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海浦東外高橋,海通國際汽車碼頭一派繁忙。
搭載奇瑞、名爵、吉利等中國國產品牌汽車的貨輪,享受上海邊檢的離港「零延時」服務,獲驗放通關,發往世界各地。
這些大排長龍的中國產新能源車,漂洋過海抵達歐洲、中東、南美,是上海這座國際大都會融入並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一個縮影。
過去十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不斷探索高水平開放,推進高質量發展,與世界共享中國機遇。
數據顯示,目前有超過6萬家外資企業在上海投資興業,這裡集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857家,外資研發中心516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3000億美元。
從自貿區到引領區
從海通國際汽車碼頭出發,抵達比利時澤布呂赫港,上汽MG MULAN於9月13日在中國國內和近20個歐洲國家同步上市。
地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海通碼頭,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汽車出口碼頭之一。2022年上半年,海通碼頭吞吐量同比增幅超過20%,外貿出口增幅超過50%。
三四年前,從海通碼頭髮貨的汽車中,出口歐洲的占比大約只有10%,2022年上半年,這一數據已提升到40%。「這兩年,運載汽車前往歐洲的滾裝船船位常常『一位難求』。」上海海通國際汽車碼頭有限公司市場營銷部執行總監奚佳霖說。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作為中國首個自貿區,其成立之初就走上了「擴容」之路,釋放強大輻射效應。到2020年,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時,上海又樹立了在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更高目標,同時加快培育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特殊經濟功能。
這片土地上,有「走出去」,也有「引進來」。以新能源車為例,隨著自貿區帶頭先行先試,負面清單逐步「瘦身」,營商環境不斷改善,2019年初特斯拉超級工廠在上海開工,至2022年8月,第100萬輛整車下線,跑出了罕見的「中國速度」。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的21個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119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8%。
進博會 開放的共享平台
「新時代,共享未來。」
五年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主題口號伴隨開放的腳步,從上海出發,傳至全球,深入人心。對歷屆參展商和採購商而言,「共享未來」是承諾,也是豐富的實踐和收穫。
「在收到邀請後,馬上就決定參展了!」不二越(中國)有限公司中國總代表三浦昇回憶。2018年,日企那智不二越成為首屆進博會首家簽約參展企業。
三浦昇說,中國是不二越最重要的戰略市場。進博會是在積極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和產品的中國國家戰略下舉辦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博覽會。
在他看來,中國舉辦的進博會不是「單純銷售產品的展會」。作為參展方,目的是要讓地方政府、中國國內的先進企業以及廣大民眾看到不二越的先進技術,以及從材料到零部件、機床、機器人等的一系列豐富的產品線,尋找共同發展的機會。這家企業不僅堅持連續參展,還嗅覺敏銳地將中國總部早早設立在了國家會展中心(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權衡說,進博會連續在上海舉辦,既讓世界分享中國的市場機遇,也為各經濟體相互合作搭建了公共平台,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一項國際公共產品。
進博會促進了「展品變商品,展商變投資商」。法國香水、意大利高級手工藝品、日本保健產品、俄羅斯巧克力、格魯吉亞紅酒、阿聯酋駱駝奶、巴基斯坦鹽燈、東帝汶咖啡等從進博會走進中國人日常生活。
參展商中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加大了對上海及周邊區域的投資力度,一些大型集團還推出了在華新業務。2022年5月,歐萊雅集團在中國市場設立首家投資公司,選址上海奉賢,目前已啟動首筆針對中國全新美妝品牌的風險投資;6月底,通用汽車宣佈增資1億美元,在浦東新區籌建全新的高端進口業務,並於9月推出全新高端生活方式平台——道朗格,促進旗下最具標誌性的車型引進中國。
進博會也為中國生產企業及採購商打開一扇窗,在這裡可以感知「更高水平的開放」。「中國在積極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和產品的同時,將重點放在國內的研究開發上,這幾年中國企業的發展動力,令人印象深刻。」三浦昇觀察分析。
邁向更高水平開放
2022年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實施,相關特別管理措施僅剩下27條。而2013年上海自貿區首份負面清單上有190條。
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不斷縮減,意味著「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廣度增強,外商在華施展身手的空間更大。
十年來,中國開放的腳步加快,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自貿』理念從上海走向全國,『進博紅利』輻射全國消費者,更加說明上海是制度創新的高地,不是政策優惠的窪地,上海追求的『更高水平開放』,不是簡單的市場化,而是意味著自由貿易狀態下的制度型開放。」權衡說。
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施行,草案審議階段曾多次聽取上海的外國企業家建議,其中一些恰是自貿區發展和進博會舉辦的見證者。
「中國在進一步開放!」「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外國企業家們這樣評價。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崔衛傑分析,聚焦高水平開放,中國正在加快完善政策制度體系,包括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運輸自由等重點。
從海通碼頭大批中國產新能源車「揚帆出海」,國際貨輪邊檢通關實現「零等待」「零延時」,到歐洲產限量版化妝品第一時間抵達中國消費者手中,專家認為,上海好比是經濟全球化網絡中的一個重要樞紐,創造各方合作共贏機會。
權衡展望,上海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將不斷適應高標準的國際規則,促進產業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更加有效,促進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聯繫更加緊密。
「我們相信,擁抱上海、擁抱中國,就是在擁抱更美好的未來!」歐萊雅集團首席執行官葉鴻慕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