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57,351
1988年日本NHK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泉州篇”,至今在網上仍有超高點播率;
紀錄片《中國這麼美》的豆瓣評論區,網友“1種小歡樂”說:“我被一部紀錄片指引到了這座城市。”這城市就是泉州;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補足了我之前泉州之行未能窮盡之處,非常好。”網友“su”在豆瓣上這樣留言;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尤其是隨著“申遺”成功,泉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類紀錄片裡,不僅文史類,還有旅行類、音樂類、美食類等等,都可見其身影。人們在聲色之間、光影之中,去觸摸一座城市的脈絡,去感受一座城市獨特的韻味。
我們搜集了近年來部分關於泉州的紀錄片,帶您從這裡看泉州,更希冀您讀懂它、愛上它。
這些紀錄片裡,不僅有國家地理等專業團隊製作的,也有本土熱愛泉州的電視人和團隊製作的。鏡頭裡的泉州,歷史感厚重,現代感兼具,視覺衝擊力強。
由國家地理等團隊攝製,不僅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還出口海外,在亞太、歐洲、拉美、非洲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三集共150分鐘,分別為《向海的選擇》《多元的盛宴》《博弈的新生》。
紀錄片以雅各·德安科納撰寫的東方遊記《光明之城》為引線,全面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從全球視野解碼中國海洋文明的東方色彩和時代影響,構建起一個以泉州為支點的多維認知體系。裡面有一個細節是攝製團隊找到了《光明之城》英文版譯者大衛·塞爾本,這是他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接受媒體採訪。在鏡頭前,他講述了這本傳奇之書面世的故事。整個片子極具感染力和觀賞性。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泉州重點考察的行程確定後,泉州拍攝了一部電視紀錄片《古刺桐港》,用來給各國的專家學者、中外記者觀看,時長大概一個小時,這或許是較早反映泉州海絲文化的專題紀錄片。
泉州資深紀錄片人陳家平拍攝,包括《古大厝》《潤餅老店》《過年》等,反映的是很“泉州”的物與事,看後很能讓人引起共鳴。
《中國這麼美》的導演王聖志在推介泉州這集紀錄片的時候寫道:“這是一部能夠撫平焦躁和不安的紀錄片,暫時放棄功利心和影視劇視聽刺激的觀感,穿越回外婆用香皂洗白床單的下午,眯著眼兒,看著曬在陽光下的白床單飄啊飄,體會那種幸福感。”
這也許就是越來越多紀錄片選擇泉州的理由。從這些紀錄片裡,你會看到一座美麗的城市;從這些紀錄片裡,你會發現這座城不僅美,還可愛;從這些紀錄片裡,你很難不愛上這座城市。
這部紀錄片一直有很多人推介,共9集。每集邀請一支樂隊或一組音樂人,踏歌而行,去到不同的地方,以音樂人的視角切入,拜訪有情有趣有故事的當地“普通人”,體驗平淡又美好的生活,並為他們放聲歌唱。因為切入了音樂、生活、行走和思考,這便不是一部只有旁白的紀錄片。泉州這一期是蛙池樂隊,一支非常年輕的樂隊。他們在海灘唱《河流》,他們行走在西街有故事的房子裡,他們拜訪晉江工廠流水線上和他們同齡的年輕人,並與他們一起唱歌一起跳舞……王聖志的作品很多時候都喜歡從現實生活中去“抽取”動人的細節,去發現生活中被忽視的美好日常。
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8.9,被評為2021開年最受好評的國產紀錄片。片子一共6集,每集90分鐘,分別紀錄了天臺山、成都、洛陽、盤錦、泉州、江村六個地方。
為什麼選擇泉州?導演吳琦說是因為泉州是宋代以後中原的地理空間另外一個投影。
影片以台魁巷街坊鄰居話家常展開回憶畫卷。吳琦表示,泉州的台魁巷是他走了這麼多城市中印象最深刻的。“我們選擇了一條巷子,叫台魁巷,李叔同晚年也在那地方待過。我們拍到了巷裡的本地阿姨,去了一個在巷子口賣串串香的打工仔家裡,在出租屋裡面與他們一起過年。巷子裡的人讓我想起小時候的鄰里關係:吃百家飯,我今晚去你們家吃,你明晚去他們家吃;一到夏天,大家就坐在胡同裡的石凳子上乘涼,一邊聊著家長里短;巷子裡的獨居老人去世了,街坊鄰居一起給她舉辦葬禮,為她送行。”他說,在泉州拍攝的時候租住在象峰巷19號,和鄰居們關係都非常好,“當時百度地圖像峰巷19號都叫‘電影攝製組’了。”
▶▶《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向著宵夜的方向》
三部系列紀錄片都屬於美食類,第一部大家比較熟悉,在這裡著重推薦評分非常高的另兩部。
《人生一串》B站出品,介紹了泉州的小吃,包括隱藏在閩南古厝裡燒烤店的秘制烤雞翅。
《向著宵夜的方向》由騰訊出品。按照東南西北四個城市宵夜地圖來尋找,南部選擇了泉州的鹹飯和小腸灌蔥湯。
這些紀錄片讓你隔著螢幕都會流口水,恨不得馬上找到那些店,大快朵頤。
由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攜周韻、肖央、牛駿峰,組成“萬里少年團”,通過與當地的人文學者、申遺專家進行交流,揭秘中國世界遺產背後的故事。其中第二季第三期,“萬里少年團”與歌手譚維維來到泉州,走訪遺產點,瞭解閩越文化。
《記住鄉愁》《福建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福建》《海上絲綢之路》《遠方的家》《中國通史》這幾部系列紀錄片都有泉州元素,都是央視出品,有傳統紀錄片的高水準。
泉州元素出現在外國導演的紀錄片也有一些,譬如BBC的《中華的故事》、韓國的《天下武林》等等,尤其是日本NHK電視臺曾在1988年拍攝過一部《海上絲綢之路》。紀錄片以沉船發掘現場為出發點,經由地中海直至中國沿海而製成,共12集,其中第11集《帆船駛向海之都(泉州)》,一曲“海神”響起,解說娓娓道來,裡面有很多珍貴的泉州鏡頭。
日本NHK電視臺還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紀錄片叫《世界城鎮漫步》,講求的是一種不期而遇的發現。他們漫步的中國城市很多,包括北京、天津、青島、大連等等。其中有一集就是在泉州。鏡頭下有路邊擠羊奶的小販、熱情帶攝影者去家裡泡茶參觀的居民……有網友就說:“看後你會覺得泉州人真是好熱情,這應該就是幸福的地方人才會有的狀態吧。”
獨立導演王申的這部《石史詩》,無論是從主題還是畫面,音樂配音來看,它都是一部獨立電影,而且在講述泉州元素時也是獨特的。這部紀錄片獲得了今年的平遙國際影展“發展中電影計劃·向上評審團獎”,也入圍了世界各大電影節展。
鏡頭追隨一塊白色大理石,紀錄它如何在中國老闆經營的希臘礦山被切割采出,經中國運營的雅典比雷埃夫斯港運往福建泉州港。在中國石材第一鎮的泉州水頭,大理石被磨成建材;在泉州豐澤的工廠,它的粉末被重新收集回來,製成冰箱貼;經過義烏市場又重新販回希臘。紀念品與在此舉辦希臘式婚禮的中國夫婦相逢,被他們帶回老家青島,重回中國。大理石在全球旅行,每一個環節上不同境遇的人們,石頭流浪的過程,勾勒出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化景觀,以及“食物鏈”上的眾生相。
“宋元時期泉州海上貿易發達,商品遠銷全球。經過了千年,生態發生了變化,全球化和這個鏈條上的中國人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千年後我們將以什麼樣的方式回歸世界,這是我看完這部影片後想到的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資深影迷楊澤說。
作者 張博