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獅”話 | 古民居裡沉浸式體驗獅文化

日前,泉州南安市官橋鎮復興少年宮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充滿“獅”情畫意。孩子們來到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探尋閩南建築特色,沉浸式體驗獅文化。
图片
百年古厝尋覓獅元素
蔡氏古民居,位於南安市官橋鎮漳裡村,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年間至宣統三年興建。現存較完整的宅邸共16座,是第五批公佈的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蔡氏古民居為代表的“皇宮起”的傳統建築營造技藝——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研學價值。蔡氏古民居是閩南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被稱為“閩南建築大觀園”。2018年,蔡氏古民居被評為泉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獅元素磚雕(王清薇 攝)
小朋友們走進這座百年古厝,探尋古厝的歷史文化,瞭解閩南傳統民居的藝術價值及其蘊含的紅磚文化,領略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中,古厝屋頂多為兩端微翹的燕尾脊,雕樑畫棟,壁、廊、脊等細部裝飾十分精緻。門前牆磚浮雕,窗櫺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宋以來,歷代都有人出海謀生,蔡氏古民居的創建者蔡啟昌、蔡資深父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這裡的建築裝飾既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也深受印度佛教、南洋文化、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呈現出精美多元的建築風格。如石雕及泥塑中的魚尾獅,透出了南洋文化的氣息。紅磚白石中,濃縮了閩南人堅韌豁達的性格;飛簷翹角上,伸展著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雕樑畫棟裡,刻下了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閩南“福”文化基因。
提線木偶體驗獅內涵
泉州提線木偶,閩南語叫“嘉禮”,古稱懸絲傀儡,是源自泉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多次在重要場合演出,也因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場節目而聞名於世界。經歷了數百年的傳承,至今仍保留了700余出傳統劇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

非遺提線木偶表演《舞獅》
活動當天,木偶大師為孩子們表演了《小沙彌下山》和《舞獅》的提線木偶劇。泉州市實驗小學洛江校區二年二班林梓煊興奮地說:“其中《小沙彌下山》最有趣,特別逗。小沙彌逃跑的樣子,被木偶大師表演得栩栩如生,有種跑得很快的感覺。”隨後,孩子們有序走上舞臺,在老師的指導下掌握提線木偶的操作技巧,近距離接觸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沉浸式地探索非遺。林梓煊拿到了一隻綠色的蝦,她左拉一根線,右拉一根線,蝦真的動了起來!
隨後,孩子們體驗民間傳統遊戲:舞獅、舞龍。林梓煊拿起中間身子下的杆,跟隨導遊的指揮,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和其他人玩起了舞龍。“龍”在孩子們的舞動下,活靈活現,十分有趣。
拓印剪紙展現獅寓意
拓印和剪紙,在中國傳統手藝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地位,對文物研究、文化傳承有著重要貢獻。而獅文化、福文化是常見的創作主題。

公益剪紙教學活動
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耐心地蘸濕宣紙,不斷拍打使其貼合磚雕,待其稍幹後再蘸取顏料上色,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紅磚拓印作品
而在蔡氏古民居戲臺旁德恩厝裡,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楊民興老師為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剪紙教學。一張紅紙,一把剪刀,指尖靈動,妙剪生花,方寸之間,百般變化。
大家在製作中進一步體會到泉州人勇於開拓創新、愛拼敢贏的情懷。
作者 李雅琴 王秋琳/整理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黃崎塤提供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