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6,282 白鶴拳、紙織畫、漆籃製作技藝、陶瓷製作技藝、永春佛手、永春香製作技藝……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永春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將這裡締造成一個充滿藝術寶藏和生活智慧的小城。 近日,首個永春縣非遺文物專題系列展在該縣府文廟拉開帷幕,數百件非遺藏品陸續與市民見面,其中不乏極具代表性的非遺精品,有些藏品甚至成為同類收藏的“風向標”。 精美瓷器熠熠生輝 永春縣非遺文物系列專題展首次展覽以永春陶瓷製作技藝為主題,2022年永春陶瓷製作技藝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30件藏品放置於專門的展覽櫃內,每一件藏品在柔和燈光的配合下,呈現出絢麗的色彩和光芒。 一進門,正中間展示櫃裡的作品尤其引人注目,這些是這次主題展的壓軸藏品。位於展櫃正中間的明末古阿拉伯文開光三足爐,是泉州對外交流的重要佐證之一。這個阿拉伯香爐敞口、直腹、三足,內底滿釉微凹,外底素胎微鼓,香爐刻有古阿拉伯文。歷經數百年光陰的香爐,腹部已出現兩條“八”字形的裂縫。香爐腹壁上的開光圖案紋飾具有典型的外銷瓷特徵,說明當時製作這批香爐以出口為主。阿拉伯文香爐講述著當地外銷瓷與阿拉伯後裔、永春篾香製作的往事。 清康熙永春窯青花瓶代表作青花瓷《三顧茅廬》 展櫃裡的另外一件陶瓷精品,是清康熙永春窯青花瓶代表作青花瓷《三顧茅廬》。這件青花瓶胎體厚重,胎質堅實。盤口,直頸,折肩,圈足。通體以青花作畫,發色靛藍,色澤淡雅,通景繪製“三顧茅廬”之場景。整個畫面疏密得當,畫法流暢,人物神態刻畫生動傳神。器青花深淺濃淡分明,畫面豐富,層次清晰。瓶繪製者利用器身與中國書畫立軸畫面相似特點進行創作,繪通景人物故事圖,使之側視如觀賞中堂,環視則有書畫手卷展閱之效果,屬清代康熙時期永春窯燒制的青花精品。 永春釉上五彩丹鳳朝陽筒瓶 永春釉上五彩丹鳳朝陽筒瓶2019年入選《中國民間收藏陶瓷大系》(江西·福建卷),這件藏品出自永春桃源三美瓷學社,為當時的制瓷名社,尤其是彩瓷工藝技藝為當時福建彩瓷翹楚代表。作者陳堯民祖籍惠安,出生于20世紀初,其創作經驗豐富,造詣深厚。五彩丹鳳朝陽筒瓶白胎灰白釉光亮,腹部堆貼雙鋪首加金彩,器身一側以紅、黑、綠、紫、黃五色繪畫飛鳳展翅,以紅彩暈染畫朝陽及霞光。作為20世紀30年代永春彩瓷技藝代表作,它也是此次主題展的主角。 罕見漆籃設計稿被收藏 永春漆籃已有近500年歷史,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今傳世下來的各類老漆籃,多成為古玩收藏的重要物件。本次專題展的許多展品,都來自民間收藏愛好者施政強。在他的漆籃藏品中,不乏當地知名的郭振盛漆籃鋪的作品。永春郭振盛漆籃鋪,始建于清咸豐年間,是清末永春最早開辦的漆籃店,也是成就較大的永春漆籃老字號,產品銷往上海、福州、廈門和東南亞等地。這件藏品的籃蓋上寫著“福建省特產競賽會五次得甲等獎狀”,落款時間為1951年,這樣連拔頭籌的記錄,足以可見當時永春漆籃的技藝精湛。 永春當地知名的郭振盛漆籃鋪作品 罕見永春漆籃漆蓋繪畫手繪設計稿 更為罕見的是,施政強還收集近千張永春漆籃漆蓋繪畫手繪設計稿,據他所知,收藏數量近千張漆籃設計手稿的目前只有他一人。 施政強收藏的永春漆籃,於2013年被選入泉州市博物館舉辦的“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展覽”,作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各國來賓展示永春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 百年紙織畫作歷久彌新 紙織畫是永春特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品,於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個作品可能是出自我們施氏紙織畫傳人的作品。”施政強說,施錦亭曾是聞名四方的永春五大紙織畫商號之一,其興盛於清乾隆年間。在清末時期的傳承人裡,施氏一族中的施傳棋(琪)、施傳梗(景)、施傳彩和施傳村四兄弟,均從事永春紙織畫製作,可惜後來失傳。施傳棋便是施政強的曾祖父,施家祖厝亦曾遺留有多幅家族傳世的施錦亭永春紙織畫佳作,施政強小時候曾多次欣賞過。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兒時見過的紙織畫至今不知流落何方。在一次與藏友交流時,清末民初的紙織畫《福祿壽三星圖》讓他如獲至寶,一見如故。《福祿壽三星圖》全畫為人物工筆紙織畫,尺幅巨大,實長140釐米、寬84釐米,主要人物形象為福祿壽三星,福星手捧如意,壽星持龍頭拐杖,祿星懷抱嬰兒,下有一狀元模樣的男子,還有一手舞足蹈的孩童,左上有“施懷德墨”的落款以及“懷德乾記”之印。福祿壽三星的服飾顏色鮮豔,用色靚麗,色彩豔而不俗。穿插在人物面部、頸脖、手部膚色的緯線部分白色絲線是有色彩過渡的,服飾上可以看到明顯的經緯線交叉,加之補色的使用使人物面部特徵更顯立體感,觀賞時具有一種朦朧的質感。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作品所使用的材料為礦植物彩和真金,百年時光,歷久彌新,至今仍熠熠生輝。 清末民初的永春紙織畫《福祿壽三星圖》 30年來,施政強書桌上高高堆起了各類書籍、分門別類的記錄。“這是永春寶貴的文化財富。”他希望能通過展示藏品,讓更多人品味永春的文化故事。這次非遺文物系列專題展中,他的非遺藏品分為十幾個專題,與社會各界分享。 作者 張君琳/文 陳小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