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中國看泉州】還原古人生產生活!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考古發掘層層遞進

從泉州市區出發,經過蜿蜒盤旋的山路,約兩小時後可到達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泉州申遺成功以來,遺址得到了更細緻的保護和展示,到此探訪的人越來越多,而在這裡的考古發掘也順利地進行著,考古人員正通過考古學的發掘和研究,還原各個時期人們在這裡的生產和生活狀態。
遺址的考古發掘已進行到第四期

李佳勝手拿著發掘出土的瓷器碎片

“這個剛挖出來的罐子我們要測量出土位置,之後會將這些碎片進行黏合復原、繪圖、對器物年代進行類型學分析、對器物理化成分進行分析檢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專業博士生李佳勝手拿著發掘出土的瓷器介紹道。2019年起,在國家文物局統籌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安溪縣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對下草埔冶鐵遺址展開考古發掘。第一、二期的考古發掘至2020年8月結束,第三期至2021年9月結束,目前正在進行第四期。這四期考古發掘,李佳勝都是主要參與者。

冶鐵遺址的考古發掘已進行到第四期
李佳勝介紹,在目前所見的遺址群中,下草埔遺址是單體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遺址內涵最為豐富的冶煉遺址。現在進行的第四期考古發掘,主要目的是揭露遺址內居住、生活區的具體面貌。“為什麼古人會選擇在青陽下草埔遺址進行冶煉活動?這裡曾經生活了多少工匠?他們的生活區在哪裡?生活狀態是怎樣的?通過考古學的發掘和研究,我們可以清楚地還原各個時期人們在這裡的生產和生活狀態。”
與考古發掘同時進行的,是對遺址更細緻的保護及展示的規劃。以下草埔遺址為核心的遺址公園的保護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為更好地進行保護,一年來,遺址點建起了大範圍的圍欄,增加了24小時監控點位,專人值守,技防人防嚴格到位,還安裝了紅外線監控、驅獸器、水土監測和生物監測等設備。

 

不同解說思路
服務不同來訪團隊
走進古樸大氣的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展示館,這裡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廣泛運用情景再現、互動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介紹了該冶鐵遺址的考古挖掘成果,讓文物鮮活地呈現在眼前。展示館完整重現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產、運、銷高度整合的海外貿易體系和安溪青陽鐵場的歷史及價值,還原了“採礦-冶煉-鍛造”的系列冶煉生產環節,展現了中國古代鋼鐵冶煉體系的發展和安溪青陽鐵製品的貿易路線以及冶鐵業在安溪的有序傳承、創新發展。
“一年來,前來下草埔遺址參觀的人很多,以團隊為主,其中不乏以研學為目的的學生團體,也有其他社會人士。”李佳勝介紹,有時候他也會參與講解工作,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特點,講解員團隊設計了不同的講解思路。例如,對小學生的講解會更加淺顯易懂,內容更直觀,側重觸摸和感受;對中學生會強調冶煉過程中的物理化學原理,與課堂知識有機結合;而對相當一部分文史愛好者,更多的是結合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與其進行探討。
讓遺址考古
走近百姓及學子生活

“晚上,遺址館附近已經成了當地居民休閒納涼的好場所。”李佳勝介紹,從2019年開始,參與考古挖掘的工人都是被聘請的當地村民,如今這些村民都已成為“考古專業技工”,較為熟練地掌握了田野考古發掘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隨著遺址館的建成,越來越多的居民晚上來此散步納涼。

一年來,冶鐵遺址已經進行了兩次“冶金實驗考古”,主要內容是以古代人的方式去做復原,用以前的爐型、本地的原料(木炭、築爐材料等)來進行模擬實驗。以現代科學實驗的操作記錄冶煉過程,並進行實驗室的分析檢測,借此討論冶煉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例如完成一次冶鐵的時長、一爐子的產量等等,以獲得第一手的材料和認識。據悉,冶金實驗考古研究生課堂已經進行了2期,每期三四十人,參與者是以北京大學為首的中國各高校研究生。另外,在7月底結束的為期一星期的“北京大學優秀中學生暑期課堂(考古學)”上,200多名中國各地的優秀中學生在這裡參加了以考古學學科宣傳教育為核心的暑期夏令營。“活動對培養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普及考古初步認識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推動力,反響很好。”
“我們不僅要對遺址進行充分的考古發掘,還希望以點帶面,能為當地文化旅遊經濟作貢獻。”李佳勝表示,接下來要充分發掘下草埔遺址的考古遺存、積極挖掘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價值,做好遺產的保護、展示、利用工作。
作者  龔翠玲 吳嘉曉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