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小澱國際當代藝術區非遺傳承人中,王美是為數不多的年輕女性。作為北辰區王氏泥塑第五代非遺傳承人,王美在傳承中與時俱進,在學習陶瓷的製作工藝後,將當下時尚潮流元素融入到陶瓷中,製作出了傳統與現代美兼具的陶瓷首飾。這些首飾在市場備受歡迎,並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出口到法國、德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國家。
年輕時並沒有想過傳承非遺
工作後的偶然接觸改變想法
今年30出頭兒的王美出身非遺傳承之家,父親是天津市工藝美術大師、漫塑家王玉榮。如今王美已經是王氏泥塑第五代非遺傳承人,經營的矢維藝術陶瓷工作室主要製作陶瓷飾品、伴手禮等。
不過,王美說自己小時候其實並沒有想過要從事泥塑和陶瓷相關工作,青少年時甚至覺得傳統的東西有些無趣。因此,早年從天津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著和當前完全無關的工作。工作幾年後,有一次王美隨父親去景德鎮,在當地體驗了一次陶瓷製作,一下子被製作過程中神奇的變化所吸引。王美提到,陶瓷界有句話叫「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非常精煉地形容了陶瓷製作中顏色的千變萬化。越是深入瞭解陶瓷製作,王美越是覺得這種傳統工藝魅力十足。就這樣,王美放棄了原先的工作,回到傳承家族手藝的路上,成為一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
傳承創新殊為不易
鑽研出彩產品遠銷歐洲
王美坦承,泥塑和陶瓷相比,後者顏色多種多樣,從形式上更容易為大眾所喜歡。但是,陶瓷製作的工藝也極其複雜,絕不是短時間就可以精通。她提到,陶瓷製作共有72道工序,一般人能掌握其中一道工序的精髓甚至都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學習。
所以,王美也深知,自己製作陶瓷光是和景德鎮的老手藝人相比技術上就差了很多,產品品質自然也是有差距。因此,在學習了陶瓷製作工藝後,王美覺得陶瓷本身精緻感十足,顏色吸引人,把陶瓷做成首飾應該非常亮眼。王美根據自己作為年輕女性的審美設計出了一批陶瓷首飾,實現了當前時尚潮流與傳統文化的相融合,一經推出備受好評。
這幾年,王美一直在琢磨鑽研如何燒製出更加精美的首飾。這個過程並不容易,由於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譬如成品的形狀平整度、顏色的掌控等都需要一點點的摸索,王美說:「這個過程非常消耗時間和耐心。」
隨著經驗越來越足,王美的陶瓷首飾越來越好。去年,一家做出口業務的公司看到王美的作品後專門找上門希望合作,將產品銷往國外。經過生產試水,王美的陶瓷首飾獲得了要求非常嚴苛的客戶高度認可,目前已經出口到德國、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國家。
深入校園做好非遺文化傳播工作
讓更多年輕一代喜歡傳統文化
這幾年,王美在做工作室的同時,也在積極推廣傳播非遺文化。5年前,王美作為非遺傳承人在北辰區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上社團課,為學生介紹泥塑和陶瓷的製作。這些課上,王美既講文化也講技巧,課堂形式活潑,內容貼近學生興趣點,因此非常受學生歡迎。
當得知小澱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延安精神」學習宣傳活動後,王美將工作著力點放在了創作帶有本土印記和非遺文化作品上,通過文化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作品彰顯北辰文化的魅力。現在工作室成為小澱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王美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文化志願者。
平時,王美將志願服務當做生活習慣。她在給孩子們講授泥塑和陶瓷的內容時,盡量加入實用元素。譬如泥塑不僅僅是做泥人,也會讓學生做筆筒、花盆等生活用品,讓學生在學習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非遺技藝和生活是息息相關。「讓孩子們覺得好玩又好用,讓他們發自內心的認可並接受非遺文化。」王美表示。
不僅如此,王美還在自己的工作室開設了獨具特色的手作活動。她會在課堂上鼓勵孩子們用泥做天安門等造型,把紅色文化融入非遺文化課中。持之以恆做這些,一方面是王美自己對這些感興趣,另一方面,她覺得這些傳統文化也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傳承,她做這些就是希望年輕一代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並喜歡傳統文化。
「在小澱,我能安靜踏實的研究業務,我喜歡這裡,我要從小澱,看世界,讓志願服務成為永恆追求。」王美說。
「老」戲法煥發「新」生機
天津北辰小澱國際當代藝術區良好的氛圍和發展環境,吸引了大批藝術家和文化行業從業者入駐,小澱鎮對文化事業的大力支持又為園區的藝術家發展提供了助力。現如今,天津小澱國際當代藝術區成為文化發展的一片沃土,天津戲法第五代傳人郭玉文對此感觸很深,2018年來到小澱鎮發展後,郭玉文的天津戲法推廣傳承工作有了長足進步,與小澱、北辰的關係日趨緊密。
天津戲法歷史久長 第五代傳人31年專注傳承
說起天津戲法,郭玉文說,如今的年輕人可能不是特別熟悉。但是回溯歷史,天津戲法在中國戲法歷史中有著濃墨重彩的表現。中國戲法古代稱幻術,有文字記載的表演可追溯到公元108年。歷經漢、唐、宋發展和演變至明清時期,戲法表演已從宮廷轉向民間。晚清天津戲法藝人張寶清從宮廷把戲法帶到天津,在津廣收門徒,隨著本地戲法傳承人不斷豐富內容,天津戲法特色日漸突出,隨後天津戲法界頻頻出現大師級人物和眾多的戲法藝人,被稱為「魔術窩子」。
郭玉文自幼酷愛文藝,十四歲接觸中國戲法並登台表演。1990年拜天津實驗曲藝雜技團戲法大師馬國良為師,成為得到全部真傳的唯一入室弟子。拜師學藝至今31年,郭玉文成為天津戲法第五代傳人,如今也是非遺文化天津戲法的大力推廣傳播者。郭玉文提到,天津戲法百年六代傳承有序,生生不息。不僅在天津紮下根,而且傳播到北京、山西、江蘇、廣西等地,並走出國門,在法國巴黎等地演出,促進了中法文化藝術交流,傳播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入駐小澱國際當代藝術區 天津戲法在北辰發光出彩
2018年,郭玉文想給自己的天津戲法文化藝術中心找一個新的落腳地。經過一番考察,他對小澱國際當代藝術區非常滿意。他覺得藝術區裡的環境和氛圍非常適合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小澱鎮對文化事業非常支持,這些都很吸引他。
小澱鎮給予大力支持,又授予了工作室「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銅牌,越來越多的志願者,文化愛好者,走進工作室,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守護者,實踐者。
來到小澱後,郭玉文說自己要扎扎實實在這裡推廣傳播天津戲法。他也得到了小澱鎮的支持和推介。這幾年,郭玉文代表小澱鎮登上了北辰區和諧文化大舞台,也是外地文化交流人員來北辰區參觀交流時一個重要的站點。這一系列的推介宣傳,大大提高了天津戲法的受眾面和當地的知名度,讓郭玉文的推廣宣傳工作更加有效。
此外,小澱鎮每年的文藝匯演活動,郭玉文的天津戲法也是備受歡迎的重頭節目。談及未來,郭玉文設想,如果條件成熟,希望能夠在當地開展具有小澱地理特徵的天津戲法節,再次興盛天津戲法,如提起雜技大家想到吳橋一樣,能夠讓天津戲法成為小澱的一張靚麗名片。
做好傳承工作 讓更多年輕人學習瞭解天津戲法
談到當下中國戲法的現實發展,郭玉文介紹,戲法表演比起西方魔術來,要求演員的基本功更加嚴格。練功非常枯燥,需要長時間磨練,年輕人喜歡的自然就少了。隨著掌握戲法絕技的老一輩不斷離去,一些傳統節目瀕臨失傳。
為了傳承好天津戲法這一非遺文化,這些年郭玉文雖已收徒數十人,但從長遠來看,遠遠不能滿足大眾需求。面對現狀,作為國際魔術師協會會員、中國雜技家協會會員、中國魔術藝術委員會委員的郭玉文近些年從個人表演為主轉向從事戲法教育與普及工作。除了社會收徒,郭玉文也進入了校園,2013年他被天津藝術職業學院聘為曲藝系魔術專業教師,培養了一批學生進入全國多個雜技團做戲法魔術演員。
郭玉文說,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要在孩子們當中播種,志願服務活動能引導孩子樹立樂觀開朗的心態。未來將進入校園進行天津戲法的普及推廣,讓年輕一代更早瞭解我們的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
天津市北辰區小澱國際當代藝術區項目介紹
一、園區總體介紹
天津小澱國際當代藝術區坐落於北辰區小澱鎮,緊鄰津圍公路和地鐵三號線交通便利地裡位置優越周邊雲集了天士力、LG、華北集團、王朝、天鍛等眾多知名的工業旅遊企業,北辰科技園南區以及北辰郊野公園和銀河風景區都在藝術區的附近。2016年11月,在北辰區政府的支持下依托天津美院知名藝術家的號召力,將曾經輝煌的家俱廠遺留的廢棄的老廠區,通過轉型提升成為藝術區,藝術區佔地面積70038平方米,現有老舊廠房45000平方米,整體投資是1個億,重點圍繞藝術家工作室+文化產業,依托大咖工作室的號召力培養大學生創業創作基地,目前已投資4000多萬元,一期建成128個科技藝術工作室,聚集500餘位科技藝術達人,現已初步形成以油畫,國畫、雕塑,動漫、蠟像、沙畫,版畫,藝術設計、藝術網絡直播、影視製作、科技藝術文化融合於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同時也成為了北辰區文化產業特色招商載體。
二、 發展規劃
未來發展重點圍繞7個版塊:形成文化底蘊深厚、知名企業聚集的、百姓休閒娛樂的漫街區,點亮小澱開啟北辰798模式,形成北辰小澱文化品牌的文化產業聚集地。
一是實現園區限上及限下藝術品及衍生品交易集群。通過組織園區內的藝術家工作室互學互比互看,目前園區有 多家工作室已具備了線下展示和線上銷售直播功能,我們的想法是未來實現園區100%的工作室都具備直播能力。
二是成為國際國內知名藝術家的集聚地。目前園區擁有學院派知名藝術家有鄧國源、孫建平、譚勳、祁海平、李孝萱、馬元、爾寶瑞等藝術家 ,知名的非遺傳人藝術家有泥人張世家的張宇、古典戲法傳人郭玉文等藝術家。
三是打造以文創為主體的大學生創業創作工坊。園區建有30個108平方米的工作室作為大學生的創業工坊,現有200 名大學生在此創業創作,營造園區氛圍,在知名藝術家的引領下,使之走上成名之路。
四商業服務配套。目前園區已建成精釀啤酒吧一個,特色牛排、烘培店,特色飯店茶文化體驗店各一個,目前正著手西餐咖啡店及特色民宿,運動館設計,爭取在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讓園區的藝術達人享受到以風景為伴,藝術為伍的配套服務。
五,打造新文明實踐基地,實現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目前園區已成立以金亭沙畫工作室等 8 家新文明文化藝術實踐基地已掛牌,已經正式接待遊客,下一步爭取園內不少於50家工作室掛牌。
六是打造小澱藝術館群落。園區目前有鎮級文化中心及建成的500平方米的露天藝術品展廳,微縮場景複製展館,劉軍當代藝術館,定期開展高水平的藝術展及非遺文化藝術展,打造小澱文化品牌,大師藝術文化交流展示舞台。
七是打造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基地。基地打造完成後,將集聚更多創新力量,引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借助其擁有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服務創新創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
三、發展空間
園區一期改造完成,接下來還要繼續擴展建築面積40000至50000平米作為小澱藝術區產業發展空間,打造北辰小澱文化品牌產業平台集聚國內國際知名藝術家,讓更多的人知道北辰知道小澱。
這二十多米長的運河畫卷,彰顯北辰農民畫家筆尖上的文化自信
北運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至天津紅橋三岔河,全長148公里。北辰區農民畫家陸連江用二十多米長的巨幅畫作《運河風情圖》,生動展現了北運河兩岸的漕運興盛、商賈雲集、秀麗風光、鄉土人情。畫幅中濃濃的運河鄉情,彰顯著筆尖上的文化自信。
「這是北運河通州段,也是北運河的起點,我用運河農家作為整幅畫的開端……」在北辰區文化中心書畫室,陸連江展開長卷娓娓道來。在多年考察調研運河沿岸的基礎上,他邊創作邊請教北辰區文化館的專業老師,終於完成了畫作。「一開始也沒想畫那麼多內容,但畫起來就收不住,腦海裡總有迸發不盡的靈感,最後把一張張分畫幅拼在一起,居然二十多米長,我都沒想到!」
陸連江以青花藍的色調風格獨樹一幟畫卷雖長,卻不失細節。運河中一艘艘漕運船隻,岸邊熙熙攘攘的集市,天空中歡快鳴叫的喜鵲,農家大院裡纍纍的果實……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鄉情」。細數起來,畫幅中的場景大部分都已不復存在了,是陸連江騎著自行車訪遍了運河沿岸,將親眼見到的、親耳聽到的運河鄉情,結合自己的想像,淋漓盡致地體現在筆尖上,落在了畫幅中。
陸連江是北辰區雙口鎮後丁莊人,從小在北運河邊長大,主業是一名鄉村醫生,從小就喜歡畫畫。儘管已65歲,但兒時在河邊游泳、捉螃蟹的情景,他依然如數家珍。每每說起北運河的記憶,陸連江眼中都散發著光芒,「我小時的記憶最多的就是北運河,它是我們的母親河,我深愛著它。」
北辰因河而興,北運河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樸實的北辰人民,因此,北運河也成為北辰農民畫創作者的靈感源泉。北辰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北辰農民畫非遺傳承人何小寶告訴記者,作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北辰區已有農民畫骨幹200多人,每年都會有多幅農民畫作品參加全國展覽,拿到國家級獎項。
「陸連江老師是真心愛著北運河,在沒有資金支持的前提下,他是把這幅畫作當成了一項『工程』去做,力求表達運河全貌,著實可貴。農民畫就是反映當下老百姓的生活,人民豐衣足食了,生活幸福了,就想把這種美好表現出來。很多北辰農民畫創作者一提起筆來就想畫一條河,因為運河基因已經深深刻進他們的骨子裡。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弘揚我們的運河文化既是使命也是責任。」何小寶說。
天津市北辰區現代民間繪畫簡介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天津北辰,畫鄉北辰,坐落在津城的北方,為天津新四區之一。全區東西長36公里,南北寬16公里,總面積480平方公里,人口30多萬,古老而又展現新姿的京杭大運河從這裡流過,風景秀麗,交通發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謂物化天寶,人傑地靈。豐厚的運河文化,造就了北辰人淳樸、豪爽、熱情、幽默的性格,為北辰農民畫的誕生、發展積蓄了豐厚的藝術寶藏。
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迅速發展,為文化的振興提供了前提和契機,富裕起來的北辰農民擺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迸發出強烈的創作激情,多姿多彩的生活成為廣大農民畫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豐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積澱,又給廣大作者以吮吸不盡的藝術營養。
就在上個世紀70年代區委區政府為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由政府出資為全區廣大農村安裝除氟裝置,使我們的農民感受到了黨的溫暖,農民任振秀感動之餘,用圖畫的形式把農民的喜悅和對政府的感激之情表現出來。從此,便誕生了北辰農民畫。
北辰現代民間繪畫是植根於津郊沃土的民間藝術,誕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展於八十年代末,從第一張《家家喝上除氟水》問世,至今已走過40余個春秋。在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裡,北辰區各級領導、各位輔導老師和廣大民間畫家始終不懈耕耘,為這株獨具大運河風韻的民間藝術奇葩松土、澆水、施肥,年年發新枝、歲歲開新花,春華秋實、薪火相傳。現在,北辰現代民間繪畫已發展成為一朵獨具大運河風韻的民間藝術奇葩。它具有北辰人質樸、率直、熱情、幽默的性格,同時吸收了剪紙、刺繡、草編、木板年畫等民間藝術精華,在藝術風格上表現為:題材廣泛,以心造像;求全求滿,裝飾性強;隨心賦彩,火爆明快,詼諧風趣,引人入勝。作品多取材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身邊的故事,如耕、工、漁、牧,民俗民風,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花鳥魚蟲,四時風景等。它展示今日北辰人不忘初心、追夢、圓夢的決心和自信,同時,也展示了北辰民間繪畫家攀登藝術高峰的足跡。
北辰現代民間繪畫有著輝煌的發展史,這也使得北辰區被原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國內,北辰現代民間繪畫曾於1988年、1991年兩次在中國美術館進行展覽;走出國門,北辰現代民間繪畫先後在瑞典、挪威、南斯拉夫、美國、韓國、意大利等國家展出,百餘件作品被國內外國家級博物館收藏,萬餘件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及個人收藏。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國美術、美術研究及海內外各種媒體也紛紛對北辰現代民間繪畫進行報導宣傳,使北辰現代民間繪畫不但在國內享有盛譽,而且蜚聲國際。
北辰現代民間繪畫專題展在北辰大地已舉辦過二十屆,已經成為北辰區五大文化品牌之一。近年來,北辰區不斷加大對農民畫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資金支持,將兩年一屆的北辰現代民間繪畫新作品展作品全部收藏。進一步加強區域交流,開展了「貴州·天津·內蒙古·新疆現代民間繪畫作品交流展」、「七彩大運河·斑斕中國夢」運河沿岸北辰、邳州、秀洲三畫鄉現代民間繪畫聯展、天津北辰區文化館與青海大通文化館農民畫交流邀請展等活動。在此期間,文化館美術幹部李軍和張淑榮分別出版了《泥土的芬芳》和《心象》兩本現代民間繪畫著作,還有天津師範大學教授田浩出版的《北辰區現代民間繪畫研究》一書,文化館美術幹部何小寶撰寫的關於農民發展研究等理論性文章,對推動北辰現代民間繪畫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十多年來,全鎮的創作隊伍不斷擴大,形成了一支包括農民、退休幹部、在校師生、家庭主婦、個體老闆等上百人的創作隊伍,四十年苦心追求,這只隊伍中既有耄耋老者,也有少年兒童。勤耕不輟,精益求精,他們的作品質量不斷提高,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創作手法,成為「北辰農民畫」隊伍中的重要力量,湧現出以豐愛東、陸連江、陳連星、回樹義、孫玉殿、李兆川、趙會苓、宋振平、王士生、高維亮、秦誠玉、盧紹明、劉榮江、劉健等為代表的幾十名創作骨幹。創作了《康莊大道》何小寶、《俺坐飛機去旅行》宋振平、《老友樂》陸連江、《田間風景美》豐愛東、《鮮菜上市》回樹義等經典作品。
為實現北辰現代民間繪畫新的騰飛,再創新輝煌,北辰區組建了北辰現代民間繪畫志願者團隊,以文化館為主要活動中心,常年開展民間畫培訓、講座,其作品多次在全國民間繪畫展覽上獲獎並被收藏,2017年6件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2018年北辰現代民間繪畫也被列入北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在此基礎上,還先後成立了以鎮街為陣地的「大張莊鎮現代民間繪畫創作培訓基地」「雙口鎮現代民間繪畫創作基地」「青(廣)源街現代民間繪畫培訓基地」,以學校為陣地的「雙口小學現代民間繪畫培訓基地」「李咀小學現代民間繪畫培訓基地」,基地的建立為北辰現代民間繪畫的發展和傳承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北辰現代民間繪畫這朵北運河畔的藝術之花,隨著北辰經濟的騰飛和培訓、展覽、交流與傳承等活動的廣泛開展,定會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永為世人釋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