殿完成修繕,並在2018年底對外開放。
在呂舟看來,北京中軸線申遺製造了一個讓大家關心和討論的文化事件,讓社會更具有凝聚力。「就像家裡頭有一個祖輩傳下來的東西,過去一直放在那裡,誰也不在意。現在把它拿出來拂去塵土,大家一看,原來我們家還有這麼好的東西呢。」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