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獅”話 | 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泉州“外貿獅”

獅子不僅是建築雕刻、繪畫的創作題材之一,也是現代工藝美術和藝術設計的重要圖像紋式之一。以獅為元素的泉州輕工工藝品大量採用陶制、木質、鐵制、樹脂等原材料,其形象融合了東西方文化,樣式豐富、造型優美,熱銷歐美,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與載體。
獅子造型工藝品受青睞

近年,福建省輕工工藝品出口依舊保持著平穩有序的發展態勢。據福建省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常務副理事長、福建省陶瓷樹脂工藝品出口基地商會理事長薛松生介紹,以獅為元素的泉州輕工工藝品的品類正在不斷增多,它們大量採用陶制、木質、鐵制、樹脂等原材料,器型追求厚重質感,線條細膩柔和,造型優美,熱銷歐美等地。這些“外貿獅”既迎合了西方消費者的需求,又融合了中國福獅文化元素,傳遞吉祥如意的寓意。“‘外貿獅’正將福建福獅文化帶至世界各地。”他說。

合金鏤空獅雕帶給人一種空靈之感

全球獅子藝術作品根植于多種文化之中,代表著各地文化,成為各民族間交流的見證並傳承至今。不同文化中,獅子有著不同價值功能和文化內涵。在古巴比倫文明中,獅子作為宮殿的保衛者,表現出王者的氣勢和絕對的權威,象徵著勇猛和威嚴;在亞述壁畫中,獅子代表著力量,亞述王通過獵獅展現其英勇和無畏;在歐洲地區,獅文化同樣盛行千年之上,從希臘羅馬時代起,歐洲文明便崇尚冒險、崇拜強者,草原之王獅子的形象成了代表強者的圖騰物之一。英語裡還有一個專屬“男子漢”的形容詞“lion-hearted”,字面意為“獅子心腸的”,本意則是“堅強勇敢的”。所以獅子造型的輕工工藝品受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傳統獅子同樣暢銷西方

中西文化交融元素增多
在歐美,獅子被賦予勇猛、果敢的引申義,人們對獅子的尊崇和喜愛更是與日俱增,無論是室內裝飾、戶外陳設,甚至是頭冠、盾牌或是族徽護獸,常可見獅子的身影。明清時期,海外各國在中國定制了大量的紋章瓷盤,其中以英美最多,這些紋章瓷盤常以獅子為主題紋飾,在瓷盤的邊飾上用到中式風格的紋樣,體現著中西文化的交流。到了現代,這樣的中西文化交融就更多了,比如中國的醒獅、舞獅等造型,也常出現在歐美輕工工藝品上。

呈現“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狀態的獅雕作品

文殊菩薩兩旁的青獅昂首上視,靈動活潑。
泉州市德事利實業有限公司的工藝設計師陳曉文介紹,泉州的“外貿獅”有多種雕塑方式,但最常見的還是瓷雕、合金雕、樹脂雕、木雕、鐵藝雕等。比如,德化窯出口的觀音、達摩、獅子等瓷塑在西方廣受歡迎,這些靈動的瓷塑,或被當作陳設品,或作為日用品,更為精緻的外銷瓷塑甚至成為藝術品,被西方消費者競相收藏。“今年的外貿聖誕用品在4月份就開始出貨了,而其中獅子造型的創意產品屢見不鮮。”陳曉文稱,今年出口的一組個性“外貿獅”,其實就蘊含著中國風的元素。這組產品由三隻樹脂雕獅子構成,它們分別呈現蒙眼、捂耳、堵嘴的狀態,傳遞中國古禮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禮儀規範。另據薛松生介紹,有一款文殊菩薩與其坐騎青獅的木雕作品亦帶有濃郁的“中國風”,菩薩安靜祥和,而兩旁的青獅則昂首上視,口銜飄帶,靈動活潑,匠心獨具。在定制的獅子瓷塑中,多見西方人物模仿文殊菩薩騎獅的造型,並塑造出想像中的“中式生活”場景,體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奇與崇敬。
“外貿獅”擁有歡樂祥和寓意
由於在西方世界中,獅子是百獸之王,是勇猛的代表。所以泉州出口的“外貿獅”中,很多獅子造型肅穆,甚至有不少還戴著王冠,據說這種“王冠獅”是由中歐的波西米亞國王的紋章圖樣演化而來的。“王冠獅”工藝品從外形來說,一般神情昂然,額頂隆起,目若銅鈴,鼻若懸膽,有種不怒而威的感覺。不過,近年由於世界文化大融合,部分西方“王冠獅”有時也會放下平日裡端著的“架勢”,逐漸呈現親民化、友善化的趨勢。另外,一些以合金製成的獅子,多為鏤空雕,只見獅子的形狀,而隱去其細節,帶給人一種空靈之感。

“王冠獅”有種不怒而威的感覺

氧化鎂材質的“格裡芬”雕塑
與中國傳統獅文化相似,歐美也有守門獅。但不同之處在於,中國守門獅基本上都是蹲坐型,且以花崗石為基料;歐美的守門獅則有臥地型、蹲坐型和站立型,在材質上有泥質、石質和氧化鎂底質等。歐美人喜愛的守門獅在臥地型、蹲坐型上多為非洲雄獅造型,站立型則更多地被塑造成古埃及的“斯芬克斯”(長翅膀的獅身人面)或古希臘的“格裡芬”(埃及神話的守護神),它們都擁有翅膀。但不管是臥地型、蹲坐型還是站立型,守門獅都被賦予權威、力量以及不容侵犯的文化內涵。

臥地型守門獅
融入世界文明的獅子文化,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在東西方文化中源遠流長。隨著東西方交流的不斷增強,在這個過程中,獅子從歐亞大陸的西側走到東側,從威嚴的雄獅到吉祥可愛的雌雄雙獅,既是不同文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生動寫照,也體現出中西文化融合的過程。如今的“外貿獅”更多地擁有了歡樂祥和的寓意,是東西方工藝的集萃與智慧的結晶。
作者  吳拏雲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